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舰船科学技术》2016,(3):155-157
本文对比分析某型导弹垂直发射筒底部与潜艇多种连接方式,研究了潜艇深潜时的发射筒变形规律,仿真计算出潜艇深潜时导弹发射筒下适配器部位的变形量,优选出铰接+筒间支板的连接方案为发射筒底部与潜艇最佳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分析某型导弹垂直发射筒底部与潜艇多种连接方式,研究了潜艇深潜时的发射筒变形规律,仿真计算出潜艇深潜时导弹发射筒下适配器部位的变形量,优选出铰接+筒间支板的连接方案为发射筒底部与潜艇最佳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3.
潜艇在导弹垂直发射过程中所受的激变力十分复杂,包括导弹弹射出筒的发射反力、高压燃气溢出造成的负压区、导弹出筒与海水灌冲发射筒造成的失重与超重等。在实际发射过程中,这些激变力的大小及其时间特性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结合潜艇空间运动方程,建立潜艇垂直发射导弹过程的仿真模型,根据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不确定因素对导弹发射及潜艇状态挽回控制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潜艇在导弹垂直发射过程中所受的激变力十分复杂,包括导弹弹射出筒的发射反力、高压燃气溢出造成的负压区、导弹出筒与海水灌冲发射筒造成的失重与超重等.在实际发射过程中,这些激变力的大小及其时间特性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结合潜艇空间运动方程,建立潜艇垂直发射导弹过程的仿真模型,根据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不确定因素对导弹发射及潜艇状态挽回控制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对导弹发射时某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发射筒筒体的刚强度进行评估分析。将筒壁螺旋层螺旋角、环向层与螺旋层厚度比以及筒壁厚度作为设计变量,对复合材料发射筒筒体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前的复合材料发射筒筒体安全裕度低,不满足设计要求;优化的复合材料发射筒筒体最大位移降低了57.8%,安全裕度提高到0.27,满足了筒体设计要求,且复合材料发射筒筒体重量比优化前轻6.8%。研究结果为复合材料发射筒筒体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潜射导弹燃气蒸汽式发射装置的内弹道建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射过程中的内弹道建模是潜射导弹变深度发射的关键技术之一。按冷却水状态将燃气—蒸汽式发射装置发射过程分为4个阶段,本文主要针对各阶段的内弹道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得出了整个发射过程中发射筒内的内弹道模型。将该内弹道模型应用于某实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这表明该内弹道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发射筒内工质气体的状态参数及导弹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7.
发射筒是潜载导弹发射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不同发射条件。本文结合实验数据,建立仿真模型,通过静力分析得到压力和结构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通过温度场分析得出筒上温度分布及温度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情况;通过热力耦合场分析得到发射筒整体变形与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在气压和结构载荷作用下发射筒最大变形1.5 mm,筒底应力125 MPa;温度场下温度自筒底段至筒体段阶梯分布,热应力作用下最大变形3.5 mm,最大应力317 MPa;热力耦合场下发射筒最大变形4.23 mm,最大应力384 MPa。3种工况下分析结果显示温度载荷是影响发射筒应力应变的主要因素,设计时在筒底圆弧面中心处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8.
舰载导弹发射舱内燃气流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连续发射导弹后,舰载导弹发射舱内的温度会因发射筒的持续散热而明显升高。当舱内温度升幅超过安全温度后,将造成安全隐患。建立了发射筒散热的数学模型,选取了几种典型的导弹发射模式,对发射舱内时间-温度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某些饱和发射模式下,发射舱内温度升速较快、升幅较大,甚至超过规定的安全温度。该方法可以在发射舱工程设计前,为发射筒的隔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导弹发射舱内温度监控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燃气发生器导弹发射系统是由内腔光滑的发射筒、活塞、内环和燃气发生器构成的,位于导弹和发射筒后端之间。活塞的截面积与发射筒的横截面积基本相同。邻近发射筒后端的内环构成燃气从后端排出的喉道,活塞截面积与喉道面积的比Ap/At可用与推进剂物理特性有关的函数式表示。  相似文献   

10.
《舰艇武备》1991,(11):22-25,55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火箭燃气回流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位于发射筒内的导弹的底部,在导弹火箭燃气出口喷嘴和发射筒壁之间。密封装置上有一密封火箭燃气流喷嘴出口的中心孔,还有一个密封发射筒壁的外缘。发射期间,沿发射筒向上回流的燃气压力,将使密封装置沿发射筒向上做加速运动。在发射筒的上端有一个与密封装置外缘上相应的释放件啮合的释放机构。他们的啮合使密封装置、导弹底部和发射之间的压力合力得以释放,从而允许火箭流冲击到与密封装置冲力相对的密封装置的上表面上。燃气的冲击迫使密封装置沿发射筒向下,消除了发射筒外部碎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