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满足都市圈快速出行的要求、量化研究复合型快线的功能与线站位,提出“圈层—结构—走廊—沿线”的宏观到微观的分析理论体系。以厦门地铁9号线为例,分析城市圈层,并建立基于交通态势的可达性模型、空间句法模型,确定线路承担功能;在功能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对沿线走廊各方式竞合关系、沿线组团分级、沿线覆盖需求的研究,最终确定适宜的速度目标值、线站位方案、运营方案。结果表明,在前期分析中,引进空间量化分析方法确定的厦门地铁9号线复合型快线既能实现同安区快速进岛的目标,又能兼顾沿线覆盖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多层次各制式选择方法的量化问题,更为精准、经济、因地制宜地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在线网规划及相关前期工作时就能够基本确定制式,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确立基础。汇总市域、大运量、中低运量各类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参数,研究基于客流走廊特征、节点重要度、节点联系强度的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方法,并以大西安都市区为实例进行分析,考虑节点重要度、联系强度因素,将走廊客流量级与各制式量级进行匹配,进而确定各走廊适宜的制式。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进行制式选择分析更为精确,能够体现城市结构特征,并满足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线站位选择的难点及其应对方法为研究对象,介绍贵阳的城市特点及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指出山地城市线路设计及站位设置常见的建设用地紧张、道路狭窄、地势高差制约明显、客流走廊单一等问题与难点,并结合在建线路给出山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纵断面设计、车站站位选择及站型布置等方面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北京机场线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市区通向机场的专用轨道交通线路,修建后可保证市中心区和机场之间交通流及时集中和疏散,缩短旅客进出机场的旅行时同.介绍了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线路功能定位、交通制式选择、线路设计方案、技术标准、运营模式的研究情况.认为采用直线电机交通制式选线时更加灵活,可以避开环境敏感点和制约因素,对城市的环境及景观影响小,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日本京阪神城市群京都-大阪-神户交通走廊的供给特征、需求特征以及供需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城市群轨道交通走廊的规划现状,提出了城市群轨道交通走廊规划中布设小站、小站站位选择、提高小站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以及复合走廊中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功能上互补与兼顾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鉴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国铁制式和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需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拓展的局限性,本文对浙江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并从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运能要求、站间距、速度等级、运营组织等方面对市域交流制式主要技术标准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设计建设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1)浙江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技术标准体系可归纳为直流120km/h制式和市域交流制式两类;(2)直流120km/h制式可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拓展而来,拓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开行大站快车的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并加大地下线路限界、提高舒适度标准以及优化配线设置;(3)市域交流制式的速度目标值在确定时间目标值和深入分析客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工程投资、与时间目标值的适应性、与车站分布的适应性等综合确定,该制式可适应更高的速度目标值和更长的线路长度;(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穿越城市中心城区时,其主城区段发挥着主城区骨干线的功能,确定并统一全线技术标准是前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成都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为例,以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为基础,对速度目标值、站立标准、车辆选型及编组、互联互通需求、快慢车运行、空气动力学效应、供电制式等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该类型轨道交通的前期...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外主城与新城衔接的新城区(郊区)轨道线特征及交通功能等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武汉市及国内外典型城市新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对新城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关键问题做深入研究。提出对新城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中与其他不同层次轨道线网功能及技术标准的衔接关系;与新城区发展应注重以轨道交通引领新城区协同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高度契合关系;新城区轨道线路走向应沿预测主要客流走廊,串联新城区商业、交通枢纽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以缓解开通初期普遍面临客流量增长缓慢,客运强度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发展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大趋势。在介绍既有制式分类和各种制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上,从概念、特征、优缺点、适用性等方面对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进行对比,明确我国目前轨道交通是以地铁为主的多样性发展结构,指出在制式选择过程中存在制式分类标准不统一、选择过程考虑不周等问题。建议对制式进行准确分类,完善不同制式技术标准,基于城市发展,合理、科学地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实现多制式轨道交通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子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布局模式的公交线网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道路公交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的三种布局模式: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同步发展模式,道路公交支持轨道交通发展模式,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分区服务模式。分析了三种布局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道路公交线路功能结构、公交客流变化幅度、公交可替代性等三方面研究了基于轨道交通的道路公交线网的调整问题,提出了道路公交线网调整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地铁5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中,得出了道路公交线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速磁悬浮技术与系统特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广深港走廊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规划 特征,分析大湾区广深港高速磁悬浮线路建设的必要性、功能定位、运量需求,解读大湾区广深港城市现状和规 划,对广深港高速磁悬浮线路通道和站点方案进行比选,初步研究提出适合高速磁悬浮线路发挥技术经济优势的 主要技术标准及线站位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长距离交通方式和旅游的发展,进入景区的最后一段路程成为旅游出行新的瓶颈,众多景区首选轨道交通破解这一难题,急需新的规划方法满足旅游轨道交通发展需求。通过分析旅游交通出行链,确定旅游轨道交通主要承担区域出行和景区内漫游功能。结合客流特征和工程实施条件,提出4种线路规划形式:旅游轨道交通线路衔接景区游客集散中心与城市交通枢纽、穿越景区连接景点与交通枢纽、连接景区内不同景点、兼顾观光功能及作为纯体验项目。通过对主要旅游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旅游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的选择原则。研究有利于旅游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明确功能定位、选择系统制式,协调轨道交通与景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结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城市近期轨道建设项目的选择标准,统计分析了我国目前已开通地铁与轻轨的22个城市中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至初期的负荷强度变化特征,对比总结了影响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及重要公交走廊选择决定了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的基础;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延长以及初期是否形成换乘影响客流初期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决定了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深度。既可为其他城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首条线路时提供参考和建议,也为合理预测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轨道交通是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都市圈轨道交通制式的选择对线路技术标准、工程规模及投资等影响较大,是工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影响制式选择的因素存在多样性,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耦合而非相互独立,文章拟从城市发展定位与线路功能定位、时间目标值与速度目标值、城镇空间分布与站间距、与城市衔接关系及与线路互联互通关系等影响因素分析,理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制式选择,并对制式选择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连接主城区与近郊城区的快速公交通道,线路长度长、站间距大。不同于主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其敷设方式选择对工程规模、投资控制、运营管理尤为重要。以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为例,研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方式。通过合理确定敷设原则、精细化的线位方案比选以及多专业协调设计,建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多采用经济性好、建设速度快的高架敷设方式。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城际轨道交通引入日照市的规划选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日照市纳入山东半岛城际轨道交通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布局结构与轨道交通互动、构建城市复合交通走廊的城际轨道交通选线思路.从城市发展、交通发展等角度研究了日照市城际轨道交通选线和站点布局,总结了日照城际轨道交通选线规划对其它中等城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作用机理,量化分析线网空间变化与人口分布变化的关系。根据城市规划、线网规划统计不同时间节点各片区的人口规模、线路规模,对人口规模、线网规模应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其自相关性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建模分析,初、近、远期的线网空间结构与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各时期线路规模的Moran’ s I指数为0.431 3,0.367 3,0.289 9,人口规模的Moran’ s I指数为0.482 1,0.411 0,0.349 5,两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人口变迁作为交通需求的主要相关因素,影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时序、线路路由,反之轨道交通进一步支撑了城市空间拓展、促进轨道交通沿线发展,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呈现先中心城区、后向外围拓展的趋势,而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也以市区骨干线优先,之后采用市域线向外延伸辐射。本研究结论可作为线网规划、主要客流走廊、建设时序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域快轨新机场线关键技术及建设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机场线是北京2016调整版建设规划中批复的项目,其定位为连接北京新机场和中心城的轨道交通快线,实现中心城与新机场之间"半小时"通达。新机场线从技术特征角度属市域快轨,从服务特征角度属机场专线。通过对机场客流特征的分析研究,从时间目标和服务品质两方面提出新机场线建设的顶层目标需求。以顶层目标和线路特征为基础,对线站位方案、速度目标值、系统制式、线路设计标准及盾构选型等关键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进行论证研究,确定新机场线在新机场、团河、草桥共设3座车站;最高运行速度为160 km/h;选用AC25k V供电制式的市域车型;地下区间选用外径8.8 m单洞单线的盾构。  相似文献   

19.
为从理论上研究大型枢纽机场综合化、立体化和多元化陆侧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科学遴选适宜各枢纽机场发展定位和功能需求的陆侧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方案。以机场地面交通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轨道交通车站与其他交通场站之间的交通组织结构关系,以及枢纽机场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组合类型。从交通特性、功能区块构成、引入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其线路与场站分布等诸多方面研究了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空间布局的技术特征及其优劣性,并结合国内外枢纽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的典型应用实例,提出了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主体的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的3种空间布局模式,即竖向错层式、同层集中式和同层分离式,并分析了每种布局模式的基本构成及其交通特性。最后,提出枢纽机场航站区的规划应实现航站楼与地面交通中心的统筹考虑,地面交通中心的布局模式应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优先考虑满足旅客航空交通出行服务,并与其他交通场站高效耦合,以满足机场地区多元化交通出行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是一个多方案、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以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的制式选择为例,在分析了适应重庆的几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对4号线制式选择进行定量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其轨道交通制式的适用性排序,以便选择最优的轨道交通制式,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