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传统坑槽修补过程对旧路面沥青混合料的废弃问题,对坑槽修补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了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关键技术。实践证明,基于微波加热的坑槽热再生修补技术,克服了传统修补法普遍存在冷接缝、接缝处新旧料粘结薄弱的缺陷,旧料再生利用率高,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具有施工速度快,可快速开放交通,使用寿面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交西筑JD3000型热再生沥青搅拌成套设备集搅拌设备、厂拌热再生、温拌沥青技术于一体,具有模块化设计、无基础安装、结构紧凑、快速搬迁、高精度计量、智能化控制等特点,更添加了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因此,该设备更有利于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快速有效修补沥青路面坑槽,采用工程实践与效益分析的方法,在归纳与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波加热快速再生修补沥青路面坑槽施工新技术,并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及工艺原理、施工流程与质量控制等。该技术较传统的坑槽修补方法,微波加热修补法包含热开挖、热再生和热修补3项核心工艺,可改善修补后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具有开挖速度快和修补质量高等技术优势,并通过旧料回收利用产生资源节约和环保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交西筑JD3000型热再生沥青搅拌成套设备集搅拌设备、厂拌热再生、温拌沥青技术于一体,具有模块化设计、无基础安装、结构紧凑、快速搬迁、高精度计量、智能化控制等特点,更添加了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因此,该设备更有利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在国外已应用多年,而在国内部分等级公路进入大修期后,合理选择热再生技术进行公路养护也已成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设备以及再生剂研制等的发展概况,为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外公路》2021,41(3):286-290
为研究热再生混合料相关性能和就地热再生加热工艺,该文选取级配类型为SMA-13和AC-13两种废旧沥青混合料(RAP),分别掺加90%SMA-13型RAP和85%AC-13型RAP进行热再生混合料设计。对两种热再生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破坏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渗水系数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热再生混合料高温性能良好,低温性能也满足规范要求,但SMA-13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改善并不明显;在水稳定性和防渗水性能方面,两种热再生混合料均能较好地达到规范要求,且SMA-13热再生混合料的防渗水性能非常好。此外,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混合料再生过程中各环节加热温度,确定两种热再生混合料中旧沥青混合料、新沥青混合料及再生剂最佳加热温度分别为165、165和145℃。  相似文献   

7.
厂拌沥青热再生技术作为目前一项比较先进的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利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并且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节省砂石、沥青等材料。利用热再生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基于此,对沥青混凝土厂拌热再生综合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在公路施工由建转养的大形势下,厂拌热再生技术作为一种旧路养护维修技术方案,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厂拌热再生搅拌设备大多采用顺流加热工艺,虽然避免了沥青老化,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如RAP的加热技术不成熟、对RAP的掺配率没有系统的试验验证、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沥青烟和粘料现象等。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厂家对再生设备的工艺、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开发出了相应的产品。本次我们对国内外主流的厂拌热再生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采用热再生养护新技术、高质量、高效率修补沥青路面多种病害,如坑槽、龟裂、车辙、拥包、网裂与沉陷、麻面与松散等各种不同类型缺陷的实践,介绍使用高性能的综合养护设备——热再生修路王,集加温、补料、整平、碾压一体,快速地对路面病害进行修补施工工艺,以保持高等级沥青路面处于良好的服务状态,并得到了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橡胶粉对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善作用。分别对不同橡胶粉掺量下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橡胶粉可以显著改善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综合考虑橡胶粉掺量对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工程的经济性,推荐热再生混合料最佳橡胶粉掺量为7.5%~10%。  相似文献   

11.
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的使用性能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近年来修建的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试验道路路面调查为背景,收集辽宁省厂拌热再生路面使用状况的数据,对使用性能进行评价;在道路芯样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所在道路的交通量和行车荷载特点,分析总结热再生道路出现病害的原因和热再生路面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国国内其他热再生路段应用情况,提出厂拌热再生技术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孟显成 《公路工程》2015,(2):277-282
采用三分点加载疲劳试验研究了100、200、250、300共4个应变水平、30%、40%,50%共3种RAP掺量下沥青路面热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揭示了热再生混合料的疲劳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疲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加热再生混合料的疲劳寿命提高,同时热再生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对应变水平的变化敏感程度增加。考虑到我国的气候分区和不同掺量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变化规律,本文建议热再生混合料最大RAP掺量的选择应考虑道路所在的气候分区。  相似文献   

13.
沥青热再生技术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对于热再生过程中旧沥青结合料转移情况的认识还很不够,本研究针对不同的再生条件,即旧料的预热温度、是否掺加再生剂、再生剂的品种和旧料的沥青膜厚,进行初步的旧沥青转移模拟试验研究,以帮助深入理解沥青热再生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厂拌热再生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该文依托辽宁省厂拌热再生技术实体工程,通过测定路面芯样的体积指标、沥青含量、级配组成与强度等指标对厂拌热再生路面材料的使用状况、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等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以上交通量条件下,厂拌热再生路面材料的强度特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均能满足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要求;厂拌热再生路面整体性能比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衰减速度更快,路面再生5~6年后将需要进行小修或中修。因此,在中等以下交通量条件下,厂拌热再生技术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是实现沥青路面养护与维修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热再生混合料RAP回收利用率低、抗裂性能不足是制约其适用性的关键技术指标,提出采用SBS改性沥青生产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并基于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四分点加载控制应变疲劳试验研究了不同RAP掺量热再生混合料的温度敏感性、低温抗裂性抗疲劳开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相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SBS改性热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永久变形能力,且随着RAP掺量增大改性热再生混合料温度敏感性降低;随着RAP掺量增加,改性热再生混合料弯拉应变、单位体积破坏应变能均呈线性减小,RAP掺量小于40%时,增大RAP掺量对改性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影响不大,RAP掺量超过50%时,SBS改性改性热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显著降低,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耐久性仍是制约改性热再生混合料RAP掺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比例厂拌RAP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开展了应用研究,通过小梁弯曲试验对比评价了RAP比例分别为0%、30%、45%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变形性能,并对RAP比例分别为0%、30%、45%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广惠高速公路开展了试验段研究,检测评价了试验路的抗车辙、弯沉及回弹模量特点,分析了高比例RAP热再生沥青路面性能特点,总结了高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试验段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为例,通过对原沥青路面老化沥青的试验分析和再生剂量比选,确定了再生沥青的方案。通过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性能检测,得到了现场热再生的材料配比。本文还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中面层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现场热再生路面具有良好的性能。现场热再生具有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等优势,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对中、轻交通道路路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厂拌热再生设备,从设备生产成本、旧料回收利用成本、再生剂费用、材料节省费用、总体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采用收益现值法量化分析了利用厂拌热再生设备再生利用旧沥青路面的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旧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旧料掺配比率时的经济效益差异.  相似文献   

19.
高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在国内首次应用于高速公路工程.研究采用车辙试验、GTM设计方法和单轴贯入试验3种方法,评价AC-25和AC-20高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发现热再生混合料具有其固有和特有的规律,即热再生混合料动稳定度与混合沥青针入度计算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种试验结果均表明热再生混合料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优异的高温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沥青混合料路面铣刨回收管理、工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备配制及工厂热再生工艺等环节,探讨了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关键点,并提出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进一步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