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人民群众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的出行和消费迅速增加,假日经济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道路运输业作为流通领域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产业,成为假日经济重要的商品消费市场。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畅通、有序,也成为交通运输部门服务假日经济、创建平安运输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城市人口、机动车保有量以及出行距离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出行总量迅速攀升,对城市交通安全、畅通、生活环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从城市交通复杂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和城市交通问题频发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然后以城市交通安全为切入点,从城市交通事故、城市交通违法和事故成因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道路及设施、交通宣传、交通执法、绿色交通出行和交通环境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2017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等指标,分析寒地城市居民出行特征。通过总结归纳绥化市城市居民出行的特征及其原因,对绥化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优化道路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停车设施等对策,为寒地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改善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输》2009,(10):93-9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呼吁采取措施,在我国实施和恢复绿色交通,使城市空间资源向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倾斜,构建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减少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当前,我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状况不容乐观,出行环境恶化趋势明显。近些年,很多城市虽然在道路里程、标准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但道路空间分配不平衡,步行和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停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城市机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大中城市停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特别是在高峰时段,一方面有大量汽车在拥挤的道路上寻找停车位,另一方面有部分停车场却因为诸多原因利用率很低,这样就造成了:由于寻找停车位而引起附加的不必要的交通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压力;增加燃料消耗和对城市环境产生污染;由此引起的不合法的停车行为,影响道路正常通行,易造成交通隐患;现有的停车场忙闲不均,停车潜力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停车设施短缺和停车场位置布局…  相似文献   

6.
地下高速路:城市交通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中,一方面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私人汽车保有量和出行量不断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受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约束条件的限制,城市路面交通面临发展的极限。车与路的矛盾几乎是困扰所有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头等难题,而这一难题的解决无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向空中发展,像广州和上海那样修建高架路,但像北京这样中心城区有紫禁城、中南海等大片古迹的城市,为保护古都风貌无法仿效上海、广州;既然不能向空中发展,那么就向地下开拓,修建地下高速公路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交通拥挤及…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8.
绿色出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出行"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环保、节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出行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等相关理论进行解读,确定绿色出行系统的主要构成;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等多视角,对影响和制约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并研究提出围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绿色出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交通衔接系统和道路运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性设施,是城市内部各交通方式问及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联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交通衔接系统,有利于提高城市客货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更好地为乘客出行提供便捷、快速和安全的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前,新疆运管局正在实施三大工程,即:农村客运惠民畅通工程、农村物流富民工程、国际道路运输互联互通工程。我们把农村客运惠民畅通工程列为这三大工程之首,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农牧民出行与城镇居民出行的条件差距,而这也正是在新疆这样幅员辽阔的省份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难点所在。"在接受《运输经理世界》杂志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次关于交通通畅性的调查显示,交通畅通性与城市规模密切相关,城市越大,交通越拥堵,北京、广州、上海、苏州、重庆等城市是本次调查中公众感觉交通最不通畅的几个城市。  相似文献   

12.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制约着城市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南宁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推进城市多中心发展、挖掘现有道路潜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提高换乘接驳功能、智能出行引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城市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扩张,由此而引发的“城市病”也呈恶性扩散。交通是城市的大动脉,其面临的挑战也呈愈演愈烈之势:快速推进的交通建设似乎总也赶不上城市人口的膨胀,更赶不上飞速跃进的小汽车发展速度。城市交通似乎总存在着这样的悖论,出行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出行的时间却越来越长了;道路越来越宽了,拥堵却越来越严重了。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全球很多大城市都采取了“公交都市”这一城市发展战略。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国家提出建设“公交都市”,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全国各省会城市出行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通达性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出行平台收集整理最新数据,借助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为技术手段开展城市间通达情况的探索性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飞机和高铁动车为出行工具时三大中心城市的通达性相当,但选择普通列车出行时北京具有更为显著的通达性优势;三种交通出行方式相比较而言,飞机仍然是效率最高的出行方式,高铁动车次之,但与飞机相当,普通列车的出行耗时为飞机的3~4倍;各省会城市通达三大中心城市在出行方式的可选择度上,航线基本全覆盖,普通列车除特殊偏远和因跨海原因外也均能直达,但高铁动车出行的不均衡情况较为显著。该研究成果对人们的出行选择、省会城市交通的未来发展及省会城市的投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各省会城市制定交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交通设施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公交线路来说,公交场站是公交车的“家”,而对于城市的整个公交线网而言,公交场站是沟通的重要节点。通过科学规划,公交场站将各公交线路有序排列组合从而为市民提供高速高效地出行服务。如果说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那么公交场站正如城市的穴位。公交场站的缺失或布局不合理将导致公交线网布局困难、内耗高,不利于市民出行,甚至使城市整个交通体系陷入混乱。  相似文献   

16.
道路资源分配原则是在道路空间内对各种交通方式功能和地位的反映。国内中小型城市交通出行特征有别于大城市,具有典型非机动化为主导的出行特征。因此,必须重视道路资源分配中慢行空间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BRT设计案例及国家规范标准,以抚州BRT规划为例,对中小型城市BRT道路资源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对降低我国中小型城市BRT建设中的决策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城市的发展及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地铁线路的通达性大大提高,再加上固有的安全、准点、快捷等优点,轨道交通运输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地铁从一种交通出行工具的"可选项",正逐步演变为市民出行的"必选项",也逐渐成为了市民的出行习惯。然而,受地铁站设计容量、行车关键设备能力制约,客流与运能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以广州地铁为例,截至今年8月,广州地铁线网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市政道路工程以及桥梁工程作为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不但会对人们的日常出行安全和出行便利程度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影响整个城市建设发展,为此需要重点做好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通过分析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造价管理内容,从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对道路桥梁工程中形成有效的造价控制策略,优化工程造价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南京近年来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从1994年到2002年的8年间,南京在城市建设上的投资累计达到600多亿元。到2002年底,新增道路长度769公里,基本形成“经五纬八”的框架,人均道路面积由1993年的4.8平方米增加到8.9平方米;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出行率从3年前的8%跃升至21%,公共交通客运量从5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