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汽车安全性能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汽车安全性通常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包括合理的车身结构安全性和乘员约束系统。车身结构件变形吸收能量以减轻对乘员的冲击,利用乘员约束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并减轻乘员和车内部件发生二次碰撞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是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员的伤害。汽车事故主要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车辆滚翻等。美国是最早制定正面碰撞安全法规(FHVSS208)国家。1999年美国NHTSA统计,汽车碰撞事故中,正面碰撞约占49%,侧面碰撞约占25%,追尾碰撞约占22%,汽车碰撞试验重点是正面碰撞。 为了满足强制性碰撞法规,法规要求需配备安全气囊系统,为车内乘员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提供更好的保护。如果没有安全气囊,即使使用了安全带的乘员,特别是驾驶员,在严重的碰撞中,他们的头部、脚部、颈部也会与汽车内饰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对降低正  相似文献   

2.
在汽车碰撞安全保护措施中,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目前最有效的乘员约束保护装置。单独使用安全带就可以减少42%左右的乘员死亡率,而汽车安全气囊是不需要乘员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保护的被动式乘员保护系统。许多事实和测试也说明,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它能  相似文献   

3.
1 东风本田CR-V汽车辅助保护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东风本田CR—V汽车辅助保护系统主要由SRS控制装置、前碰撞传感器、螺旋线束、驾驶座侧安全气囊、前乘员座侧安全气囊、驾驶座侧侧面安全气囊、前乘员座侧侧面安全气囊、驾驶座侧侧面碰撞传感器、前乘员座侧侧面碰撞传感器、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和乘员位置检测系统(OPDS)等组成,其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4.
汽车碰撞安全涉及车辆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车身结构、车顶和车门的强度、车窗玻璃、转向系统、内饰件、安全带、座椅、头枕和安全气囊等,归纳起来可分为车身安全结构和乘员保护系统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汽车安全气囊是自动为乘员提供碰撞保护的系统。所谓“自动”是指车上乘员不需要做任何动作,一旦发生碰撞事故时,就会受到该系统的保护。在国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装备了气囊,交通事故死亡率已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气囊并不能取代安全带,而只能作为乘员的辅助约束系统。 现将安全气囊的作用以及使用中的问题阐述如下: 1.气囊的作用 在乘员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气囊有助于减轻胸、头和面部在碰撞时受伤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6.
陆地巡洋舰4700安全气囊系统(SRS)由转向盘和乘客气囊总成、中央控制碰撞传感器总成、气囊控制警示灯及左、右安全带预紧器等元件组成(如图1所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前气囊传感器将振动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经分析判断后发出指令引爆安全气囊及安全带预紧器,吸收驾驶员和乘客的冲撞能量,保证乘员安全。  相似文献   

7.
乘员保护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部分,它主要有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二者共同作用,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后,系统会点燃引爆材料引发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身体与车内零部件碰撞之前及时到位,在人体接触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背面气孔排气,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汽车碰撞特性,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利用MADYMO软件建立HybridⅢ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模型、三点式多刚体一有限元复合式安全带和有限元安全气囊等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在4种情况下进行正面碰撞的模拟,对比分析乘员的受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的乘员安全系统的特点是各种自适应功能,调整到最适合乘员的体型和位置,在碰撞发生的前后对帮助调整乘员的位置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们还可以帮助乘员系好安全带,使乘车感觉更舒适,并在危险可能发生时起到警示的作用。虽然乘员安全系统(OSS)中的许多基本部件还保持在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形式,这些技术正在不断进化,无论是作为个人防护系统还是作为集成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们都在共同协作保护乘员。自安全带的发明到广泛使用,迄今已有50多年。几乎全球的法律都要求乘车须系好安全带,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因为这是在事故发生时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0.
朱西产 《世界汽车》1996,(5):16-17,31
安全气囊系统是当今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标志之一,近几年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发展,正面碰撞防护气囊系统已具有较高的装车率,实践证明,安全气囊与三点式安全带一起构成的乘员约束系统,在正面碰撞事故中具有优良的乘员保护效果。在安全气囊系统开发中,就安全带与气囊的主,从关系的不同,在美国和欧洲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开发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安全气囊作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  相似文献   

12.
《轿车情报》2003,(4):82-83
安全气囊系统是当今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标志之一,近几年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发展,正面安全气囊己具有较高的装车率实践证明,安全气垂与三点式安全带一起构成的乘员约束系统,在正面碰撞事故中具有优良的乘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配件》2007,(32):15-15
美国TRW汽车集团正在致力于汽车侧面碰撞保护系统的开发。截止到目前,在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的侧面碰撞试验中获得五星标准的约100辆车中,有四分之一配备了TRW生产的侧气囊和帘幕式安全气囊系统。TRW负责乘员安全系统的副总裁Doug Campbell表示,所有TRW安全气囊的设计都与其座椅安全带设计相结合,目的是制定一套一体化的安全方案,帮助将乘员约束在特定位置,接受安全气囊更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乘员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可以避免或减轻驾乘人员的伤亡。但现在安全气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气囊在低速时打开。当乘客偏离座位,或未系安全带时,安全气囊仍起作用;乘员不论是男性、女性、小孩或无人时,不管碰撞速度大小、碰撞严重程度等安全气囊都要打开,这样可能反而会使乘员受到伤害。因此德尔福集团开发了智能型安全气囊,它可根据乘员的重量、身高、大小、就座位置、车座位置、是否佩戴安全带、碰撞的程度、碰撞速度、碰撞方向等提供双级的安全气囊或安全气囊不工作,这样可大大减轻驾乘人员的伤亡。如乘员是小个男性、女性时,安全气囊膨胀70%;是小孩时安全气囊不打开;碰撞虽然超过门槛值,但不很激烈时安全气囊膨胀70%;当碰撞激烈时,安全气囊全部打开。  相似文献   

15.
日本高田(TAKAT)集团是全球著名生产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安全带、安全气囊、儿童安全座椅等)的制造商之一。主要产品有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双气囊)前排乘员侧安全气囊、前后排安全带、侧面安全气囊(双级气囊)、侧面帘式安全气囊、行人头部安全气囊、发动机罩弹出装置、电动安全带、儿童安全座椅、膝盖保护用安全气囊、卫星传感器等。  相似文献   

16.
边伟 《汽车维修》2003,(10):20-21
本田SRS系统被定位成一种辅助现行的安全带功能的装置,当汽车的正面碰撞超过设定值时,该系统起作用,保护驾驶员及前排乘客.SRS系统由SRS电子盒(内置安全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螺旋导线盘、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和前排乘客侧安全气囊组成.  相似文献   

17.
安全气囊系统(SRS)是一种安全设备,与安全带一起使用时,用于在正面碰撞超过一定极限时保护驾驶员和乘客。飞度轿车安全气囊系统由安全传感器和撞击传感器、转向线盘、驾驶员安全气囊、前排乘客安全气囊、安全带张紧装置和前撞击传感器等组成。SRS系统组件的位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8.
张洪生 《汽车维修》2007,(11):16-17,19
富康轿车采用的是美国百利得(BREED)公司的SRS-40集成式安全气囊系统,为机械式安全气囊,安装在方向盘里,平时不需要维护。安全气囊是辅助约束系统中起缓冲作用的一种装置。需要强调的是,SRS系统设计为汽车安全带的辅助装置,只有在使用安全带的条件下,SRS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保护乘员  相似文献   

19.
安全气囊的智能化发展,将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它们在事故发生的短暂时间内能够提供可靠的碰撞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汽车碰撞的剧烈程度,碰撞的形式(包括正碰撞、侧碰撞、翻滚等),乘员的身材、体重、乘坐位置和乘坐姿态,以及乘员是否系有安全带等。智能安全气囊系统根据探测到的信息,通过其电子控制系统的计算分析,决定安全气囊何时及以何种程度展开,从而对乘员提供最优化的保护。新一代安气囊系统将由多种电子传感器、中央控制器、探测设备、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多气囊、多安全带预紧器和接头等组成。  相似文献   

20.
乘员安全系统(Occupant-Protection Systems)属于汽车的被动安全系统,主要由安全气囊(Airbag)和约束装置安全带(Seat-Belt)构成。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大量应用,乘员安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性能不断增强。 博世公司在乘员安全系统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