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喆 《隧道建设》2013,33(4):295-299
通过对武汉部分地铁工程实例进行相应的论述,着重阐述不同线、站位条件,不同既有边界条件及规划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论证,采用的不同的“地铁+物业”结合形式的应用,并提出地铁与物业结合时应高度重视的与规划条件的匹配、消防问题的处理及地铁与物业之间的衔接等重要问题,以期达到为地铁设计及管理者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模式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推动“地铁+物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荷荷  姚显贵 《隧道建设》2017,37(4):494-504
为了方便乘客使用和提升地铁沿线土地价值,促进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铁出入口与周边物业结合的建设案例越来越多。通过对该类出入口进行分类总结,根据是否同步建设,对其进行细部分类,结合实践经验对该类出入口与物业结合的同步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出入口与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同步结合设计的方法,讨论如何处理车站与物业的衔接关系,使该类出入口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用地、消防疏散、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波  陈长江 《隧道建设》2012,32(2):205-212
由于地铁百家湖车站的建设先于凤凰港物业开发,设计者必须考虑给后期物业开发预留条件。为了研究上盖物业对车站结构的力学影响,采取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对不同工况下车站结构的受力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车站及周边地层的位移特征、车站梁柱板节点应力及抗拔桩力学特征。如卸载工况下,车站与周边土体不均匀隆起,加载工况下,车站与周边土体的沉降差异等。通过分析这些力学特征,得出了最优的施工措施和建议,如跳槽开挖,分段施工;先施工车站外地下室,再施工车站部分上部结构,最后施工车站外上部结构的施工顺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朱晓兵 《隧道建设》2014,34(5):397-401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而易见,轨道交通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地方政府在轨道建设前期如何前瞻规划、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沿线资源,探索适合的建设模式对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深圳地铁6号线为例,借鉴香港"轨道+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阐述城轨TOD与香港地铁"轨道+物业"的理念,分析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在大陆应用存在的问题,介绍"轨道+物业"理念在深圳地铁6号线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将"轨道+物业"的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对比,总结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最后对国内城轨TOD成功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创新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出让和储备机制,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规划接驳机制,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及技术规范支撑,加强法规制度保障等。  相似文献   

5.
姚显贵 《隧道建设》2014,34(12):1153-1162
近年来,地铁出入口越来越多,然而,地铁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线位和站位上,对出入口建筑设计的重视不够。结合已有理论研究,对出入口建筑的功能、构成要素、分类、防灾及设计理念等设计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同时,通过大量调研,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使用功能、防灾、环境景观及人性化设计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针对出入口建筑规划控制、与邻近建筑结合、征地拆迁、重要市政管线复测等设计管理与规划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议地铁联络通道的规范条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事故救援与疏散模式的描述,分析了《地铁设计规范》中关于区间联络通道设置规定的适用条件及局限性,结合工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对该规范条款的补充和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7.
地铁区间安全疏散方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赣平  金银桥 《隧道建设》2008,28(3):305-308
地铁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有关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地铁区间的消防疏散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且业内存在诸多不同的理念与争论,我国现行规范对这方面的规定并不够详细与完善。提出了合并式、分离式区间隧道疏散,设置纵向疏散平台等几个地铁区间疏散模式,通过对几种疏散模式的分析,从安全性与经济性等方面,阐述对地铁区间隧道的消防疏散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回馈社区型的地铁上盖设施联动开发模式应当被倡导。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通过设施自身的功能与空间资源实现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以此来促进城市功能的混合使用,节约土地空间资源,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结合上海"十三五"地铁建设规划,以即将建设并投入使用的轨交14号线昌邑路站为样本,将回馈社区型地铁上盖设施联动开发模式作为向导,针对拟建设站域提出了设计策略,并进行了设计方案的场景化。最后,对空间、交通、功能等一系列构成要素在回馈社区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互相关联及作用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进而探索出一种适应于研究样本及相似型样本的联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安市基于地铁接驳的公共自行车使用特征调查,分析影响公共自行车租借行为的因素。基于建设者与出行者的双层目标,从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的布设、自行车道建设、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出行者对"地铁+公共自行车"交通模式的选择意愿。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与下卧深圳地铁11号线平面共线长达3 km。为解决上方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的下方既有地铁运营盾构区间上浮变形问题,在施工期对下卧盾构区间隧道进行长期自动化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数值分析计算,确定下卧地铁盾构区间产生上浮变形的原因。在对比分析开挖工况、地质条件、结构施工和开挖范围及长度等因素对盾构隧道上浮变形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施工上浮控制经验,提出三重高压旋喷桩和三轴搅拌桩地层加固、调整结构施工工序并采用分幅施工方案、提前施作竖井+抗浮板+抗拔桩等地铁盾构区间上浮变形控制措施。现场实践表明,竖井+抗浮板+抗拔桩措施对地铁上浮控制十分有效,能够确保基坑施工期间下卧地铁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1.
翟云明 《隧道建设》2008,28(1):82-84
介绍了北京地铁五号线东单站暗挖段从既有地铁1#线区间上方跨过,为减少在既有地铁上方施工引起的卸载回弹,保证既有运营线的隆起变形控制在限制范围,采取的系列针对既有线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新建地铁穿越既有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天麟  肖红渠  王刚 《隧道建设》2008,28(3):359-361
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由测试设备、数据自动采集器和应用终端组成,具有自动化、连续监测的优点。在北京地铁五号线崇文门站下穿既有环线地铁区间工程中,将静力水准、测缝计等组成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于既有线的结构及道床监测,通过施工期间的实时监测,快速反馈信息,指导施工,保障了新建车站的顺利通过和既有地铁环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刘蕾  尹亚坡 《隧道建设》2009,29(1):112-119
针对新建地铁车站下穿既有运营车站的工程特点,以控制沉降为核心,分别从管棚超前支护、开挖与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3个环节阐述宣武门车站下穿运营车站的沉降控制综合施工技术。大管棚施工采用国内先进的夯管工艺,配以袖阀式及分段后退式注浆技术措施;开挖前采用帷幕注浆,开挖、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期间采用全过程跟踪补偿注浆;开挖与初期支护期间采取加强措施改善平顶直墙结构的不利受力状态;二次衬砌创造性地采取分幅施作方案,以部分二衬结构代替支撑。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最终使既有运营车站的结构最大沉降仅为6.78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于清浩 《隧道建设》2010,(Z1):415-420
根据工程类比以及大管棚的现场试验,对施工方法进行优化,采用变大跨为小跨的中洞法,在中洞部分采用导洞法开挖,把沉降控制在最小范围。借助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既有线的沉降规律,把握施工重点。根据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超前注浆及补偿抬升注浆、600咬合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等多种施工辅助措施控制沉降,结果表明施工过程既有线结构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沉降量小于20 mm。  相似文献   

15.
杨运光 《隧道建设》2008,28(1):40-42
节约能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重点介绍地铁工程电气设计中节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在地铁工程电气设计工作中具体采用的一些节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胡建国  陈宏 《隧道建设》2005,25(6):15-17
介绍综合管线在地铁车站设计及施工中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同时介绍了综合管线绘图原则,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设计人员在综合管线设计中常忽视的问题希望能引起设计人员对综合管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地铁地面精密导线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晓辉 《隧道建设》2008,28(3):362-364
结合多城市地面精密导线网布设和实施,总结精密导线特点,强调作业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对成果的精度评价,对精密导线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供相关人员结合现场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国庆 《隧道建设》2015,35(10):1048-1052
近距离下穿既有线的地铁盾构隧道端头加固,不仅要保证盾构出洞时地层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涌水坍塌,还要防止加固施工及盾构掘进出洞施工引起既有线路的沉降超标。尤其对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而言,其对轨道变形高度敏感,产生的位移超过一定标准将会对铁路车辆的运营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以深圳地铁7号线和9号线盾构区间为例,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对静压循环注浆控制技术、扩散性好凝胶时间可控的新型材料进行研究应用,并利用自动化监测技术。盾构端头井加固达到了要求,确保了盾构安全出洞,还使临近既有线变形量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何晓辉 《隧道建设》2007,27(4):72-73
简要介绍了地铁施工测量过程中的地面平面控制测量重点,竖井联系测量的方法及建议,地下平面控制网平差原则以及铺轨基标测量工作的特点,供相关人员参考,从而在测量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