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J136型汽车散热器的比散热面积 S 比为0.1436m~2/kW,达与通常的比散热面积(0.194~0.272m~2/kW)相比是偏小的。该散热器气流通道阻力过大,护风圈的形状及风扇与护风圈的相互位置不合理,造成冷却系散热能力不足,在汽车道路试验中出现了散热器“开锅”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对 BJ136型汽车冷却系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汽车冷却性能与噪声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冷却风扇的转速、叶片弦长,叶片数,护风圈,叶片夹角,散热器论述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3.
解放牌公共汽车底盘风扇护风圈(图1)的作用,是把风扇产生的冷风聚集起来,向水箱定向吹动,使之冷却。这是防止水箱开锅的一项有力措施。现在,我们按年产5000个的规模生产它。采用实型铸造拉延成形冲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42个推出模型试验数据,对组合结构桥梁中开孔板连接件的布置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增加可以提高开孔板连接件抗剪承载力随孔径增加的增长率;孔径和孔中钢筋直径相互匹配能有效提高开孔板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混凝土板厚度、开孔板板厚、板高和板间距对抗剪承载力影响较小;为充分发挥开孔板连接件的抗剪能力,实际结构中开孔板厚度宜大于8 mm,板间距不宜小于5.5倍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乘员舒适度,汽车空调按合理的空气流动方式将冷却和加热后的空气送入驾驶室,满足人体温度、湿度需要,这种气体的输送和分配称为汽车空调的配气。本文介绍一种扇形风门在空调配气系统中的应用,阐述配气系统中扇形风门结构、模式分配机构的结构和组成、工作原理。扇形风门提升了配气系统模式密封性及空调控制器操作力。  相似文献   

7.
星王ZA6440轻型客车冷却系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星王ZA6440轻型客车冷却系的结构及总体布置分析,指出导致发动机过热的主要原因是压力盖密封不良、通风系统选择布置不合理等造成的。提出增加风扇直径、缩小护风罩间隙、增加风量及提高冷却能力等改进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冷却系解决了ZA6440轻型客车长期存在的发动机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一种目前在业界流行的汽车空调箱温度风门结构及布置形式,运用CFD虚拟分析手段,模拟了自定义抗结霜试验工况下,汽车空调箱温度风门结构及布置形式对EAT传感器附近温度场的影响;然后通过环境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温度风门结构及布置形式对整车空调性能(包括抗结霜性能和空调制冷性能)的显著影响。对采用这种目前业界流行的汽车空调箱温度风门结构及布置形式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多匝道城市公路隧道,利用SES通风模拟软件研究通风孔布置、通风孔个数等因素对隧道内污染物体积分数分布、通风孔排污效率等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隧道采用顶部开孔自然通风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隧道内及出口处污染物体积分数;2)在匝道分岔点上方集中布置通风孔能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开孔个数较少可减少土建投资;3)隧道段过长污染物体积分数不能满足标准时,应在隧道段后部增设开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发动机冷却效率,减小冷却阻力,对原始防撞梁、开口防撞梁和NACA翼型防撞梁分别在冷却模块和整车上对冷却气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数据归纳出了冷却气流流量和冲压速度以及冷却风扇转速的关系,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形式防撞梁下的冷却模块进行了流场分析。结果显示,在抽吸效应下,防撞梁对冷却气流没有影响;在冲压效应和组合效应下,NACA翼型防撞梁能够增大冷却气流流量。与原始防撞梁和开口防撞梁相比,NACA翼型防撞梁后方产生的涡流强度和大小均有所降低,提高了散热器表面的速度均匀性。通过对冷却气流流场的优化,提高了散热器冷却效率,在保证足够的冷却需求的同时,可通过降低冷却气流流量来减小冷却气流阻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公司某自卸车搭载潍柴340马力发动机车型,现有冷却模块无法满足发动机冷却需求问题,本文通过对护风罩形式进行了优化和冷却模块与整车的匹配(加装防热风回流装置)的整改,对整个冷却系统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解决了相关车型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同类车型冷却系优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款豪华四门轿车,宾利Continental GT装有多区恒温系统作为标准配备。驾驶员和乘客均可以使用多区HVAC控制模块设置自己的个人气候,而其他座位中的气候则无关紧要。每个单独恒温区的自动控制由HVAC控制模块提供,此模块还可激活许多通风孔和温度风门片的控制电机。例如,自适应控制包括阳光照射、空气质量和空气湿度。总之,空调系统可提高驾驶安全性,因为温度升高时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会降低。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中型钻机车的柴油发动机在环境温度高于35℃,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进入钻井工况时,发动机原冷却系统出现"开锅"的现象进行改造研究。在对原车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行的传统方法和系统仿真计算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和并联布置的主、辅冷却模块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并联形式的主、辅冷却模块方案可以在不改变水泵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的散热状况,可以作为首选改造方案。经现场考核,并联形式的主、辅冷却模块能满足发动机在环境温度高达40℃时的运行要求,此时在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情况下发动机出液温度为103℃和97℃,与仿真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介绍线束布置接口平台化的定义过程及结果,涉及卡扣、钣金开孔、橡胶件等线束用子零件布置接口的平台化定义,以达到提高线束所用子零件的通用率,周边件精准匹配线束布置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某商用车最大转矩点工况下的散热能力,利用CFD技术对机舱流场特性和冷却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结果与风洞试验对比分析,验证了网格尺寸和模型的可靠性。针对散热器上部和左右侧出现的热风回流现象,在原机标配护风圈的基础上,增添了导流罩,并基于CFD技术结合试验设计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仿真结果显示,加装导流罩后热风回流量大幅降低,并伴随冷却风量稍有提升。最后进行热平衡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最大转矩工况下,加装导流罩后许用极限环境温度提升3.4℃,验证了导流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2011,(12):24-24
听别人说,在一些较老的摩托车上都有阻风门。请问什么是摩托车的阻风门?有什么作用?(深圳美女) 阻风门是控制进入燃油喷射系统的空气量,以调节混合气浓度的装置。阻风门手柄是操作阻风门“开”或“关”的机构。在发动机低温启动时,应将阻风门转至关闭位置,使发动机获得更浓的混合气,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要按不同车型及启动结构来决定启动方法,无论是用电启动按钮还是用启动蹬杆,在启动发动机时,必须把阻风门开关放在“关闭”位置上。当然,也有在启动时可稍开阻风门的车型,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绝对不可以把阻风门开得很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旋挖钻机的广泛应用,用途越来越广泛,遇到的地层也趋于多样性。旋挖钻机在不稳定地层打孔时,首要条件是做好桩孔护壁。目前常用的护壁方法有护筒、泥浆和回填三种。护筒是最其中高效、最环保、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护壁方式,目前在国外已经得到大范围的使用。长护筒的下放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旋挖钻机摆管器接驱动花筒下放护筒;二是使用搓管机下放护筒;三是使用振动锤下放护筒。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通常采用下护筒和钻孔同时进行的方法,即边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