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与现今传统内燃机汽车中的14V电池系统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高压电池系统有助于提高辅助系统的能效并降低其成本。这些辅助系统包括空调压缩机、油泵、冷却泵、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加热器。  相似文献   

2.
针对48V轻型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一种48V锂离子电池包风冷系统,通过在常温(25℃)和高温(45℃)环境下循环运行实车采集的工况,模式实际道路情况并对比其温升。结果表明风冷系统冷却效果明显,可以将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同时从降温能力、寿命、风扇噪音、成本等几方面评估,该套风冷系统具有较高性价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混合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对比分析,根据混合动力汽车的特性,完成了基于混合动力汽车平台的CAN网络设计,具体包括CAN网络的总线协议设计、网络管理设计、整车网络拓扑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网的电磁干扰设计,并进行了实车网络的测试验证。测试表明,该CAN网络系统很好地满足了混合动力汽车控制单元众多、信息传输量大、干扰大的网络特性需求,同时对整车厂混合电动汽车的网络平台化设计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添加了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组、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器、整车控制器等模块,使其电控系统更加复杂,电磁环境也更加苛刻,传统汽车电控系统设计难以保证其可靠性要求。本文以SX5256DH434PHEV型并联式混合动力环卫车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布式层次化控制策略,通过分析电控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素(振动、电磁干扰、散热、防水),提出了并联式混合动力环卫车电控系统控制器与线束的布置方案;可靠性试验结果反映了电控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增程式纯电驱动汽车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增程式纯电驱动汽车动力系统结构和能量管理策略,给出其关键部件的设计要求及方法.阐述了增程式纯电驱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传统纯电动汽车、传统混合动力汽车、Plug-in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相比在废气排放、制造成本、燃油消耗、系统复杂度和续驶里程等5个方面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电池失效或发生安全问题。锂离子电池冷板式散热作为电池冷却系统重要技术之一,对保障电池安全至关重要。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冷板式液冷设计的相关方法,并对不同方法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当前,锂离子电池热管系统主流冷却方式仍是液体冷却,其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未来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可能朝向混合冷却、系统化设计和智能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系统选型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合理地制定了整车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软件Advisor2002,基于常用城市工况CYC-NEDC对该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了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对其动力性能、排放性能以及电池的充放电状态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能量利用率高、零排放等优点,对其动力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整车性能.根据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基于传统汽车平台,在不改变其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的基础上,更换内部动力部件.采用MATLAB、ADVISOR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将仿真数据与原车性能数据对比,发现整车动力性基本与传统汽车性能相当,论证了动力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混合动力汽车各子系统热量产生的机理以及其与车辆运行工况的关系,设计了基于独立循环流而冷却关系相互促进的新型混合动力轿车冷却系统。通过参数化设计和结构性能优化,使该冷却系统在现有混合动力轿车平台上取得满意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冷却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组对通风冷却的要求非常严格。根据混合动力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镍氢电池的特点及所需通风散热的要求,经试验分析了充放电时池箱中电池模块的测试分布情况,确定了电池箱的详细结构形式,同时考虑了绝缘和密封的措施。根据汽车的情况,介绍了电池箱的安放搭载状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串联、并联和混联3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不同结构特点,文章对3种类型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未来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控制策略研究的发展方向。能量控制策略不仅要实现整车最佳的燃油经济性,而且还要兼顾发动机排放、蓄电池寿命及驾驶性能等多方面要求,并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各部件的特性和汽车的运行工况,使发动机、电动机、蓄电池和传动系统实现最佳匹配,兼顾上述各方面要求的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发展绿色能源交通已刻不容缓。节约能源,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到纯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类型成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混合动力汽车较传统汽车有着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较低的油耗和良好的排放特性。本文从混合动力重型汽车工作原理出发,依据汽车设计原则,介绍了陕汽集团SX5256DH434PHEV型混合动力环卫车驱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整车底盘驱动动力分配机构,为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热管理已成为保障车辆宽温域环境适应能力、电池热安全和乘员舱热舒适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对电动汽车的能耗,特别是高低温环境下的整车能耗有着显著影响。随着车辆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和发展路线在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等子热力系统和整车层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巨大的进步。综述了国内外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电池、电机、热泵空调等子系统和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总结了当前电动汽车热管理亟待突破的技术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晓娟 《时代汽车》2022,(4):107-108
随着全球能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是解决中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就会越来越广泛.对于不同技术的前景,产业界和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讲述了我国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混合动力汽车电子无级变速机构设计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子无级变速机构能达到利用蓄电池作为能量缓冲装置减轻车辆行驶状况对发动机运行工况影响的目的,可使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得到大幅提高。系统地总结了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电子无级变速机构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过程中的选型以及结构参数优选方法。研究结果在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的Prius混合动力汽车上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普遍采用的是单一蓄电池供电能量存储系统,蓄电池的寿命不能最大化的利用这一问题,在混合动力结构中加入了超级电容器组,分析了超级电容的原理与特性后,在Matlab/Simulink里建立了蓄电池组与超级电容组成的复合电源系统模型,并确定了复合电源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各元件的选型以及参数匹配,加入复合电源控制策略,并对Advisor进行了二次开发,对比复合电源供电的车辆与单一蓄电池供电在性能与燃油经济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复合电源系统供电的混合动力车辆能够减小蓄电池组的大电流充放电,并且能够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串联混动的一种,发动机在该车辆上不直接驱动车辆,仅驱动发电机发电为车辆提供电能,相对于传统车及其他混动车型发动机,其工作点及车辆控制策略都更为简单,凭借这一特点,增程式电动汽车在新能源的舞台占据一席之地。文章列举了中国市场出现的几款典型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并对其工作模式、性能参数及市场表现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增程式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试验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动力汽车因其兼有电动车的低排放优点与内燃机汽车的高比能量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竞相研发的新型车辆之一,本通过在一款富康款车上并用混合动力的实例,对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与能量消耗的各项试验数据与车辆仿真程序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锂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中国城市内运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涂允忠 《时代汽车》2022,(4):109-110
随着传统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大气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而使用效能高的新能源汽车是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当前发展状况的论述,并对其电池检测及维护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加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探究出其降低汽车排放...  相似文献   

20.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汽车顺势而为,纯电动汽车采用纯电驱动,更加节能、环保。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车辆的安全性、续航里程能力得到了关注,动力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车性能,为了提升动力电池系统性能,避免热失控,研究高性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