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建忠 《隧道建设》2013,33(3):183-189
为了更方便地进行闽西南某隧道的岩爆预测与预防工作,首先,阐述了Heok-Brown岩体强度估算理论和基于修正的Sheorey模型的工程区地应力场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了隧道围岩强度,预测了隧道工程区沿线的地应力大小,评价了工程区的地应力状态,结果表明该隧道大部分处于高地应力区。同时,利用强度应力比法对高应力作用下围岩中可能发生的岩爆进行了预测,并且与已发生的岩爆情况进行对比,表明该预测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证明了本文所采用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雷云  霍振升  孙平 《路基工程》2021,(4):114-119
为了解云南勐捧隧道洞身部位的地应力状况,采用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方法在2个钻孔中进行原地应力测量和应力方向印模测定,分析测点附近主应力方向和应力场状态。依据隧道工程区周边区域的应力数据,基于Hoek-Brown准则和RocLab 对工程区的岩体强度以及变形模量进行了估算,结合工程附近地应力随深度变化, 运用Sheorey 模型对工程区地应力状态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与该区域周边的应力值整体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于深埋特长隧道,岩体的地应力状态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稳定性。准确地测量地应力,对于预测岩爆等工程地质灾害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水压致裂法和室内岩体力学试验,研究了隧道围岩地应力状态,最后基于隧道地应力对岩爆发生的部位和等级进行了预测,为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初始应力场对高地压隧道围岩变形和岩爆分析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采用了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空心包体应变计法,成功测量出高黎贡山隧道的原岩地应力,并将该地应力测试成果应用于隧道岩爆预测数值模型中.有限元计算表明:该隧道埋深在400~480 m时有轻微岩爆发生,埋深大于480 m有中等岩爆发生;拱顶是岩爆的危险区域,施工时需格外注意.计算结果和现场岩爆发生位置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最后针对该隧道岩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某山岭隧道的地应力状态及为岩爆预测提供依据,在该隧道沿线选择了2个有代表性的位置,采用空芯包体应力计进行地应力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最大主应力量值为16.14MPa,方向为S65。E,测量结果与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吻合。最后在实测地应力和岩石力学试验的基础上,对该山岭隧道的岩爆强度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岩爆是深埋长大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岩爆进行预测是保证隧道安全施工的必要前提.该文介绍了水压致裂法测试地应力的原理,对沪昆客专长昆段控制性工程之一的姚家隧道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并采用强度理论中的Turchaninov判别法和Russenes判别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测试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为3.6~12.5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2.1~7.8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N34°W,与隧道轴线走向的夹角约为83°,对隧道围岩稳定性不利,姚家隧道有2段共400 m的长度内可能发生轻微岩爆.  相似文献   

7.
深埋(特)长隧道往往是道路工程建设中的瓶颈,其硬质岩的岩爆预测问题则往往是隧道勘察设计阶段的重点之一。岩爆的发生与否与隧道地应力量级及岩性有关,与地下水状况、隧道所处的构造部分、隧道轴线与最大主应力的关系﹑围岩的岩体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岩爆的预测既很有必要同时又相当困难。从多个方面采用多种方法对省道303线的控制性工程巴朗山隧道的岩爆问题进行了分析预测与探讨,为设计及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坑山隧道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分析,推导了隧道轴线水平面上的应力和隧道断面内最大切向应力的估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多种岩爆判别准则,对隧道开挖发生岩爆等级进行综合预测,并分析了岩爆发生临界深度,为马坑山隧道防治岩爆危害的工程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甘姆奇克隧道岩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对岩爆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甘姆奇克隧道的岩爆主要是由于本隧道的花岗闪长岩和正长斑岩属脆性围岩及围岩内赋存很高的水平向构造残余应力引起的; 隧道在埋深仅40 m的条件下就发生岩爆,且岩爆发生在拱顶-拱腰段,主要是由于与隧道轴线接近垂直的水平向地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缘故;该隧道的岩爆按形成机制可分为完整岩体的薄片状弹射、近水平向层状岩体折断崩落、岩块崩出+周边围岩塌落和边墙板状岩体折断崩出4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地应力的测试与分析对于山区隧道的科学设计和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段桐梓隧道的水压致裂法应力测试结果,利用Sheorey模型、Hoek-Brown经验强度强度准则等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应力场特征及规律,并利用Truchaninov方法对可能产生的岩爆进行预测分析,为该地区隧道设计、开挖控制、隧道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红兵 《路基工程》2010,(2):116-118
地应力测试是深埋铁路隧道地质勘察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文中以襄渝铁路增建的第二线瓦房店隧道DZ-瓦-1号深孔地应力测试为例,对该项技术及成果应用进行分析,明确了隧道可能发生岩爆、大变形的地段,并对设计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木寨岭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斜井施工期间高地应力软岩地段的大变形情况,并对变形情况结合地质条件、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工艺控制等因素以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现场施工实际及理论分析提出有效、合理的支护措施;同时,指出下阶段高地应力软岩施工技术研究方向,为下步施工提供指导,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地应力深埋层状围岩隧道非对称变形受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迪  陈子全  甘林卫  代光辉 《隧道建设》2018,38(11):1813-1821
为深入研究高地应力层状围岩中隧道和支护结构的非对称变形受力特性和机制,以绵茂公路篮家岩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层理角度和地应力方向下隧道变形、钢拱架应力以及二次衬砌弯矩和轴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层状围岩中隧道结构受力的最不利位置常出现在层理面法向方向; 2)隧道的非对称变形机制在于地应力对层理面产生的法向挤压作用和切向滑移作用,当层理面角度缓倾时,隧道拱顶和拱底承受较大挤出变形,当层理面角度陡倾时,地应力方向与层理面夹角越小,隧道衬砌在主应力作用位置产生的滑移变形越大。最后,根据层状围岩隧道变形和衬砌受力特征,提出合理的支护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双护盾TBM的地质适应性及相关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斌 《隧道建设》2006,26(2):76-78,86
论述了双护盾TBM的技术特点和地质适应范围,分析了双护盾TBM施工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双护盾TBM选型时的相关计算。  相似文献   

15.
代伟  徐双永  杨喆坤 《隧道建设》2010,30(2):169-172,194
介绍木寨岭隧道大坪斜井出现的碳质板岩段大变形情况,以及大变形发生和发展规律。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产生变形的原因,并得出产生大变形的主因和诱因。在实际施工中,结合研究成果提出针对大变形段的建议治理措施,对该斜井大变形的及时处理和控制效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地应力千枚岩地层斜井进正洞岔口地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豆小天  徐双永 《隧道建设》2010,30(2):206-211
结合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高地应力千枚岩地层斜井进正洞岔口地段施工技术及变形处理的工程实践,分析千枚岩地层走向与变形的关系,总结径向注浆、临时支撑等变形处理措施,有效地抑制围岩变形,同时,对该类围岩的施工技术参数及断面设计提出建议,对类似围岩地段的变形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绍武  王庆林 《隧道建设》2010,30(2):199-201,211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段施工不可避免地产生大变形,为合理选择支护措施,有效控制软岩隧道变形,进行专门的研究试验是非常必要的,为解决大变形问题,结合专家意见并根据现场实际采用9个试验段来探索变形施工技术,由试验段可知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应放抗结合。随着斜井埋深的增加、地应力的增加,初期支护强度、刚度应相应增加,否则容易出现坍塌;二层支护(套拱)的方法能有效控制变形;超前小导洞,超长水平大钻孔高地应力释放技术的应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军  赵运臣 《隧道建设》2007,27(1):8-12,16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采用直径11.37m泥水盾构施工,盾构始发段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覆土厚度7m左右,同时受加固区与地面建筑影响,地层应力状态非常复杂,而对开挖泥水压力的设定一般都采用简单土压力理论计算值,但与实际地层压力分布差别较大。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始发掘进过程引起的地层位.  相似文献   

19.
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段大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献伟 《隧道建设》2010,30(6):683-686
为解决高地应力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问题,以木寨岭隧道为例,从地质原因、设计原因、施工原因方面进行了大变形原因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采取保护围岩的施工理念,长锚杆、锁脚锚杆进行加强、优化断面形状、预留合理变形量并确定变形控制标准,适时进行支护加强、短台阶或超短台阶快开挖、快支护、快封闭和衬砌适时施作等综合施工技术,有效抑制了隧道大变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