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中华 《水运科技信息》2010,(3):139-140,152
京九线是规划的南北向双层集装箱运输主通道。向塘以北电气化改造工程已按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标准建成开通,向塘以南全部或部分利用京九线作为双箱通道,扩大限界改造均非常困难,铁道部已明确京九线向塘以南不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鹰潭至梅州铁路与京九线平行,相距很近,具备作为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鹰潭至梅州铁路是否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向塘至广州(深圳)双层集装箱经鹰潭至梅州铁路运输,运输径路短,工程运营费省,可作为向塘至广州(深圳)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与京九线向塘以北、梅汕铁路、沿海铁路共同组成北京至南昌至广州(深圳)双层集装箱运输主通道。  相似文献   

2.
陈才银 《中国水运》2007,5(5):102-104
通过对京九线南端衔接的广州、深圳两个集装箱中心站自南昌以南可能形成的三个双层集装箱通道,经工程难易及可行程度、工程投资、运营成本、施工过渡等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经济可行的开行双层集装箱通道。  相似文献   

3.
李林 《中国港口》2015,(9):49-51
秦皇岛港注重发展集装箱业务,不断拓展集装箱业务范围,大力开发集装箱货源腹地,吸引更多的集装箱在秦皇岛港中转。同时,壮大集装箱业务也是秦皇岛港改变"一煤独大"、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当今市场条件下,物流是降低商品成本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对如何降低商品流通的物流成本给予高度的关注,而除了大宗干散货外,物流的重要方式是集装箱。同时,壮大集装箱业务也是秦皇岛港改变"一煤独大"、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一、更新升级1.硬件建设方面(1)交通通道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建华  舒麟 《集装箱化》2018,29(4):27-28
正传统发电集装箱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地面应急电站和备用电源,其结构往往并不严格受制于集装箱角件限界。铁路运输发电集装箱内置柴油发电机组,柴油燃烧和发电机组散热均需要大量冷空气;因此,进气百叶窗设计必不可少。因为铁路运输发电集装箱需要频繁起吊和移动,所以其结构须严格  相似文献   

5.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提出下层装2个高为2591mm的20ft箱,上层装1个高为2896mm的40ft箱的双层集装箱叠装远期方案.双层集装箱车辆运行试验数据证明,按远期方案叠装的双层集装箱列车在实际运行中是安全稳定的.根据力学理论、运用数学方法得出双层集装箱配载算法思路  相似文献   

6.
物流攻略     
中国将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网 中国将在2020年以前建设包括煤炭运输网、集装箱运输网在内的大能力铁路货运渠道。届时煤炭年外运能力将达到20亿吨,同时形成1.6万公里的双层集装箱运输网。铁路部门将调整集装箱场站布局,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市及港口城市建设1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装箱中心,建设40个左右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内陆口岸的集装箱办理站,同时大力发展双层集装箱运输,2007年以前,京广线以东  相似文献   

7.
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及其在海铁联运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集装箱海运量急剧增长。为了更加安全、快速、经济地向美国内陆及东部地区运输集装箱,丹佛和格兰德河西部铁路(Denverand Rio Grande Western Railroad)公司率先提出双层集装箱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撰写了《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书中认为集装箱化除了降低货物运输的成本,实现货物运输的标准化之外,还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船舶、港口、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物流系统,从而改变了商业模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从经济、历史、哲学的高度对集装箱化的支点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层堆装列车(double stack train) 美国铁路接运海上集装箱的、由专用车辆编组的列车。本来,铁路平台车是铁路车辆的一种类型,而集装箱平台车(contaner on flatcar)则是专门用于装载集装箱的车辆。至于双层堆装列车,则是由多组可双层装载集装箱的平台车编组组成的集装箱专用列车。这种专用列车通常由15组~28组车辆(每组5辆,可载10个40标箱)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江阴二通道隧道工程穿越了.码头及船坞,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来分析双隧道工程.与码头桩.基的影响.。当地层损失率为05%时,分别模拟了隧道顶部距离桩底的距离为100m、130m和160m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隧道与桩底距离的增加,隧道间及其上方土体均产生较大沉降,且最大地基沉降随隧道与桩底距离的增加而逐步递减.。码头桩基沿隧道各方向的位移在逐步.减小,最终桩基沿隧道横向最大.水平位移降低了156%,沿隧道纵向最大水平位移降低了64%,码头的最大沉降降低了196%。并且,在本次的数值模拟试验中,还得出码头模拟试验的影响范围为136m。  相似文献   

11.
深圳港盐田港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大型专业化集装箱港区之一,是我国第一座获得"全球最佳港口"殊荣的港口,工程建设的品质以及现代化程度在国内居首,港区码头工程的超前设计理念成为我国港口工程设计的经典范例。介绍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港工技术》2011,(6):41-41
2011年中交一航院有限公司的多项设计、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①"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荣获2010年—201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②"秦皇岛港煤五期工程"入选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③"深水板桩码头新结构成套技术开发研究"荣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3.
双层堆装列车(double stack train) 美国铁路接运海上集装箱的、由专用车辆编组的列车。本来,铁路平台车是铁路车辆的一种类型,而集装箱平台车(container on flatcar)则是专门用于装载集装箱的车辆。至于双层堆装列车,则是由多组可双层装载集装箱的平台车编组组成的集装箱专用列车。这种专用列车通常由15组-28组车辆(每组5辆,可载10个40标箱)组成。单一责任制(Single Liability System) 多式联运中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4.
沙包梁隧道为重庆云阳至万州高速公路的关键工程。根据该隧道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了其地质构造、地表水的发育、地下水的发育、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等水文地质特征,并分别采用狭长水平廊道法、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预测了隧道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根据计算得知隧道涌水量1589.02m~2/d,提出了当隧道开挖至局部部位时,局部段地下水可能以小股状形式涌出,进而为隧道的施工计划做好保证。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年底,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西班牙的造船专家们提出了一种预计可装运3400只40英尺集装箱(或6800只20英尺集装箱)的第四代集装箱船设计方案。目前西德所造的可容纳3050只20英尺集装箱的集装箱船,被认为是这种类型中的最大的船舶。根据设计,新型集装箱船将采用双层船舷、双层船底,具有11个货舱的全部焊接结  相似文献   

16.
挖入式港池基坑往往具有面积大、开挖深度大、紧邻河海等特点,因此港池基坑的止降水难度大、风险高。卡塔尔多哈新港港池基坑为石灰岩上覆沉积砂层的双层强透水地层中的超大深基坑。本工程地下水控制设计采用嵌岩地下连续墙和深井降水的组合方法。通过对地下连续墙内外水位实测资料的分析可知,其隔渗效果较差。地下连续墙在该工程中的功能仅体现在改变了其周边局部区域的渗流场。利用地下水模拟系统软件包GMS中的MODFLOW模块进行港池基坑局部片区的基坑降水计算,通过改变深井降水的各参数(包括抽水井数量、抽水量和井距)对深井降水进行优化设计,为类似工程的深基坑降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承担集装箱远洋运输的核心港区,工程依托外海岛礁地形,在高含沙、强潮流的开敞海域通过封堵汊道、填海造陆建设的超大型集装箱港区。工程自然条件复杂,工程量大,工期短,技术难度高,外海施工依托条件差,设计从选址、规划到设计、现场实施,围绕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可供开发建设外海深水码头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道港口》2015,(3):264-267
科学合理地设定港口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安全距离,对于保障安全至关重要。结合港口特点,提出设定安全距离的原则与依据,参照借鉴有关法规标准,针对烟花爆竹集装箱、易燃气体与易燃液体罐式集装箱、其他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的安全距离进行说明与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迅速增长的台湾集装箱业务鼓舞了台湾港口,当局决定投资一亿美元,在高雄港与附近一个小岛之间修建一条水底隧道,以便利集装箱业务。隧道从高雄港伸展,经过一条狭长的沙堤,可起到自然的防波堤的作用。水底隧道将由二条单向通道  相似文献   

20.
宋子鹏 《港工技术》2021,58(6):82-86
南岭路隧道下穿主河涌,结构防水要求较高。本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采取了结构自防水、接缝防水、附加防水层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形成了多道防线的综合治理防水体系。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南岭路隧道防水体系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