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铁盾构始发段施工难度较大,穿越高风险管线群的难度更大。以深圳地铁16号线大运中心站—龙城公园站区间盾构始发下穿高风险管线群工程为例,从多维度精细化控制角度出发,从始发端头土层加固、地层动态跟踪注浆、管线保护技术、盾构掘进参数优化和现场监测等5个方面对地铁盾构始发穿越高风险管线群综合加固技术和掘进参数控制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管线群变形分析了所提控制技术的适用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采用本技术可以安全穿越始发段高风险管线群且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城市铁路     
《世界轨道交通》2009,(11):15-17
天津地铁9号线中山门至十一经路站双向贯通 10月8日,由中铁一局承建的天津地铁9号线大直沽西路站至十一经路站盾构区间右线隧道安全贯通,这意味着9号线实现了从中山门站至十一经路站盾构隧道的双向贯通。天津地铁9号线大直沽西路站至十一经路站右线盾构区间,是9号线中山门站至十一经路站之间的最后一条盾构隧道。  相似文献   

3.
在建的沈阳地铁十号线塔湾街站—淮河街站区间折返线暗挖段与单线盾构区间净距仅5.45 m,暗挖大断面结构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二者为小净距隧道。为研究小净距隧道施工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针对先开挖折返线暗挖段与先施工单线盾构区间两种工况,选取了一典型断面作为计算模型,运用FLAC2D数值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两种施工顺序下结构受力、管线及盾构管片位移变化。结果表明,先行开挖暗挖段再施工单线盾构区间可最大限度减少二者之间的不利影响,保证地铁区间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地铁盾构区间施工测量的主要目的是按设计正确贯通.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东湖站一黄花站盾构隧道施工实例,详细阐述地铁盾构区间施工测量管理机构、精度、程序、方法、盾构姿态控制等基本内容,验证了该方案在隧道施工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根据地铁盾构区间施工的特点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地铁7号线建设三路站—耕文路站区间盾构下穿2号线既有建设三路站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分析新建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和新建区间盾构下穿既有车站结构过程中,既有车站结构和盾构隧道的变形趋势及最大沉降区域的分布概况;结合相关工程经验,提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结合西安地铁5号线南稍门站—文艺路站盾构区间下穿地铁2号线施工实践,对盾构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变形控制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现场施工试验及现场监测,研究分析既有隧道变形规律,提出盾构掘进施工参数动态取值范围和既有隧道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地铁2号线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招宝山站前后2个区间分别采用圆形盾构和类矩形盾构施工,然而目前对于与类矩形盾构隧道衔接的车站型式研究较少。文章基于招宝山站两侧采用不同的盾构型式,研究提出地铁车站与不同盾构型式区间衔接方案及车站型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京地铁14号线九龙山站~大望路站盾构区间穿越铁路、过街天桥、河湖、地铁等市政施工的过程控制,分析总结了区间盾构针对下穿不同市政设施综合控制技术,为今后类似地铁盾构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和可行的风险源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世界轨道交通》2011,(12):15-15
11月15日上午,郑州地铁1号线凯旋路站到西三环站隧道完成双线掘进,至此,01标段全部实现了洞通。预计12月底,凯旋路站附近道路将全部恢复通行。01标段工程共分4个车站、3个盾构区间以及一个明挖区间,  相似文献   

10.
依托厦门地铁3号线翔安行政中心站—浦边站区间隧道下穿箱涵和管线共同沟的工程实例,运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模拟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排水箱涵及管线共同沟的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响应特征,提出了既有构筑物变形与地表沉降控制的有效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先平行后斜穿于隧道上方的管线共同沟最大变形出现在隧道左右线偏左线位置,对称左右线横跨于隧道上方的箱涵最大变形出现在左右线中间位置;盾构接近和离开构筑物一定范围内,地表差异沉降率突变;地表突增变形发生时间点T1可以作为沉降控制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1.
盾构的平移解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铁盾构机接收井往往受地面条件或地下管线的限制,不具备盾构主机直接起吊条件,需要将盾构主机整体平移、调头或分体后平移,到达吊出口后吊出的目的。以南昌地铁一号线6标彭家桥站~师大南路站左线盾构机在师大南路站解体吊出为例,对盾构主机的整机调头、平移及解体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盾构主机的平移和解体方案及实施进行了详细论述,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州地铁四号线的仑头~大学城站盾构区间及五号线的杨箕~珠江新城站盾构区间盾构施工实例.系统地介绍了工程地质分析在盾构施工中的重要指导性及如何进行工程地质分析和盾构机在特殊地层中掘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由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杭州地铁2号线萧山段建设一路站、建设三路站、人民广场站——建设一路站区间、建设一路站——建设三路站区间地铁盾构工程于2008年9月28日正式开工。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萧山段属萧山经济开发区。其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结构,采用双层双跨或两层三跨的箱形框架结构,主体长179.5m。  相似文献   

14.
为避免城市新区后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管线迁改和道路破复的影响,需将部分轨道交通车站和区间土建部分与城市道路、市政管线、综合管廊等工程同期实施.以石家庄正定新区地铁1号线二期市政预留工程4站、3区间为例,对该线路预留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预留的原则与标准,以及主体及附属工程等的封堵措施、盾构端头加固的做法、换乘节点的预留、附属与市政工程接驳及周边规划商业的预留、设备的预留预埋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南宁轨道交通2号线某区间盾构双线隧道先后通过与隧道间距不同的管线为工程背景,通过FLAC软件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富水圆砾地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临近管线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层深度增加,沉降槽宽度减小;管线最大沉降量出现在左线隧道中线上方;盾构刀盘通过2倍盾构外径范围后,管线沉降逐渐趋于稳定;管线沉降曲线受右线隧道开挖影响不再符合高斯曲线,同时管线最大拉应力呈增加趋势,而最大压应力呈减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况下地铁盾构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在建的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为背景,对香梅北站—景田北站区间线路盾构掘进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运用隧道工程理论、盾构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并结合地质条件与隧道条件,分析了地表建筑物特点及其与隧道的关系以及盾构隧道掘进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穿越地面建筑物的工程措施和变形控制技术。工程实践表明,依据深圳地铁东延线提出的穿越地面建筑物的变形控制技术,可以确保地铁隧道本身和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城市铁路     
《世界轨道交通》2009,(8):15-17
深圳地铁1号线(罗宝线)6标盾构隧道全线贯通 近日,深圳地铁位于宝安新中心区的地铁1号线(罗宝线)续建工程工地传来捷报,宝安中心站一宝体公园站区间右线“金龙3号”盾构机顺利出洞,连同7月初出洞的左线“金龙5号”盾构机,两条“金龙”相继破洞而出,圆满完成了“新安站—宝体公园站”两个区间的胜利贯通。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丰台科技园站-科怡路站区间单线全长574 m,根据整体工筹,区间盾构从丰台科技园站盾构井下井组装始发掘进区间左线,穿越南四环后到达科怡路站南端接收,在科怡路站内调头后二次始发掘进区间右线,穿越南四环后回到丰台科技园站接收、解体、吊出,完成整个区间的盾构施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新建地铁线路盾构始发穿越既有地铁线路时,对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较为鲜见,需总结类似工程的相关规律。[方法]以新建的郑州地铁7号线黄河迎宾馆站—英才街站区间盾构始发穿越既有地铁2号线结构工程为依托,根据实际工况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了施工区间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利用软件的结果提取功能得到了该工程对应模型的模拟结果。选取现场2个监测点位,将2个测点的现场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进行对比,证实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盾构始发穿越、一般下穿施工两种穿越方式下对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始发洞门与既有地铁结构间竖向距离d的4个取值对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所建三维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实际工况。在既有地铁线路结构、材料、加固方式等因素均不变的情况下,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的稳定性因穿越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一般下穿施工相比,采用盾构始发下穿方式时对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的影响较小。采用盾构始发下穿方式时,d的取值不同,对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有较大差异。d=2.00 m对既有地铁线路结构的影响较小,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20.
小间距平行盾构隧道临近楼房的设计与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亮马桥站区间盾构隧道旁穿南小街8号楼工程。介绍2条盾构隧道小间距、长距离并行临近楼房的工程难点、设计与施工采取的措施以及监测数据分析等工程实践。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工程实践中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小间距、长距离并行施工的相互影响规律和对楼房沉降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