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强夯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处理土石混填路基的方法,但传统的方法对这种路基质量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Rayleigh波法的基本理论,采用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研制的SWS-2型多功能面波仪,结合工程实例对某二级公路的路基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强夯法可以很好的处理乡村公路的土石混填路基;在强夯过程前后,公路路基介质的Rayleigh波波速变化较大,夯击后的波速要明显大于夯击前,表明公路路基质量有较大的提高;Rayleigh波法是一种高效率的路基质量无损检测方法,可以较为方便的检测乡村公路路基的质量,适用性广,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道瞬态瑞雷波在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石混填路基在进行强夯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多道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对1 000 kN·m、1600 kN·m、2 000 kN·m夯击能单点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影响范围、最佳夯击次数等参数进行了定量测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夯击能下的最佳夯击次数和最佳夯间距,改进了土石混填路基的强夯施工工艺.检测结果表明,瑞雷波法能够准确、直观和快速地检测强夯路基的加同效果,提高强夯路基施工质量,并缩短路基检测的周期.  相似文献   

3.
山区高速公路填石路基施工中,路基压实效果难以保证。采用强夯技术进行处理,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结合承唐高速公路承德段填石路基的特点,分析了强夯法的设计要点,确定了夯击能、夯点布置、夯击次数等相关参数,制定了山区高速公路填石路基强夯实施方案。通过现场试夯证明了该方案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湿陷性黄土段公路路基强夯法的施工技术,以甘肃某公路路段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研究,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的介绍和我国当前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通用方法,总结出对该路段路基进行强夯法处理,在具体的施工流程中,探讨强夯法的优缺点,并且对施工后的试验路段进行路基平整度、压实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路段平整度、压实度指标能够明显满足规范要求,强夯法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作用明显,路基的施工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5.
应用瑞雷波波速检测、弯沉检测、承载板试验无损检测技术对超大粒径土石混填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建立了表层剪切波波速与承载力值、表层剪切波波速与弯沉值的回归关系;以加固每m2路基所均摊的夯击能作为评价强夯施工成本的指标,推荐出土石混填路基的强夯施工优化方案;确定了山区超大粒径土石混填路基施工的工程经验法施工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施工过程中,利用多道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对1 000 kN·m、1600 kN·m、2 000 kN·m夯击能单点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参数进行了定量测试.通过3种强夯方案剪切波波速对比,确定了大间距两遍夯的施工方案,改进了原有土石混填路基的强夯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时的合理方案,本文首先通过试验段研究了单次夯击能及夯点布置方式对夯实效果的影响,然后对强夯施工完成后路基的湿陷系数和承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了适宜的强夯施工方案和参数。  相似文献   

8.
在用强夯法对某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试验段施工的过程中,拟定施工参数并对施工过程加以控制,通过对夯后的效果分析,获取适用于该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施工中的适宜参数,并在该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强夯法处理老集高速公路液化地基过程中,有关单点夯击能和有效加固深度、最佳夯击能和夯击次数、夯击遍数、时间间隔、夯点间距及夯点布置等强夯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实际施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软基含水量高,承载能力差,路基稳定性差,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处理,提高软基承载力,以保证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为了验证强夯法在某高速公路软基加固处理效果,采取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进行检验,通过数据分析说明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处治后的路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选取试验路段验证施工方案,并通过试夯确定夯点布置、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等施工参数。通过采用静载荷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对强夯处治后的软基加固效果进行检测,并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各测点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分析可知:该路段软基强夯后地基承载力为161.2kPa,变形模量平均值为13.22kPa,均满足设计要求。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测段地基承载力检测平均值分别为159kPa、165kPa和162kPa,均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周志军  王琛 《中外公路》2007,27(5):147-151
对试验段不同虚填厚度的黄土料,采用强夯法夯击不同遍数,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大面积施工时适宜的虚填厚度和夯击遍数。结合试验段弯沉、回弹模量及沉降等试验结果,提出强夯法处理黄土路基是可行的。同时根据土体的变形与密实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平均夯沉量与填料压实度增量之间的公式,即可根据强夯时平均夯沉量来近似估算土体强夯前后填料的压实度增量。  相似文献   

12.
风积沙在沙漠地区作为一种储量丰富而级配不良的回填料,虽然在中国已成功应用在部分公路路基上,但是对风积沙处理目前主要集中在浅表层的处理,对其深层或水下处理方法和适用性研究较少。该文结合新疆乌尉高速公路工程台特玛湖段风积沙路基,采用强夯法对其水下深层处理,监测夯击时风积沙夯沉量、隆起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并对比其强夯加固前、后效果。研究表明:处理深度约5 m的沙漠湖区风积沙路基适宜的单点夯击能量为2 500 kN·m,单点最佳夯击击数为8~9击,夯点间距宜为4.5 m,夯击时地表隆起量小;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迅速,多遍点夯时可连续作业;风积沙强夯前后加固效果明显,可以用作公路路基回填料。  相似文献   

13.
土石混填路基强夯压实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土石混填高路基进行了强夯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强夯法压实土石混填路基可行.采用灌水法确定了强夯前后路基的密实度,利用多波仪测试了强夯试验的有效加固深度,并提出了该段路基强夯加固的设计参数,当采用1000 KN@m夯击能时,建议Manard公式的修正系数取0.512.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宜(章)—凤(头岭)高速公路红粘土填方欠压实路基现场强夯补强方案及其实施情况,结合现场试验的夯击沉降观测、压实度测试、钻孔取样、标准贯入和相应的室内土工试验,对红粘土路基强夯处治效果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强夯处治使填土路基得到有效夯实,表层压实度提高到90%以上,含水量降低,土体抗剪强度明显提高,有效加固深度为6.4 m。红粘土路基强夯加固影响范围为椭球体,其沿深度方向影响较大,而侧向影响范围小。最后,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与能量守恒原理,对夯沉量与夯击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夯击次数和夯沉量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与现场夯沉量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式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5.
廖隽 《公路交通科技》2013,(5):56-59,74
文章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组成和强度参数,对强夯加固技术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应用做了研究。对强夯原理、加固机理、设计计算以及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山西某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实际情况,采用强夯加固技术进行处理,并对加固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压缩量最大、隆起量最小的原则确定有效夯击次数,影响深度超过填土高度2m左右,压缩模量较原有路基提高了大约50%。  相似文献   

16.
贾栋 《公路交通科技》2010,(12):164-166
本文首先介绍了强夯的作用机理,然后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施工参数、工序及步骤、停夯标准;最后分析了夯沉量和压实度检测实验数据,说明强夯有效地提高了路基压实度,对防止工后沉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永咸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对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有很大危害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强夯法对其进行处理的方法。通过工程实践,从施工组织、检测组织、检测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强夯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并对强夯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强夯法在我国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介绍强夯法加固路基的特点及原理,针对试验段工程实际情况探讨强夯法施工工艺,并提出相应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最后对采用强夯法施工的试验段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强夯法施工的试验段路基平整度及中线偏位指标均明显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平整度及线型良好,适合在我国路基加固施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常吉高速公路强夯补强加固路基的现场试验,通过建立强夯土体变形的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了夯沉量与孔隙率、压实度和夯距的关系.并提出了确定夯锤重、落距、最小夯沉量、夯击次数、夯距等强夯施工参数的流程.  相似文献   

20.
强夯法处理石灰岩碎石路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常吉高速公路路基强夯的工程实践,对石灰岩碎石路基进行了强夯试验研究,分析了强夯法处理石灰岩碎石路基的效果,提出了该段路基强夯设计参数。现场进行了夯沉量、压实度和弯沉测试,以及碎石土级配分析和素土含量试验。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路基在1 200 kN.m夯击能作用下夯击3锤,夯沉量可达到30 cm以上,压实度可提高5%,达95%以上,达到规范和建成后的安全使用要求;路基填料的级配及素土含量情况直接影响路基的夯沉量,碎石级配越好,素土含量适当,路基的夯沉量就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