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国内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进程下,高速公路中生态防护成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介绍"3S-OER"植被生态防护技术,对"3S-OER"植被生态防护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方面的应用优势进行论述,并以山西西纵高速公路右玉至平鲁段局部段落路基边坡为例,对"3S-OER"植被生态防护技术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公路生态防护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边坡和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坡面在3S-OER生态防护条件下,两种坡度经大暴雨冲刷的防护效果;研究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对3S-OER生态防护边坡和常规植被边坡的水土流失、养分变化及抗冲刷指数。实验证明在同样的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3S-OER生态防护坡面完好无损,抗暴雨冲刷能力强,而常规植被坡面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坡面出现裂缝、垮塌,抗暴雨冲刷能力弱。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土地区路堑陡边坡的坡体形式,以锚杆护坡和植被根系保水固土机理为基础,结合植被多样性原理,统计分析黄土地区道路生态防护的植物种类及其植被群落组合,研究设计了适用于黄土地区陡边坡的新型土工柔性格框生态防护措施.以定西至平凉高速公路为试验依托项目,模拟分析黄土地区降雨对无防护边坡、普通植物纤维防护边坡和新型土工柔性格框植被防护边坡的冲刷,结果表明:在降雨量分别为2.4 m3/h和3.2 m3/h的60 min冲刷条件下,随着试验历时的增加,新型生态防护技术的边坡水流含沙率与累计边坡冲蚀量较其他2种边坡形式小30%以上;降雨冲刷试验结束后,前2种边坡的坡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新型生态防护技术防护的坡面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建设过程和行为对原地貌产生扰动,对边坡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破坏,对边坡进行合理的防护是目前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以汕湛高速惠州至清远段为例,从边坡生态防护机理、边坡生态防护难点和边坡生态修复设计三个方面,结合沿线边坡现状及主要修复难点,分析研究不同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原理、形式和特点,并进行典型边坡生态修复设计,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地对边坡进行合理的生态防护,能够实现护坡、防治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局地生态环境,实现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和协调,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行车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域岛礁建设的发展,产生大量高陡边坡,边坡的生态、稳定性问题备受重视。在某海域岛礁边坡采取植被混凝土与加筋三维钢丝网垫相结合的防护技术的应用,表明该技术是可行的,同时起到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路堑边坡防护是确保公路路堑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宁波地区公路路堑边坡防护出现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目前宁波地区公路路堑边坡的一般防护和生态防护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山区建设高等级公路将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为了降低这种破坏的程度,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以黔东地区玉铜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生态防护为工程实例,介绍和分析了植被护坡的机理、方法及护坡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秸杆植物草毯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2017,(1)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防护、环境修复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从秸杆植物草毯作为边坡防护措施的工程实践出发,重点研究秸杆植物草毯与传统边坡防护形式的植被恢复、水土侵蚀等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植物草毯相对于其他防护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30%以上,且植被恢复快、生长茂盛。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高速公路建设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防护、环境修复技术研究意义重大,该文从秸杆草毯作为边坡防护措施的工程实践出发,重点对秸杆草毯与传统边坡防护形式的植被恢复、水土侵蚀等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秸杆草毯相对于其他防护可减少水土流失30%以上,且植被恢复快而生长茂盛。  相似文献   

10.
常见辰 《路基工程》2010,(4):252-254
植物防护是公路路基边坡防护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通过野外观察与室内试验,就大气降雨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边坡坡面植被护坡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了边坡植被的多种作用,并对路基边坡植物防护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对公路路基边坡植物防护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CFT生态双重网植被护坡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陡边坡植被防护施工中,针对挖方路堑的岩质边坡,一般的生态防护护坡技术达不到理想的护坡效果,介绍一种新的生态防护技术"CFT生态双重网植被护坡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其他生态防护的不足,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就CFT生态双重网植被护坡技术的基本原理、植物种类及配方、施工工艺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针对高速公路边坡生态建设中,恢复植被经常不能实现可持续生长和演替的现象,以新街~河口高速公路边坡作为试验样板工程展开研究,以水土保持和宫胁法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竹篾栅生态恢复技术,介绍了该项技术的特点、适应性和技术流程。改变了边坡水土保持防护一贯运用工程技术的先例,从防护技术、表土回填和植被恢复上均实现了生态化,建立了竹篾栅生态恢复技术的集成体系,并在新河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技术为边坡生态恢复与重建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可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基于边坡防护及生态修复双重目的而衍生的技术。文中分析了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功能及机理,探讨了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设计原则,介绍了常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特点;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边坡生态防护功能构建了防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边坡生态防护效果综合评分方法及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4.
特殊土边坡的植被防护工程及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便于植被防护技术在特殊土边坡中的设计和应用,首先介绍了黄土边坡和膨胀土边坡在工程中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本质原因;然后,分别从植被根系的浅层防护、深层防护机理及植被防护的水文效应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植被对特殊土边坡防护的适用性;进而,针对黄土的湿陷性及膨胀土的非饱和性,分别探讨了植被防护的内在机理;此外,针对两类边坡的特点分别给出了植被防护种类的选取及建议;最后,分析了植被护坡生态景观效应,以期为特殊土边坡植被防护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某省道中的一段为例,对其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结合现场情况,采取格构梁+锚杆+植被砼的综合防护措施对边坡进行防护处理。实践证明,格构梁占地面积小、技术成熟、整体稳定性好,结合植被砼、喷播植草等绿化措施,可达到边坡加固与美化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庆梁平至长寿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强  杜小平  杜国平 《公路》2004,(9):177-181
通过对川渝地区高等级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的大量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了川渝地区高等级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重庆梁平至长寿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以边坡稳定为前提、草灌结合、因地制宜等设计原则和采用的设计坡比及生态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8,(12)
针对河北省太行山、燕山地区裸露岩体多且多处于干旱、贫瘠地区的现状,结合"雨水花园"理念进行裸露岩体植被快速覆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了3种植被覆盖技术,并形成3种雨水边坡,即十字交叉集水井雨水边坡、渗管式雨水边坡和砌石块渗水井雨水边坡,分别介绍了3种雨水边坡的技术内涵、特点、适用条件及成本预算。通过对3种雨水边坡工程的综合比较,为"两山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下裸露岩体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健康平衡的生态边坡工程。  相似文献   

18.
红层在我国有大量分布,尤以西南地区最多.近年来,随着红层地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开挖,造成大量裸露边坡,其生态防护问题亟需解决,但针对红层软岩边坡的植被恢复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西南红层边坡特征进行充分分析及在红层地区野生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结合现有国内研究资科,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西南红层边坡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模式,以指导西南红层边坡生态防护中科学、合理地选配适生植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认识的提高,兼顾基本建设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边坡工程已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因此开展生态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简单分析生态边坡中存在的植被对生态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而后采用文献中介绍的基于极限平衡原理的浅层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和无限长边坡计算方法,并通过一无限长边坡实例来对比分析并讨论植被存在等对生态边坡的浅层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对边坡的浅层稳定性有影响,在分析生态边坡稳定性时应考虑植被因素;考虑植被因素一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坡的浅层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丹拉国道主干线宣化(下八里)—冀蒙界段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现状并根据高速公路的特点,以及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和边坡稳定性护的功能需求,结合客土喷播在边坡上应用技术和方法,在满足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和边坡稳定防护的基础上,从边坡生态恢复和边坡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实用的技术,达到边坡生态恢复和稳定性防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