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动力电池体积远大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电池上某一个点的运动状态无法代表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实际运动状态。本文通过计算动力电池安装点载荷的自功率谱、伪损伤谱以及不同载荷谱间的频响函数,分析了动力电池不同安装点在实车行驶过程中位所受激励的差异性,找到了目前动力电池单轴振动试验的局限性,并通过试验发现六轴仿真振动可以较好地弥补该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紧固件具有拆卸方便、易安装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文章主要论述了紧固件在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拧紧设计,提出了在动力电池系统不同位置的安装注意事项,并对紧固件的拧紧要求进行了细化。通过振动实验,分析紧固件在振动后的扭矩衰减情况,为紧固件在动力电池系统上的可靠性连接,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
电池箱体作为动力电池总成的主要承载部件,其结构强度对动力电池系统的可靠性有着关键影响。研究了某款纯电动乘用车电池箱体,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电池箱体的振动模态、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建议,完成了改进方案的台架试验验证。针对电池箱体开发,通过前期设计优化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电池箱体的模态及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实现产品方案的快速迭代,减少试验风险,保证动力电池产品的结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动力电池框在整车试验中的疲劳开裂问题,分析开裂原因,进行设计改进,并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台架快速试验验证。文章通过仿真,在常规的试验载荷谱压缩基础上,制定载荷谱强化系数,从而得到一种不依赖于经验的振动台架耐久载荷谱制定方法。结果表明:动力电池框原始方案疲劳仿真开裂部位与道路试验开裂部位一致;疲劳仿真开裂寿命与整车试验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新方案改进效果明显,寿命满足耐久性要求;动力电池框改进方案疲劳仿真寿命与台架试验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仿真制定振动台架耐久载荷谱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纯电动乘用车的使用要求,设计了基于风冷内循环结构的18650动力电池系统,研究和分析了18650动力电池的结构安全性、热管理安全性和阻燃与绝缘安全性。以该18650动力电池的试验数据为基础,结合理论计算公式,建立了18650动力电池的生热仿真计算模型,对电池风冷内循环系统的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仿真计算结果优化了电池箱内部流场设计。通过实车试验和低温加热均衡试验,验证了基于风冷模式的18650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动力电池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其道路上行驶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关系到电动汽车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情况。文章运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动力电池系统的Pack结构在抗挤压性能方面的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精度较高的分析模型,并通过试验对仿真分析结构进行对比验证,完善了动力电池结构可靠性分析体系及评价标准,为自主正向开发动力电池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传热效果,研发了新型液冷动力电池模组。基于单体电池的最大发热功率测试结果,建立了新型液冷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试验平台,该平台由供液系统、冷却系统、加热系统、信号测量(传感器)与数据处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可进行液冷动力电池模组传热特性的试验,为后续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传热效果,研发了新型液冷动力电池模组。基于单体电池的最大发热功率测试结果,建立了新型液冷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试验平台,该平台由供液系统、冷却系统、加热系统、信号测量(传感器)与数据处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可进行液冷动力电池模组传热特性的试验,为后续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能源汽车中心具备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管理要求的整车(含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驱动电机系统及动力电池等全部检测能力。动力电池主要检测设备包括电池性能测试系统、动力电池综合测试系统、动力电池测试与模拟系统、低气压湿热综合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防爆高温试验箱、针刺挤压试验机、挤压试验机、盐雾试验箱及电动振动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和动力电池低温生存能力,探索发动机与电池冷却余热资源的利用新途径,提出了一种基于余热再利用的发动机和动力电池双向循环低温预热的新方法。建立发动机和动力电池余热数值模型,定量分析和研究余热系统的温升特点与温度分布状况,揭示了发动机与动力电池余热的传热规律,设计了基于相变材料的自动双向热控装置并进行了低温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发动机与动力电池吸热冷却和发热加热的一体化应用,可将发动机冷却余热经热换器预热动力电池并使电池内部温度保持在29℃,又将动力电池冷却余热反向循环传输至发动机机体,使发动机内部冷却液温度预热至51℃,能够明显提高发动机和动力电池低温运行能力,节约了能量,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动力电池实车路谱从频域的角度看由较为丰富的频率成分构成,当前国内外的动力电池振动测试标准的频率范围并未完全覆盖这些频段,特别是低频部分。本文通过对动力电池实车路谱分别进行1 Hz和5 Hz高通滤波,从时域、频域、雨流统计结果等方面分析5 Hz及1 Hz以下的低频成分对动力电池潜在损伤的影响,提出了对动力电池进行1 Hz~5 Hz低频振动考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动力电池系统总成、电池模块和电芯3个层面设计相应实验测试验证电池系统的性能,尤其是系统安全性能的验证。并针对动力电池系统非安全性能和安全性能的测试验证,提出动力电池系统测试验证结果的评价方法,为开发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对某款电动客车用液冷动力电池系统进行高寒保温与加热试验研究,对比分析该液冷动力电池系统在不同保温方式下的保温性能。  相似文献   

14.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价值最高也是安全风险最大的部件之一,其事故责任和保险理赔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动力电池商业附加险现状和统计分析动力电池安全测试的实验数据,从单体和系统两个层级构建了动力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研究设计出了基于安全风险评估的动力电池涉水损失险、动力电池事故损失险和动力电池附加险费率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5.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承担着整个车辆的能量来源。电池包作为动力电池的结构承载部件,其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文章以某款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系统开发为例,基于国标规定的挤压试验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仿真模拟试验,得到了电池包的抗挤压能力值和系统零部件的应力水平,并与目标值进行了比较和评估。文中的分析手段和评价方法为动力电池包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动力电池的电连接系统,包括电连接的基本概念、低压电连接和高压电连接。在低压电连接系统的设计方面,分析低压电连接的设计要求,并详细论述了国内主流的低压电连接方案,最后从动力电池低压电连接安全使用的角度分析低压电连接布线的要点。在高压电连接系统的设计方面,介绍了动力电池系统新型连接方式,并对导线的载流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对于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安全及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发挥电池系统效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列举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常见故障,针对其可能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供了常见的分析思路和处理方法,供参考。一、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介绍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通常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功率密度低、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差和循环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以超级电容与动力电池组成的复合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典型循环工况的复合储能系统参数匹配优化方法;在满足各循环工况对复合储能系统能量需求与功率需求的前提下,以动力电池容量和超级电容容量为优化变量,对复合储能系统总成本与总质量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电机需求功率及超级电容荷电状态,以减小动力电池输出电流为目标,制订了基于滤波思想的基本规则控制策略;为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循环工况,提出了复合模糊控制策略,其中主模糊控制器基于电机功率需求、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和超级电容荷电状态得到动力电池输出功率初次分配系数,子模糊控制器根据电机功率需求和超级电容当前荷电状态与其目标值的差值得到动力电池输出功率修正系数,二者协同作用得到动力电池最佳输出功率,并对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动力电池电流和温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复合储能系统及2种控制方法与单一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相比,百公里加速时间分别缩短了6.89%和9.85%,NYCC工况下总能耗分别降低了14.15%和19.08%,动力电池最大电流分别降低了63.4%和65.17%,动力电池温升分别降低了22.87%和61.53%。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间的一致性及其能量利用率,需对电池单体或在模组间进行电量均衡。在研究动力电池组主动均衡策略的基础上,对均衡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得到了动力电池电量、均衡时间与反激式直流转换器通断间的关系,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动力电池均衡管理系统可实时检测电池单体的情况,并实现可编程式电池能量主动均衡,具有良好的均衡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动力电池充放电效率是提升整车能量利用率的关键。文章从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影响动力电池充放电效率的因素,提出了一种充放电效率表征方法和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实验平台,并设计实验参数及要求,并针对某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了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整车能量流分析不可忽视充放电效率的影响,不同充放电工况下,电池充放电效率随电流变化呈线性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