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针对桌工程所处峡谷地区的特殊地形以及由此带来的下游消能防冲问题,通过在1:60水工模型上多种消能方案实验研究比较,提出适合该工程实际的坝面宽尾墩消能工方案。该方案较好地适应了消能区地形,减轻了下游河床的冲刷,同时,利用宽尾墩消能工对水舌的横向约束较好地解决了挑流水舌对溢流坝下游河岸直接冲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陆杨 《中国水运》2014,(7):123-125
文中对T型墩消力池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采用了非均匀结构化网格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Realizablek-ε紊流模型和VOF法结合的手段对其三维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模拟出了不同阻宽率下T型墩消力池内的水流流场,分析计算结果可知,阻宽率越大,雍水效果会越明显,但较大的阻宽率造成水流的雍堵反而会影响消能效果,而且阻宽率较大的T型墩消力池易在T型墩支腿处产生负压。  相似文献   

3.
针对溢洪道出闸水流在中墩墩尾形成局部水面凹陷、水翅现象以及消力池与海漫段消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体型优化,提出了不良流态的改进措施,运用辅助消能工改善了溢洪道运行流态,妥善地解决了溢洪道泄流与下游河道水流衔接的问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滨电站排水口受到排水水流、潮流和波浪动力的综合影响,消力池内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对铺面块石或人工块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印度尼西亚某电站的实际问题,采用物理模型进行了波流作用下排水口消力池的消能特性和铺面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电站排水口采用扩散式消力池并结合消力墩和尾坎的消能方式可行,消力墩和圆弧型尾坎的消能和均流作用明显;波流作用下,扩散式消力池内波能有集中,排水水流虽然对波浪的传播产生阻碍,但波浪的影响仍延伸至排水口上端的明渠内,因此也应对一定范围内的明渠采取护面和护底措施。试验还优化了消力墩的型式和部分铺面块石的重量。  相似文献   

5.
低水头枢纽通常采用消力池底流消能的方式来消减泄水闸下泄水流的能量,而消力墩的位置对水跃的形式、强弱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整个消力池的消能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的VOF模型,探讨消力墩位置对消力池内水跃特征、湍动能耗散率分布及消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力墩位置会影响消力池消能率——消力墩布置在消力池长度的0.65及以上时,其消能效果与不布置消力墩时相差不大;消力墩布置在消力池长度的0.35处时,消力池的消能率最大,比布置在0.65时消能率提高约10.5%。  相似文献   

6.
阻尼型尾轴承是在普通水润滑尾轴承的基础上,在后尾轴承衬套外增加一层阻尼材料,通过阻尼层的变形,实现减小由螺旋桨重力悬臂作用引起的"边缘效应",增大尾轴与尾轴承的接触面积,降低最大接触压力,改善润滑性能的目的。文章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分别对三种阻尼型轴承和普通尾轴承进行建模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阻尼层厚度的增加,轴承与尾轴接触面积扩大。与普通尾轴承相比,最大接触压力降低了26.03%,为解决尾轴承"边缘效应"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规则波作用下斜坡堤越浪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不规则波作用下挡浪墙顶高度、宽平台长度及高度、波高和消浪墩等因素对越浪量的影响,发现挡浪墙、平台和消浪墩对减小越浪量有较好的作用。将现有计算越浪量公式值与实际物模试验值进行比较,推荐了越浪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描述全站仪技术辅助超大型船舶在尾半船状态下坞内移位座墩的操作过程,并对其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分析长江上游码头传统系靠泊结构的不足,结合重庆纳溪沟码头工程,提出了靠船排墩的系靠泊结构形式.分析表明,采用靠船排墩增大了排架间距,从而减少水下工作量,能较好地解决因三峡成库后库区水位抬高导致建设时可作业天数减少的问题,改变了传统码头“小桩密排”的现象,随着排架跨度的增大和桩数量的减少,较好地解决了码头附近河流淤积问题.对靠船排墩进行有限元分析表明:靠船排墩结构设置合理,减少了其它排架的分配荷载.  相似文献   

10.
首尾线型尖瘦船舶或小船台上建造的大中型船舶的纵向下水,由于下水过程中尾部浮力不足,极易造成滑道末端墩反力过大,甚至发生尾弯。提出了一种船舶带浮筒下水新工艺,通过在船舶尾部安装浮筒,并对浮筒大小和位置进行优化,能较为简便、经济和可靠地解决上述问题。此项研究已用于多艘大型汽车运输船的下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在船台上轴系对中时,某大型公务船尾部分水踵下墩木布置方案。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计算结果的差异性,讨论了尾部墩木布置的数目以及材料特性对墩木强度和船体尾部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合适的位置适当增加尾部墩木数量有利于支反力的均匀分布;而提高尾部墩木的刚度有利于船体尾部的变形控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的墩木布置原则,以保证建造过程中船体结构和墩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水道港口》2015,(3):234-238
结合某低水头航电枢纽泄水闸断面水工模型,对消力池布置方式和差动式尾槛对消能及过沙效果的影响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将消能墩摆放在泄水闸局部开启时底流最大流速区附近且适当调整消力池长度,以及合理设计差动式尾槛的出池坡度和尾槛长度,可以在保证消力池消能效果的同时,增强消力池内过沙效果。  相似文献   

13.
群墩结构是海洋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而实际海洋中的波浪是多向不规则波浪。研究波浪的方向分布对于大尺度群墩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Linton和Evans提出的规则波与群墩作用理论,建立了多向不规则波浪对大尺度群墩作用的计算方法。通过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计算了多向不规则波浪与两个串列和并列墩柱布置的群墩作用时,墩柱所受的波浪力及群墩系数。结果表面波浪的方向分布对波浪力和群墩系数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横向力,实际工程应用时应考虑波浪的方向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4.
船舶坐墩配墩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建立了船舶坐墩配墩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采用分级优化方法和约束变尺度算法在微机上求解。讨论了墩木搁置基础、墩木最大容许承压面积及船体首、尾结构强弱对优化结果的影响。本文方法已在实际中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肖鸣 《中国修船》1990,(3):15-17
船舶在进坞或上排修理时,船厂要根据船的型线图、总布置图等有关的图纸,找出布置墩的技术数据,预先设计布置平直的底墩及防船横倾的边斜墩。因为下述几方面的原因,预先布墩往往与实际情况有误差,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词重 《中国水运》2014,(10):201-203
官地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溢流表孔中墩长51.80m,采用自升式液压滑模泵送混凝土施工,由于闸墩中部设锚索及牛腿锚墩,滑升中间需停滑一次,空滑高度达6m,检修门槽和墩尾双通气孔同步滑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与控制,使得闸坝体型误差符合规范要求,表面光滑,无裂缝,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质量,使提前发电得到保证,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船舶尾轴密封Ω型弹性元件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船舶尾轴密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力学分析,确定Ω形状和原材料厚度,选择合理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出了一种具有磨损自动补偿及能承受冲击作用的新型Ω型弹性元件为主体的尾轴端面密封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减小坝体高速水流的冲蚀,是延长混凝土坝体使用寿命的重要方法。本文以阿海电站水工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库水位分别为1,490、1,493、1,496、1,499、1,502、1,504及1,507.23m采用宽尾墩+阶梯溢流坝+消力池消能方式进行了水工模型实验,以研究沿程时均压强变化规律。实验研究发现,WES曲线段时均压强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库水位下阶梯段时均压强数值较小但波动较大。库水位越低水舌挑射距离越短,水汽混合越充分,阶梯段时均压强波动越明显。当库水位高于1,502m时,水流高于宽尾墩顶部,阶梯段产生的时均压强较大。最大时均压强产生于反弧段,主要是在高速水流、静水压强以及回流的共同影响下,反弧段产生较大的时均压强。  相似文献   

19.
均匀设计在尾压浪板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了一个尾压浪板系列,从中优化出一个方案,解决排水型船加装尾压浪板在巡航速度附近减阻的问题,减阻效率达裸体阻力4%以上,对尾压浪板在排水型船上减阻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船后体压力 尾压浪板对主船体阻主要原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杨嵚 《水运工程》2023,(12):145-150
七星墩船闸是北江上延工程武江航道的重要节点工程,其有效尺度为190 m×23 m×4.5 m(长×宽×门槛水深),设计水头7.5 m。结合枢纽总体布置,按照规范要求,确定船闸采用闸墙长廊道侧支孔分散输水系统形式。输水系统模型试验表明,原设计方案的船闸输水系统存在泄水阀门后廊道压力偏低、进水口可见持续的吸气型漩涡、出水口附近局部壅高等不良水力现象。综合研究船闸整体及输水系统布置形式,并结合试验各项水力特性指标,提出将船闸泄水阀门段降低、进水口格栅布置优化、出水口处消力槛调整等优化措施。优化后的船闸输水系统各输水水力特性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