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管道内检测器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的检测设备,在对内检测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超声管道内检测器功能样机,对内检测器的关键技术,如机械结构、超声检测仪、定位技术、保障技术、信号处理及检测数据分析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方案,经试验管道检测证明,腐蚀缺陷检测精度较高,内外定位较准确,应用前景很好.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以及数字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种新型管道内检测器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和普及。通过分析外检测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国外较成熟、先进的管道内检测(智能检测)技术,包括阴极保护电流测绘内检测技术、多重数据采集装置集合技术、电磁声波传感内检测技术(EMAT)、旋转漏磁内检测技术以及"高通过性"管道内检测技术等。通过借鉴国外研究内检测器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国内的内检测器研究和工程应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管道中心线地理坐标信息的测量需求,基于惯性导航原理,研制了以管道内检测器为载体的管道中心线测绘内检测设备,并将其与漏磁内检测器结合进行工程应用。选取了5处已知点对测绘结果进行了验证,测绘结果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惯性导航内检测器能够准确测绘管道中心线轨迹坐标,在校验点间距约为2 km时,5个距校验点约1 km的已知点的平均测绘误差约为1.8 m;通过将惯性导航检测器与漏磁检测器的组合使用,可有效获取管道缺陷的地理坐标信息,提高了管道内检测缺陷检测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精确定位定向钻头轨迹是保证管线施工质量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定向钻进轨迹定位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傅里叶变换法、声波法、电磁法等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了惯性陀螺仪的定位方法,包括工作原理、信号处理及其在管线定位中的应用流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基于微型陀螺仪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为约0.2米的定位精度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现代管道泄漏检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介绍了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现代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技术 ,它基于管道SCADA系统 ,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控制理论 ,通过对所采集的管道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管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而实现泄漏的检测及定位 ,包括质量平衡法、负压波检测法等。随着对检测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瞬态模型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建的长输天然气管道介质流速过快,导致管道检测器无法进行内检测作业,为保证检测器的检测精度和运行安全,提出搭载速度控制装置调节检测器运行速度的方法.介绍了2种速度控制装置的结构以及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情况,实践证明搭载速度控制装置可有效调控检测器的运行速度.工业应用表明:检测器通过垂直管道向上运行时速度会降低,存在...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输气管道内检测器泄流状态下形成冰堵,研究了内检测器泄流状态下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根据内检测器实际运行状况,建立内检测器泄流装置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CFX 14.0分别对不同泄流面积、不同压差下的温度场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量与内检测器泄流面积及泄流前后压差有关。通过对内检测器泄流前后温度场分析,可预测泄流状态下天然气流经内检测器后温度的降低量。  相似文献   

8.
管道通径检测器是用来准确定位油气管道变形位置及变形量的重要装置。针对传统的接触式通径检测器探头易磨损、通过性能差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非接触式大位移多通道电涡流检测技术的新型管道通径检测器。文中重点介绍该通径检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研发的样机在DN159 mm管道中进行的拖拉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器整体性能达到设计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接触式通径检测器。  相似文献   

9.
对在役天然气管道的缺陷进行全面检测,采用内检测方式最可靠。为了提高天然气管道缺陷检测的精度,对内检测器的速度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内检测器在管道内运行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采用旁通泄流方式来控制内检测器速度的方案。通过在前皮碗钢质压板上开泄流孔,控制泄流孔的泄流面积,改变内检测器的前后压差来实现内检测器运行速度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使速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为内检测器的设计提供借鉴。但是,实际工况下对于控制算法和机械结构的优化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调研国内外沉管隧道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对管节沉放实时定位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介绍了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法、GPS法、声纳法和机械法的特点、原理及现场应用,并对4种定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每种定位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为以后类似工程定位测量方法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