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MicrosoftExcel丰富的公式、函数库和强大的图表制作功能,结合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可视化编程系统,编制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图表制作计算机辅助系统,集成了矿料设计、沥青用量设计及图表制作功能,具有快速求解、图形同步显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理论依据,利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作操作界面,采用Visual Basic for Windows语言做为程序开发语言进行开发及研究的一套城市道路CAD系统,本系统具有计算、绘图及出版设计图表的功能,利用本CAD系统,可以完成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平、纵、横等几方面的计算及成图,达到了城市道路设计文件图表利用此系统设计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合料动态质量监测系统用于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的监测。具有自动采集数据、数据分析、图表生成、超限提醒功能,可以及时纠正拌和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实现网络远程监控,并实现了由事后检测向过程监控的突破,有助于提高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中介绍一种用于沥青拌和楼处理废粉的、经济性很好的搅拌输送机的设计计算及加工制作过程。该设计计算及加工制作过程能给筑路机械生产厂家及公路施工单位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导热油技术在沥青加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导热油技术加热沥青的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导热油技术主要组成部件功能,制作 ,安装和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它比传统的明火加温劳动强度低,沥青质量好,燃煤可节省50%。  相似文献   

6.
针对英德市区的气候条件、集料质量,及交通状况,结合英德市区道路沥青改造工程的实践,从原材料及其级配的确定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系统介绍了AC-16C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通过中心试验室的验证以及施工过程的现场抽检,检验了该目标配合比设计的优越性,为促进山区道路沥青改造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针对桥梁工程CAD软件应用中存在的功能分散单一,自动化程度等不足,采用集成化技术,开发具有数据管理、造型设计、结构计算、分析验算、图纸绘制、工程量统计、造价估算、设计文档整理及其它辅助设计工具集成化桥梁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IBECADS)。该系统以VisualBasic编程语言为集成化的基本开发工具,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3DSMAX效果图制作软件、AutoCAD图形绘制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等完成系统的各项功能,可用于桥梁工程设计的全部过程,将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并促进桥梁工程设计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高速公路的截水路缘-沥青砂路缘的组成设计,成型,制作1,质量控制作了介绍,对效益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地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室内试验对若干类型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抗滑值进行测试,并结合混合料的结构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沥青混合料试件包括:根据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试件,比最佳沥青用量高0.5%和1.0%的试件,以及采用Superpave设计方法制作的试件和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研究发现,Superpave的抗滑值最高,之后依次是SMA和马歇尔设计方法制作的试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乳化沥青与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冷再生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乳化沥青与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分性能,总结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论述了相关路用性能演化规律以及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提出了冷再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机制及强度破坏机理复杂,回收沥青混合料来源和掺量以及沥青老化程度、沥青以及外加剂种类及含量均会显著影响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性能;不同的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在级配选择、沥青等级、成形方法、养护方式以及性能评价指标等方面差别较大,大多采用试验测试法指导配合比设计;冷再生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经历了从经验法到力学-经验法的转变,通常将冷再生材料视为无黏结颗粒材料或者沥青黏结材料进行结构设计,目前仍缺乏符合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材料特性的力学失效设计准则;在工程应用方面,应充分考虑冷再生结构层位及力学响应,明确抗车辙、抗水损害、抗疲劳和低温抗开裂的性能需求,以指导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设计;未来应从施工工艺和材料组成两方面加强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优化研究,建立以力学指标为基础的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