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某隧道开挖套拱后致上方局部坡体发生滑移拉裂破坏为研究背景,采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建立计算模型,分析在开挖隧道套拱底部时的边坡安全系数,侧坡总位移及有效塑性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边坡加固方案。数值计算分析表明,套拱上方局部坡体的滑移主要由于上覆土体偏压、土体地下水未及时排除和坡体支护不到位所致,其中土体富水对套拱上方局部坡体滑移起主导作用;通过6种支护工法对比分析,在开挖隧道套拱过程中及时排除地下水、对坡面做好混凝土支护、局部坡体进行注浆及锚杆支护,可有效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加筋土挡墙单一结构加固高填筑边坡,其加固效果不理想且稳定性难以满足工程要求,因此抗滑桩-加筋土组合加固高填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亟待深入研究。基于虚功原理和小应变假设,建立了抗滑桩-加筋土联合加固高填筑边坡受力变形的极限分析上限理论模型。通过能量平衡原理以及强度折减法,推导了组合加固高填筑边坡的安全系数计算表达式,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将安全系数隐函数转化为数学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通过该方法求解了实际工程案例中加筋土、抗滑桩以及抗滑桩-加筋土组合支护边坡的安全系数,据此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极限理论方法求解边坡安全系数的合理性,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筋材长度对加筋土边坡、抗滑桩-加筋土组合加固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并对不同工况下边坡破坏模式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体稳定性主要是由贯穿式滑动带控制,增加土工格栅长度能提高边坡安全系数,改变边坡的滑移形式;对于抗滑桩-加筋土联合加固边坡,在土工格栅长度相同工况下,增设抗滑桩可大幅度提高边坡的安全系数,使得边坡原有的滑裂面由浅层滑移向坡体深部下移,边坡破坏形式由开始2条贯穿滑裂面转变为单一未贯穿滑裂面;抗滑桩最大弯矩值随着土工格栅长度增加而增大,桩...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讨论自然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情况,对锚索框格梁支护结构受力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并将各开挖步下的边坡稳定性情况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经锚索框格梁加固支护后,边坡稳定性显著提高,锚索对土体起到明显的反向锚固作用,同时,边坡滑动面首次出现在开挖支护面之上,表现为潜在的滑体将越过支护面滑出,为满足边坡的使用功能,需作长远考虑。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冰水堆积体公路隧道施工期间围岩变形和支护体系特性,以在建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现场实验对冰水堆积体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及施工特性进行分析,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施工过程中隧道地表下沉和洞周变形,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围岩-初期支护接触压力等支护体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冰水堆积体围岩隧道粒度粗细悬殊且粗细混杂岩性变化大,垂直方向上主要分为冰水积含碎石砂卵砾石层和冰漂砾块碎石层;(2)水平方向上围岩构成和分布是影响锚杆轴力、拱架内力、围岩与初支的接触压力变化及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5.
基于弹塑性平面离散元(DEM)原理,对龙滩水电站航道1 016~1 080段岩石高边坡的开挖支护过程进行计算,分析了边坡在有支护与无支护下的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屈服区和整体稳定性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边坡锚索轴力随开挖步骤变化情况。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支护前后,应力场、变形场,塑性屈服区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别,支护结构可以减小边坡位移,改善边坡屈服区分布,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说明计算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6.
对路堑边坡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出现边坡滑塌的原因进行分析,引起边坡发生稳定性破坏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归结为地质因素、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结合兰渝铁路工程实例,对兰渝铁路DK53处边坡坍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坡体内存在不利于稳定结构面,地下水渗出浸泡,加之路堑开挖牵引,导致边坡整体稳定性变差,形成滑塌,针对上述几点提出了地基加固、边坡加固排水、抗滑桩加固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康高速公路郑家湾滑坡抗滑桩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结合小康高速公路郑家湾边坡的地质条件与工程特性,采用加设抗滑桩的措施进行处理,并通过钢筋应力计与混凝土应变计对抗滑桩内部受力特性进行长期监测,得出抗滑桩承受的滑坡下滑力最大为11.0 kN,该边坡存在深层滑动的趋势,抗滑桩对边坡起到了一定的加固作用。同时测读数据显示应力应变数据均趋于稳定,表明抗滑桩处治下的边坡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大断面公路隧道洞口段穿越堆积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湄渝高速公路中仙至坂面段的珠峰隧道洞口地段需下穿堆积体,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针对该隧道开挖断面大(163m2)、洞口埋深浅、围岩条件差、地下水较为发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地表注浆、超前管棚支护、接长明洞、加强洞内支护,双侧壁导坑法短进尺开挖等多项综合处理措施,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验算结果表明,设计方案能够满足边坡及隧道的安全性要求,对控制土体变形,减小沉降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9.
新建铁路成兰线红桥关隧道浅埋穿越泥石流堆积体及活动断裂,施工中出现洞周岩土体失稳而向洞内滑移、地表开裂和支护体系异常变形破坏等工程问题。本文从地质条件及开挖效应、地下水和地层偏压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性实施“先固后钉法”施工关键技术,即在洞室开挖前施作群桩预加固形成半封闭支护结构,在初期支护后施作复合土钉形成补强支护结构。该技术改善了围岩条件,提高了支护体系的整体性,充分协调和控制了围岩及支护体系的变形,确保了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以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的深基坑开挖支护为对象,研究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使用中空注浆锚杆护坡的机理。首先对深基坑分步开挖没有锚杆支护产生的塑性应变及水平位移进行了计算,确定了边坡滑动面的位置,计算出的无支护分层开挖深基坑所形成的塑性贯通区域和瑞典法计算的滑动面相似。其次根据滑动面的位置选择锚杆的支护方式和长度,对设计采用的锚杆的内力进行了计算,锚杆的受力随着开挖而动态变化。计算结果说明,中空注浆锚杆护坡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某铁路线上一代表性的陡坡地段抗滑桩支护桥梁桩基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模型与原型按照尺寸相似比1:40进行模型试验相似设计。模型试验通过输入的正弦波和汶川波的测试结果分析边坡模型地震作用规律。结果发现:桥梁桩和抗滑桩桩间土压力呈三角形分布,抗滑桩后土压力呈"R"形分布;边坡对监测点加速度有放大效应;位移随地震荷载增加而增大。抗滑桩的各种响应强度均大于桥梁桩基,说明抗滑桩对桥梁桩基有很好的支护作用。试验研究为边坡抗滑桩-桥梁桩基新结构抗震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武隆隧道进口堆积体段浅埋动载条件下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武隆隧道进口堆积体段在洞口浅埋、洞顶动栽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重点对洞口段的地表加固、大管棚施工、堆积体段的开挖与支护等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抗滑桩加固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楼金其 《铁道建筑》2012,(5):120-122
抗滑桩与边坡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而目前常采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一般只是得出边坡位移、塑性区,无法给出相应的安全系数。本文采用抗剪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对含有抗滑桩的边坡进行三维数值有限元分析,利用FLAC3D软件,从安全系数、位移量、最大不平衡力、剪切应变增量及速度矢量等参数分析抗滑桩对岩质边坡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浅谈泡桐坪隧道进出口堆积体及严重风化岩段在洞口浅埋、偏压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重点对该段的地表加固、小导管施工、堆积体及强风化岩段的开挖与支护等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泡桐坪隧道洞口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泡桐坪隧道进出口堆积体及严重风化岩段在洞口浅埋、偏压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 ,重点对该段的地表加固、小导管施工、堆积体及强风化岩段的开挖与支护等技术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隧道通过破碎带、边坡等不良地质段时,开挖过程中易发生边坡滑塌、隧道冒顶等灾害。以一高速铁路隧道下穿边坡工程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边坡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进而分析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对边坡的位移影响明显,在开挖完成后拱顶处于临空状态时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受到的影响最大,数值分析与模型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先做好稳定边坡的工作,在隧道施工时应及时调整支护方案,减小开挖扰动,防止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7.
以小三峡隧道中硐河万州岸上危岩体和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运用Rockfall软件、FLAC 3D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若危岩体失稳,落石将对该区域的线路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堆积体边坡在天然无降雨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强度折减法分析临界状态下,堆积体与边坡基岩交界处有明显的剪应变增量带,很有可能形成滑动破坏带;小三峡隧道不宜以明洞的方式通过中硐河河谷。  相似文献   

18.
以某膨胀土路堑边坡支护结构为工程背景,对埋设于锚杆、框架梁和抗滑桩中的测试元件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对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探讨锚杆框架梁-双排抗滑桩结构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上排埋入式桩的桩前、桩后土压力均为三角形分布,下排悬臂式桩的桩前土压力接近矩形分布,桩后为三角形分布。本试验工程的最优锚固角为25°,但锚固角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当桩排距较小时,边坡安全系数随桩排距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最优桩排距为8倍抗滑桩截面宽度。  相似文献   

19.
贺旭 《铁道建筑技术》2023,(5):100-104+125
针对软弱地层基坑开挖稳定性问题,结合实际软弱地基基坑开挖实例,以不同开挖步骤为基础,分析了软弱地层基坑在开挖过程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并依据软弱地层土体性质对其稳定性进行校核。通过对不同支护方案下结构内力和安全系数对比分析,明确了软弱地层基坑支护最佳支护方案。结果表明:软弱地层基坑开挖可分为“浅部开挖和支护”“深部开挖和支护”“拆除支护”三个步骤进行,“PC工法桩+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方式可以有效抑制软弱地层边坡变形,增加基坑稳定性。本工程中基坑开挖的深度影响范围约为5~10 m,且基坑边坡土体最大位移出现在基坑顶部;竖向支护结构的弯矩和剪力在基坑开挖底部附近会出现极值,并呈现正负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20.
喷锚支护结构在深基坑边坡临时性支护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对于喷锚支护边坡位移计算目前还缺乏公认的合适方法。结合具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喷锚支护边坡位移并与基坑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定量分析了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水平位移与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