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以某C-NCAP 2018 5星项目座椅鞭打试验为基础,针对其在项目开发中鞭打试验假人颈部伤害值不达标的状况,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研究分析,找出对其鞭打性能影响较大的相应座椅参数,在滑台试验中通过改进座椅靠背刚度和座椅头枕刚度及座椅头枕与假人头部相对高度差值等特性参数,真实可靠的减小了鞭打试验对乘员颈部伤害,提高了该座椅的鞭打试验性能从而满足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总结了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点.搭载BioRID II假人模型对同一批次的某驾驶员座椅分别进行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并对比了在不同版本评价规程下试验后假人颈部的伤害情况,找出失分的主要因素,为厂家进行驾驶员座椅设计提供了相对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某项目初始状态下的汽车座椅鞭打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存在较大误差,主要体现在NIC(颈部伤害指数)和上颈部扭矩这2项指标上。通过对假人颈部伤害机理和鞭打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假人的坐姿、座椅的试验状态(座垫高度调节装置)和座椅发泡蒙皮的光滑程度对鞭打仿真试验结果影响较大。针对上述因素对座椅鞭打仿真模型进行了调整,模型调整后的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追尾碰撞中乘员运动情况和颈部损伤机理进行分析,结合鞭打试验中假人头部加速度与颈部受力间的关系,探讨了假人头部受力的分析方法,并就头部与头枕接触时刻、碰撞强度在座椅和头枕改善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时刻越早越有利于降低颈部NIC指标及头部碰撞强度;头部碰撞强度低、z向受力向下将有利于降低颈部各载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碰撞试验中的假人运动情况及假人头部、胸部受力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假人头部和胸部提出了"合力及合外力"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可用于安全气囊开发、转向盘刚性设计和安全带的选配工作.以某车型安全气囊第一次和第二次台车试验中假人头部所受安全气囊作用力、胸部X向合力和安全带力分析为例,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车辆座椅在C-NCAP鞭打试验中颈部保护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对人体头、颈部受力分析确定了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座椅靠背刚度、头枕刚度和头后间隙等方面。建立了该座椅的鞭打仿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基于该仿真模型对改进方案进行验证表明,改进方案可行。进行了改进座椅样件试制,其座椅鞭打试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新型集成式汽车儿童安全座椅.该座椅位于汽车后排中间位置,增高座垫的高度可根据儿童身高无级调节.相对于常规使用的附加式儿童安全座椅,该座椅无须安装,避免了儿童座椅的误用.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该装置调整到不同高度的仿真模型,研究了3岁、6岁和10岁儿童假人正面碰撞时的响应,并通过对6岁假人的碰撞仿真分析,得出其关键设计参数.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集成式座椅能够在正面碰撞中对3岁到10岁的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C-NCAP管理规则(2015年版)》已经正式发布,与《C-NCAP管理规则(2012年版)》相比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两门两座车辆的评价说明;增加了自愿申请评价车型配置选取的要求;取消了碰撞试验中关于假人胸部3ms加速度的考核指标;增加了碰撞试验中关于假人胸部粘性指标的考核;量化了碰撞试验中关于假人下潜的判定标准;修改了鞭打试验中对于上颈部和下颈部得分的计算方法;修改了鞭打试验中座椅靠背动态张角限值;修改了鞭打试验最终得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CNCAP二排座椅动态鞭打试验是国际NCAP评价体系中最先提出的鞭打测试项目,导致汽车企业对其了解不足,关注度非常高。为深入认识二排鞭打试验,本文中收集了226组样本数据,通过分类汇总获得了鞭打静态测量参数头后间隙、头枕高度、座椅躯干角度以及二排鞭打动态成绩的离散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静态参量与鞭打动态得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二排座椅鞭打的得分率低且离散度较高,在追尾事故中保护人体头颈部软组织的性能整体较差;而优化座椅静态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鞭打伤害指标,提高二排座椅的动态成绩;本研究对汽车企业掌握二排座椅鞭打现状提供了数据支撑,对优化二排座椅鞭打保护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乘用车座椅在2018版C-NCAP鞭打试验中得分较低的问题,依据鞭打试验要求,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座椅鞭打试验的仿真模型,利用LS-DYNA软件作为求解器,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改进的方向,对改进头枕强度与位置的座椅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座椅鞭打试验得分明显提高,座椅的防鞭打试验性能得到有效的优化,对减轻车辆碰撞事故中乘员颈部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C-NCAP管理规则(2015年版)》的主要变化《C-NCAP管理规则(2015年版)》已经正式发布,与《C-NCAP管理规则(2012年版)》相比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两门两座车辆的评价说明;·增加了自愿申请评价车型配置选取的要求;·取消了碰撞试验中关于假人胸部3ms加速度的考核指标;·增加了碰撞试验中关于假人胸部粘性指标的考核;·量化了碰撞试验中关于假人下潜的判定标准;·修改了鞭打试验中对于上颈部和下颈部得分的计算方法;·修改了鞭打试验中座椅靠背动态张角限值;·修改了鞭打试验最终得分计算方法;·取消了对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和ISOFIX固定装置的加分项目及分值;  相似文献   

12.
鞭打试验是C-NCAP评价项之一,鞭打成绩对车辆最终星级的评定有直接影响。针对某轿车座椅鞭打摸底试验成绩较差的情况,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座椅设计不足之处并进行优化改进,经试验验证座椅改进效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带假人和安全带等约束系统的汽车后排座椅骨架的多刚体和有限元耦合计算模型,根据欧洲座椅法规ECER17的规定,模拟正面碰撞后排座椅安全性台车试验,对座椅骨架冲击强度和假人动态响应等进行了CAE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动态     
<正>一汽海马福美来M5C-NCAP碰撞试验完成2015年2月10-13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试验室内,成功完成了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海马牌HMC7168E5S0型轿车(福美来M5手动尊贵型)的3项实车碰撞试验与驾驶席座椅鞭打试验。生产厂家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媒体的记者现场观看了此次碰撞试验。正面100%碰撞试验后,福美来M5前排2个正面安全气囊均正常展开,与假人头部的接触痕迹清晰准确,前后排假人在座椅及安全带的约束下坐姿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追尾事故中所造成的乘员颈部伤害,以2015版C-NCAP鞭打试验动态评估作为标准,利用仿真软件结合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优化方法对影响座椅颈部伤害指标的各个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一款量产车型座椅进行追尾碰撞鞭打试验。结合仿真分析所得结论对这款座椅的影响参数进行调整修正,降低鞭打试验中的乘员伤害值,满足得分3.5分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BioRID Ⅱ假人的不同使用周期对鞭打试验评价结果的影响,将2个使用周期不同的假人分别按H点x向坐标在基准位置基础上置前5 mm和置后5 mm定位,进行了4次鞭打试验,并对假人颈部结构及标定要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鞭打试验中,BioRID Ⅱ假人之间的使用周期差异对颈部伤害指数(NIC)和下颈部轴向力影响明显,试验评价分差0.5分以上,当前假人颈部弯矩调节方式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假人的标定方法和标定维度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娄磊  刘洪彬  郭庆祥 《汽车工程》2022,(3):399-402+425
通过文献研究和仿真分析,确定座椅后撞动态试验的条件输入,并提出相应的座椅强度和假人伤害的要求。所提出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可应用于校车座椅国标修订,将静态抗后倾试验升级为动态试验,解决静态试验不能反映实际交通事故中的性能的问题,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以Euro-NCAP全宽正面碰撞工况前排第五百分位女性假人安全性能为背景,以其防下潜性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分析前排第五百分位女性假人的防下潜性能。研究表明:前排座椅的防下潜性能通过座椅静压、座椅动态滑车试验和约束系统动态滑车能够逐级有效开发验证;双预紧安全带能够有效解决前排第五百分位女性假人下潜风险;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模型仿真逼真度,为后续约束系统兼容性匹配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SUV座椅鞭打摸底试验成绩较差的情况,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影响座椅鞭打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头后间隙和头枕高度。对座椅设计不足之处进行优化改进,经试验验证座椅改进效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20.
《世界汽车》2014,(4):108-108
<正>2014年2月25—27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试验室内,成功完成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自主申请C-NCAP评价的斯柯达牌/SKODA SVW71613BS型轿车(昕锐2013款1.6手动优选版)的3项实车碰撞试验及驾驶席座椅鞭打试验。生产厂家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媒体的记者现场观看了碰撞试验。正面100%碰撞试验后,正面两个安全气囊均正常展开,假人头部的撞击痕迹都落在了中央区域。后排女性假人和儿童假人坐姿均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