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就两种不同形式的桩柱结合式(等直径桩柱结合式,不等直径桩柱结合式)桥墩台桩位允许偏差对立柱施工的影响作了讨论,供修订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2.
能量桩是一种兼具承载性能和换热载体双重功能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将大直径扩底灌注桩内部的声测管底部连通形成环路,在桩基完整性检测完成后作为浅层地温能换热管道,即可形成大直径扩底能量桩。依托南京市某扩底桩基础工程项目,开展建筑荷载与温度联合作用下大直径扩底能量桩的热力响应特性现场试验;实测夏季工况下桩身温度与应变的发展规律,初步探讨热致应力变化规律。基于荷载传递法,考虑桩体温度不均匀分布及扩大头的作用,建立热力耦合作用下扩底能量桩工作特性的简化分析方法,分段求解得到任意温度-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桩体变形和桩身应力;通过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桩顶建筑荷载会使桩顶的约束增大1~1.25倍;相较于等直径桩,扩底桩能够减少约26%的桩端应力,扩大头可有效提高能量桩在温度-荷载联合作用下的承载潜能。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大桥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桩基施工,介绍在水深浪大的海面环境下,采用打桩船锤击钢管桩的沉桩施工工艺,以及“海上打桩GPS-RTK定位系统”在沉桩测量中的具体应用。钢管桩均为超长大直径斜桩,施工难度极大,其施工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大直径长钢管桩技术在日本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剑文  肖邦汉 《国外桥梁》1998,(3):55-57,78
介绍大直径长钢管桩当前在日本的实际应用及其有关内容:包括桩的尺寸大小的讨论,获得对桩中存在应力的现场测试结果所使用的桩锤型号以及日本现行实际使用的打桩程序。  相似文献   

5.
桥梁支盘桩具有大直径、大桩长等特点,为研究支盘大小对大直径支盘桩单桩轴向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桩间距对单排桩承载力、沉降变形的影响,针对依托项目建立了MIDAS/GTS有限元数值模型,对不同支盘直径、桩间距等工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直径支盘桩支盘直径宜大于2.5倍桩直径,桩间距宜大于2.5倍支盘直径。  相似文献   

6.
孙黄花  刘古岷 《公路》2000,(2):36-40
芜湖长江大桥1号 ̄8号墩,每墩基础为8根3.0m直径钻孔桩,共计64根,桩基覆盖层厚约45m,岩石强度高,入岩深度5 ̄16m,施工水深10 ̄26m,施工难度和风险都很大,最后决定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桩的施工方案,施工中对泥浆,出渣、清孔等工序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历时1年零8个月完成全部大直径桩、经检测合格率100%,优良率98%,为与同行交流,简单介绍钻孔桩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考虑桩周土体及接触的非线性,建立了空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工程实测结果比较,证明模型合理;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桩长、桩径对大直径空心桩承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直径空心桩存在临界桩长;空心桩从短桩变化到长桩,其承载特性从端承桩变化为端承摩擦桩;桩端沉降与桩顶沉降之比Se与长径比有关,其值在0.75 -0.99之间,说明大直径空心桩的沉降以桩端沉降为主。  相似文献   

8.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式桥墩考虑桩土作用的地震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小桥墩阻水面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主干渠大油村北桥中墩墩身采用圆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以避开阻水超限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桩柱式结构。探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等效三弹簧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下桩基的地震反应,同时说明叠合柱能以较小的直径满足既定承载能力的要求,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桩柱式结构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王达麟 《路基工程》2020,(3):126-130
针对太阳能光伏电站工程中的小型螺旋钢桩,完成了39根试桩的现场抗压试验,对螺旋钢桩各桩型参数(叶片间距、叶片直径、桩长等)与其极限抗压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叶片间距比的变化是影响钢桩极限抗拔和抗压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试验研究,叶片间距比S/D=3~4时桩的极限承载力达到最优。双叶片桩的抗压承载力随桩长和叶片直径增大而增加,并呈近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爆破技术在钻孔灌注桩断桩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直径钻孔灌桩一旦发生断桩便很难处理彻底、易留下质量隐患。通过运用爆破技术成功地处理大直径断桩的实例,介绍一种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处彻底的钻孔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