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整车发展受零部件发展的制约。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畸形”,整车与零部件发展不成比例。汽车关键零部件多依赖国外进口和外商在我国的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生产,欧、美、日等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大举进入我国。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撑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实际上是零部件产业和素材产业”。作为全国主要汽车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凭借长安、重汽、重庆客车总厂等优势汽车企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整车工业体系,出现了一批依附于整车企业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无论是从数量、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工业产值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下一轮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正被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不断挤压,而自身由于在发展过程忽视自主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对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产品,如防抱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电控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器等尚无足够的生产能力和相关技术,大量依赖进口。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但国产汽车零部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等汽车零部件短缺,使得汽车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在出口方面,由于一些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深圳第8届投洽会暨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系列活动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以及与国外著名零部件厂商合资、合作,使部分骨干企业的零部件制造技术、产品水平及生产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不过,尽快进一步提高广大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仍然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并确定了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其中包括3家汽车生产企业和11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3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与14家试点企业签署承诺书,正式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襄樊”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襄樊市现有汽车配套企业198家,2000年实现汽车工业产值112亿元,建成 了神龙公司襄樊总厂,东风电气仪表公司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基础初具规模,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零部件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襄樊市建立汽车零部件基地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以汽车全球研发与设计、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与服务为标志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冲击着汽车制造业。新形势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断从配套系统供货向汽车零部件装配模块化生产方向发展,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分担汽车整车企业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汽车模块化、系统化的设计制造,质量检查,性能试验等工作。而零部件生产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优化价格、保证质量和敏捷生产。因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除了在产品质量和成本上下功夫外,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着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来华投资,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独资、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大批民营企业,充分抓住国外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凭借劳动力和人才优势,以及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进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使民营资本以其独特的属性迅速渗透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并以高效的决策程序、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运作机制,使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汽车零部件行业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零部件行业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离不开一套合适的市场流通模式。只有建立一套合适的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才能够有助于形成零部件行业的良性竞争局面,激励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推动整个汽车工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气缸套、曲轴、转动机构盖板、曲轴齿轮、惰齿轮、喷油泵传动轴、凸轮轴、机油泵、油底壳、活塞连杆组、气缸盖和气门传动组等部件的安装,说明了6135Q—3a型柴油机修理装配过程中的装配方向、记号、配合间隙、扭紧力矩等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杨秀仁 《隧道建设》2022,42(3):345-354
首先,简要论述地铁车站装配式结构建造技术近10年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涉及结构设计、构件制作和施工工艺等系列关键技术。然后,依托长春地铁2号线试验站工程,从总体技术定位、结构选型、结构体系3方面阐述装配式结构技术方案,系统介绍科技创新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包括接头综合技术、结构静力和动力力学行为、闭腔薄壁构件力学性能、榫槽接头注浆技术、接缝防水技术、大型预制构件生产技术、施工工艺和辅助施工装备、车站多专业一体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推广应用情况。最后指出,装配式结构建造技术最初是为解决长春严寒冬季施工困难问题而研发的地铁车站工业化建造模式,工程实践证明, 装配式结构建造技术高质、高效、安全、绿色环保,不仅适用于其他城市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地铁车站建设,同样适用于建造地铁区间、人行通道、道路隧道、地下管廊等其他明挖地下结构,适用性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3.
褚凯  贺维国  于勇 《隧道建设》2022,42(9):1597-1604
珠江口隧道为深江铁路控制性工程,沿线众多控制因素如港口及码头密集,穿越多条高等级航道,河床水深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风险高等, 制约着本工程的实施。为确定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的线路方案,首先,对珠江口两岸城市规划、航道、环境敏感点、地质等选线控制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越江点位置; 然后,结合越江点位置,提出在虎门太平水道入海口越江的“深圳—虎门—南沙”北线方案和在深圳宝安机场跑道以北500 m越江的“深圳—南沙”南线方案; 最后,考虑串联经济据点、线型条件、海底隧道修建难度、运营条件、对城市规划和环境的影响、工期及工程投资等因素,对线路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发现北线方案更具优势并确定其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4.
四川某路堤初步验收后,在2013年7月暴雨期间发生了多处溜坍。在现场调查、试验的基础上,对溜坍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溜坍原因是渗透破坏、高地下水压力、饱和软化和表面冲刷共同作用结果。针对性地采用了路基覆盖、砂袋堆砌和钢管桩临时加固措施及挡土墙、混凝土格构、分台阶分层回填、增设密目网等永久措施,经6个月运行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王少飞  涂耘  王小军 《隧道建设》2015,35(11):1209-1213
交通工程设施是水下公路(道路)隧道的重要配套工程,对保障其安全、高效、节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水下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这一热点问题,分析水下公路(道路)隧道和山岭公路隧道的差异,结合国内外工程建设经验,对水下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通风设施、照明设施、综合监控设施、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探测报警设施、消防设施、逃生通道、排水设施、结构健康监测设施、供配电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梳理,并总结归纳了4种不同施工工法类型(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堰筑法)水下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概略地介绍了2006年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交通部交公便字[2006]02号文批准发布的公路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外加剂应用中的共同技术要求、粉煤灰的应用技术等,希望起到对该指南的宣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桥梁建设不断增加,各种能源的使用及开采日趋增加,使得自卸车的市场在广泛的领域得到了更好的空前发展。我国大概拥有六百多家改装车企业,其销售几乎全部售出,与此同时,不同改装厂家其改装形式也是多样性,暂时缺乏统一性的标准,数量上已经基本满足客户需求,但其质量上,包括种类、型式、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高等级公路综合管理系统(IMS)框架与国家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关系,明确了IMS的用户包括驾驶员、乘客、行人、高等级公路设施管理部门、设施维护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急救中心和政府、规划部门等相关团体。高等级公路综合管理系统框架体系分为6个功能域,即交通监控、紧急事件与安全管理、收费管理、出行者信息服务、先进的设施建设与维护、数据管理等,文章分析了6个功能域各自的系统功能、子功能为实现功能的过程。文章还提出了采用伪码语言描述功能实现的过程的方法,最后对综合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字典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刘飞香  于洋 《隧道建设》2019,39(9):1515-1522
为解决某隧洞工程面临的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大变形、塌方、大坡度、涌水突泥、岩爆、高地热等不良地质问题,设计具有电液混合脱困、刀盘扩挖、护盾延长、超前钻机、应急排水、空气冷却装置等功能的敞开式TBM,并在实际应用中增加螺旋清渣机、钢拱架顶升等功能,与拦水坝、超前注浆、管棚支护等施工手段相结合,有效度过最大涌水量达772.57 m3/h的涌水段、232 m的岩爆段、445 m的蚀变段、塌方段、60 m的涌泥涌沙段,最后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指出针对性设计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