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军 《中国水运》2014,(6):283-285
隧洞工程洞口进洞施工成败是隧洞后期开挖的关键环节之一,控制不当容易引起山体滑坡或塌方现象,甚至造成安全事故,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等。结合台州栅岭汪隧洞出口段大跨径、高边墙、浅埋、IV~V类围岩等特点,施工中采用大管棚、台阶法、双侧壁导坑、短进尺、弱爆破等技术措施,保证了成功进洞,同时也确保了施工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2.
滑坡在山区高速公路施工中极易发生,其危害大、防治困难。本文介绍了常规滑坡防治措施及其适用条件、优缺点;结合武罐高速工程地质水文特点,重点介绍了隧道洞口下挡、中固、上防的滑坡防治措施,为现场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同时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涂远明 《中国水运》2013,(12):343-344,347
文中依托赣崇高速公路罗塔双连拱隧道,分析其出口端边仰坡在施工扰动、工程水文地质等的综合影响下,地表沉降及洞内围岩变形的变化规律,并对出洞口边仰坡的变形原因和稳定控制措施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4.
隧道洞口减光措施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舒适度和行车安全,是隧道建设中的重难点。通过对港珠澳大桥减光建筑设计施工的综述,系统介绍大桥减光建筑所具备的功能要求,简要叙述了减光建筑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可供后续外海隧道洞口减光措施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吕岗 《水运科技信息》2010,(1):51-53,57
针对古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山体古滑坡复活情况,通过对隧道地表情况、围岩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其形成原因,采取了锚固桩、锚索桩、微型锚筋桩和洞内加强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成功地治理了山体滑坡。文中阐述了微型锚筋桩施工工艺和监控量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围岩较差的大断面黄土隧道采用挑顶施工极易发生变形或坍塌,存在在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等难点,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基于此,结合刘家塬黄土隧道工程实例,提出导洞斜交进洞后渐变扩挖的施工方法,并对其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旨在为隧道施工创设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田继业 《中国水运》2014,(6):286-287
浅埋偏压是隧道工程建设的关键点之一,控制不当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或坍塌现象,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03省道后山坞隧道跨度大,左线进口段埋深浅、偏压严重,施工中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采取了大管鹏超前支护、合理开挖顺序及方法、爆破过程中减少药量、及时支护等措施控制围岩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偏压地形条件下的安全进洞,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8.
结合无锡内环西线惠山隧道洞口开挖支护工程实例,探讨了一种隧道超前预支护施工工艺——长大管棚(30m)超前支护施工工艺在隧道开挖进洞遇到软弱围岩时的应用及效果。数据分析表明,该技术已完全可以克服传统矿山法施工工艺中存在的缺点,支护效果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安徽省黄塔(桃)高速公路塔岭隧3.道工程实例,总结了超前中管棚的施工工艺,阐述了超前中管棚预支护技术在隧道安全进洞施工中所起的作用,即通过利用超前中管棚预支护,有效地实现隧道零开挖进洞。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小江口隧道双向施工,以确保余凯高速公路项目顺利通车,结合小江口隧道的地质条件及出口段的地形条件,拟定了3个施工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最终推荐利用桥梁进洞的施工方案,以保证隧道及整个项目的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1.
长管棚是隧道进洞前开挖施工中围岩支护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必须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长管棚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保证措施,最终达到隧道施工质量及安全。  相似文献   

12.
胡荣光 《中国水运》2014,(11):278-279
隧道工程在公路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一些跨度大、围岩软弱的隧道洞口来说,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会直接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文中对公路隧道洞口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韩海军 《中国水运》2014,(7):186-187
隧道施工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它涉及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生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自然环境和工程地质等多种因素,隧道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生在施工期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地下水流失、洞口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隧道弃渣。文中针对隧道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洞口水土流失、地下水流失以及隧道弃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隧道施工的环境保护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14.
何传锋 《中国水运》2009,(10):211-212
鄂陕界隧道全长5.6km,洞口段围岩为强风化硅质、砂质板岩夹薄层灰岩,岩体极破碎、顺层裂隙发育、稳定性差,开挖时易产生坍塌、掉块,设计在洞口段采用37根长35mф108mm管棚进行超前注浆支护。同时隧道左右线拱顶以上7~8m处有一村村通道路,为了确保道路的安全,设计在洞顶以上1m开挖线洞口两侧5m范围内设2排直径108㎜的超前管棚注浆支护。两处设计管棚注浆支护后达到了设计效果,对开挖进洞和道路沉降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瑞坡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的地质、地形条件,对隧道地表和洞内加固提出了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比选。主要为抗滑桩反压回填、地表注浆加固、地表加固+锚索框架板加固等,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了最终的抗滑桩反压回填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复杂地质及特殊环境情况下,隧道洞口难以采用通常的明挖法或暗挖法施工。文中以赣龙线石笋山隧道为例,结合基坑明挖支挡结构设计和施工成熟技术,介绍在浅埋富水全风化花岗岩层环境下,采用桩拱盖挖式洞口综合支护体系,利用软件模拟结构受力并配筋计算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满足特殊地质与环境下的洞口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六武高速公路李集Ⅰ号隧道为工程实例,介绍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遇到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的情况下,采用零开挖进洞等一系列施工技术方案,即可减少或避免对山体及植被的破坏;又能有效地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着重介绍八仙岩隧道施工小净距、浅埋段、洞口偏压段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为日益发展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隧道洞口边仰坡的稳定问题是导致隧道工程“进洞难、出洞难”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十漫高速公路沿线隧道边仰坡变形破坏现象调查,分析其变形破坏模式为5种(平面滑动破坏、楔形破坏、崩溃破坏、局部塌陷破坏和堆塌破坏).得出其变形破坏机理主要是:隧道开挖引起边仰坡应力重分布,导致坡顶、掌子面周围形成应力集中,引起岩体破坏;开挖加速岩体风化.降低岩体强度,加剧岩体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20.
韩海军 《中国水运》2014,(5):327-328
自然因素、地质情况、勘察设计因素和施工等因素可能导致隧道塌方,如果施工时支护措施不到位,或者采用参数不当,有可能导致塌方的发生。对于双向六车道大跨度连拱隧道,在洞口浅埋段极易发生塌方。文中针对洞口浅埋段可能发生的塌方对二衬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洞口段发生塌方时,隧道二次衬砌的安全储备较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