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1984年4月,在古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朝紫檀木大料,上刻有“永乐十年”的铭文,表明为明朝永乐年间造船使用的舵杆。经紫檀木专家周默先生实地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登州港紫檀木舵杆无疑与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紫檀木有关。此外,紫檀木舵杆的发现表明明代造船选用了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相似文献   

2.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太宗朱棣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的继续和终结。明宣宗朱瞻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决策者和驱动者,郑和、王景弘为此次航行的正使。此次航行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无敌的海军特混舰队为使团船队,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为指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担负着恢复和发展多个国家和明皇朝的朝贡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整修海外的基地;恢复和扩展东西洋交通航线;开展贸易,采购物资;促进亚非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产等的交流与和平发展;巩固明朝在国际上主导地位的重要使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26国,时跨三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和平外交与航海活动,体现了"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近期,笔者发现一篇发表于1905年的郑和研究新资料——《郑和航海的故事》,该文也是近代第一篇关于郑和研究的白话文资料。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亟需激发民众爱国之心的正能量。《郑和航海的故事》用易于民众接受的白话文语言描述郑和航海事迹,起到爱国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宣扬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本文主要考证《郑和航海的故事》的版本和作者,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1911年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三种文字碑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后,百余年来,中外学者不断有人解读其碑文。近年来,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使此碑汉文铭文的释读又有新进展。但仍有不足,须对其中的一个字作进一步考证。另外,明代有锡兰国王子作为使节来华,后留居中国泉州。中国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与争论,亦须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古土耳其陆海交通发达,曾是欧亚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历史上,中土两国陆海贸易频繁,文化交流密切。伊斯坦布尔处欧亚交通要冲,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中土两国的航海锚碇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相似性,在欧亚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发现古代铁锚的线索,值得专家学者更多地去研究。扼守陆海交通要道造就了古土耳其的陆海贸易中心地位,拥有世界最大的室内大巴扎,成为世界香料贸易之国。以明代《蒙古山水地图》为代表的古丝路地图是东西方大规模贸易交流的见证,也印证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史。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2002年3月,英国业余航海史研究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皇家地理学会作了"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的报告,世界各地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把新闻炒得火热.学术界则有的支持,有的质疑.笔者也曾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撰写了<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郑和航海最远到哪里?--兼评"郑和发现美洲"说>,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1]2002年11月,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正式出版,新闻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年10月及12月,孟席斯相继在中国的南京、昆明和北京三地作了报告.笔者听了他在南京的报告,后又翻阅了他的著作,对他的观点及证据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12.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5,(1):128-130
<正>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的大著《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上下两卷最近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精装出版。此书虽非一般意义上布局严谨的学术专著,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各不同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就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所发表的各种专题研究论文和书评,现集腋成裘,结集出版。由于此书在台湾出版,且印数不多,大陆学术界同仁不易获读全书,故特为文推介。《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全书28篇论文,分为总论、中西比较、船舶研究、动物考  相似文献   

13.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14.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2005年7月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6.
郑和宝船尺度争论由来已久,最近为筹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要求复原宝船呼声愈来愈高.为此,许多学者不仅对宝船(大者号)作了详细技术分析,而且对&lt;瀛涯胜览&gt;版本也进行重新鉴定,发现郑和宝船尺度记载抄自罗懋登&lt;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gt;(以下简称&lt;西洋记&gt;)这部神怪小说.“这是近年来国内外船史学者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上的新突破,必将促使人们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观念上的更新,使我们破解郑和宝船尺度之谜看到了希望“.[1]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献丑于后:……  相似文献   

17.
陈显泗 《江苏交通》2003,3(1):43-45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伟大壮举。明初有禁有开,明清两代开与禁并存。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正>由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与马中友好协会主办,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协办的"重新连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1-12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成功举办。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是在美国注册的非赢利非政府组织,旨在构建亚洲地区的文化互动、文明对话与和平服务。该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成员的努力,联系亚洲地区学者、政治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研究领域中,对航海家王景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介绍其生平、籍贯和对下西洋的贡献等方面.由于史料和谱牒的缺乏,王景弘子嗣问题至今尚未有专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所载武官的档案,发现王景弘的后裔王祯、王英和王心等人的情况以及王祯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一些事迹,并对郑和主持的"苏干剌平乱"作一些史料性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31日(农历六月十五日)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600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