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速度为350 km/h动车组动车车轮超声波检测过程中定位销孔处产生的异常反射回波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该异常反射回波在定位销孔固有回波之后出现,且声程差固定;两个定位销孔之间存在的较大接触应力是产生异常反射回波的主要原因.对定位销孔两侧异常反射情况和定位销孔应力的来源进行了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类型异常反射回波...  相似文献   

2.
用超声波检测,根据测试的灵敏度,可获得焊缝不连续性的6个基本方面:(1)与标准反射物的回波信号相比较,从试样的反射波幅的大小可以近似地估计反射区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对钢轨超声检测中发现的裂纹采用通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手工复核时,发现轨腰裂纹反射回波后方存在1处未知异常反射,与钢轨探伤仪B显图不同。通过验证排除钢轨存在第2处伤损,证明异常反射是由裂纹改变声束走向产生的固定反射回波。这主要因为超声波探伤仪是按照理想条件下的横波检测状态进行参数设置,当波型转换发生以后,声波的传播速度及角度均与原定参数发生很大改变,导致接收到伪缺陷信号,而设备仍按照设定参数显示相关信息,从而误导探伤人员对反射信号的分析判别。指出钢轨螺栓孔及导电孔超声检测中也会出现波型转换现象,并给出其变型纵波及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4.
1超声波探伤的原理 超声波检测可以分为超声波探伤和超声测厚及超声测晶粒度、测应力等。在超声波探伤中,有根据缺陷的回波和底面的回波来进行判断的脉冲反射法;有根据缺陷的阴影来判断缺陷情况的穿透法;还有由被检物产生驻波来判断缺陷情况或者判断板厚的共振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脉冲反射法。  相似文献   

5.
回波损耗(return loss),简称回损,是光信号反射性能的参数,定义为RL(dB)=-10logP反射/P入射,说明入射功率的一部分被反射回信号源。通信系统中如果反射光进入光发射端(激光器),会引起激光器的波动,给系统带来噪声,增大系统误码率。为减少反射光对光源和系统的影响,反射光越小越好,回波损耗越大越好。本文就是解决北电OPTera LH1600回损过低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铁路车轴的超声波检测中,回波高度本质上存在偏差,对诸如轮座等配合部件的缺陷检测偏差会更大。研究了空心轴的缺陷回波高度与缺陷反射面积的关系。利用检测曲线的概率,比较了车轴体与轮座的关系。轮座90%置信度的下侧95%置信极限的缺陷检测区比车轴体的大两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混凝土结构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伤损问题,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NSYS LSDYNA 3D数值模拟冲击回波,研究应力波在轨道板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规律,采用冲击回波法识别轨道板中蜂窝伤损的深度。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波在蜂窝伤损和砂浆界面发生反射,在频谱图中形成不同峰值,通过频谱伤损定位原理可以确定出轨道板中蜂窝伤损的具体深度。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冲击回波等效波速法检测方法及原理,对提高其分辨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基于该原理的检测设备对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管道压浆进行了检测和验证。结果表明:冲击回波等效波速(IEEV)法用于检测管道压浆密实度较传统的冲击回波(IE)法有明显的优越性;采用最大熵法(MEM)代替频谱分析法(FFT),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反射信号的分辨率和分辨力,进而提高IEEV法的测试精度和缺陷识别能力;模型梁验证表明采用IEEV法并将MEM作为频谱分析手段,可以很好地测试压浆的密实程度,且IEEV法中管道定位的准确性是影响缺陷定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板底与自密实混凝土层界面离缝缺陷检测精度要求高、检测难度大的问题,设计建造了等比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模型,采用冲击回波法进行无砟轨道板底离缝检测,分析了离缝检测的最佳条件和缺陷的判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回波法能有效检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板底离缝,离缝检测的最佳时期为自密实混凝土终凝后,可通过频率-振幅谱、卓越频率强度反射图综合判识离缝缺陷。  相似文献   

10.
最近,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开发了新型超声波探伤试验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非破坏检查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且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探测以往不能探到的深度部位。该法称为SPOD法(短路程衍射波法),利用斜角探头对伤痕部位入射超声波,用在伤痕正上方配置的垂直探头接收来自伤痕的衍射波。该法不受金属材质的制约,即使是TOFD法难以测定厚壁的不锈钢制配管等,也可较简便地对伤痕深度及部位实施探伤。SPOD法接收由直接在伤痕上方传播的超声波成分,与在底面反射传播到上方的超声波成分所产生的2个回波(反射波),根据这些回波的时间差,能进行深度的探测。据电力中央研究所认为,根据以往的以不锈钢配管焊接部超声波探伤试验为对象的基础试验,新方法具有以下特征:①由于能够在较短的波束路程上接收微弱的衍射波,理论上,比端部回波法及TOFD法探测伤痕的灵敏度高;②与端部回波法及TOFD法相比,能够用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伤痕深度,而前两种方法是无法做到的;③深度探测比端部回波法简单,所以在短时间内可以求出伤痕深度;④可以应用于TOFD法不能应用的不锈钢制等厚壁构件的探伤;⑤探测时间短,由于又能沿用端部回波法的设备,故探伤成本比端部回波法及TOFD法低...  相似文献   

11.
赵波  陈东文  李培 《铁道建筑》2021,(1):119-122
为了解决钢轨探伤车37.5°超声波通道轨底闸门灵敏度动态设置问题,更精准地检出轨底横向伤损,通过分析37.5°超声波通道检测螺孔时得到的B显图谱特点,对螺孔下裂、轨底横向伤损的声压反射特点和检测增益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定量分析,提出了37.5°超声波通道灵敏度动态设置方法.该方法以不同检测速度和扫查间距下螺孔出现合理回波...  相似文献   

12.
介绍有源应答器C接口多回波损耗测量的相关需求,着重描述C接口回波损耗网络的设计和制作,通过任意波形发生器、C接口回波损耗网络进行C接口信号的模拟和输出,设计C接口多种回波损耗网络的测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将超声反射检测方法引入无砟轨道充填层脱空病害检测中,以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为例,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进行无砟轨道超声反射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充填层黏结良好时,超声检测到的回波峰值较小,而脱空区域由于空气、水与混凝土材料阻抗差异过大,超声波在轨道板表面和脱空层之间多次反射,使得回波峰值增大,且随脱空长度的增长,反射系数呈对数上升的趋势。据此提出以反射系数时域值为无砟轨道层间脱空的评价指标,以网格划分、数据采集、滤波计算、云图评价为主要步骤的无砟轨道充填层脱空损伤超声反射检测方法。通过缩尺模型检测试验进行验证,并提出基于反射系数的无砟轨道充填层黏结状态分级评估标准,即:当反射系数小于等于0.4时,充填层没有缺陷,充填层状态良好;当反射系数在(0.4,0.7)区间时,充填层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害;当反射系数大于等于0.7时,充填层存在较大面积脱空。  相似文献   

14.
对机车车轴超声波探伤发现的缩孔缺陷波形进行特征分析,发现缩孔缺陷对底面回波具有严重的影响,缺陷回波高度下降的速度慢于底波下降的速度,且缺陷回波底部显示一定的宽度范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既有电气化铁路隧道,空气耦合式探地雷达开始应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当中,其检测精度成为其应用的关键。应用Gpr Max二维模拟软件,结合空气耦合式探地雷达实际检测背景,对隧道衬砌5种实际工况进行模拟。通过建立各种工况不同尺寸隧道病害模型,对分界层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逼近分析,计算衬砌及病害层厚度。根据反射回波特性,分析隧道衬砌及病害界面反射时间,探究空气耦合式探地雷达对隧道病害识别的精度,研究证明检测结果可以很好反映隧道衬砌实际情况。对探地雷达隧道检测数据分析及检测结果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探地雷达隧道衬砌质量在实际应用中隧道缺陷和病害能否识别以及识别分辨率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铁路货车轮轴传统加工、组装工艺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轮轴组装工艺改进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无选配组装的可行性,提出了实施无选配组装工艺的对应措施,叙述了应用无选配组装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CRH1型动车组底架设备预组装工艺过程,通过在预组装平台模拟车下设备安装梁的相对位置进行底架设备安装。采用模块化的组装工艺,减少了台位总工序的组装周期,提高了底架组装区域的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前端底架与底架框架的组装定位过程中,出现组装定位难、调整难及组装焊缝间隙不均匀的问题,文章以某B型铝合金城轨头车底架为例,通过对底架结构的分析,优化了底架组焊定位工艺流程,明确了底架组装的定位工艺及具体的实施操作步骤,即分步骤进行底架框架组装定位,解决了底架框架组装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紧固件组装工艺是高速动车组制动盘组装工艺中的核心部分,根据锻钢制动盘的特殊结构,分析了紧固件组装工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通过紧固件扭矩系数稳定性和一致性试验检测分析、特殊定位工装的设计和紧固件6轴同时拧紧非标设备的设计,解决了组装工艺中的核心问题,使得组装工艺简单易行,并适合批量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混合动力机车构架组装焊接进行全面的工艺分析,找出影响混合动力机车构架组装焊接的主要因素及工艺难点,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构架的组装焊接质量,圆满完成了混合动力机车构架组装焊接的试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