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误差来源及准确度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裴文斌  牛桂芝  曹满 《水道港口》2004,25(2):112-115
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是目前港口工程测量提出的新课题,对其测量精度的评定和准确度的检验尤为重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适航水深测量误差来源及消除或削弱方法,给出了精度估算公式,并进行了测量精度估算,给出了适航水深测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万军  李太春  张伟 《水运工程》2012,(7):156-160
为了减小航道维护的工程量,减少台风期所造成的损失,开展洋山深水港区进港外航道台风期适航水深研究。通过对航道及其附近浅滩底质及浮泥样品的密度、盐度、颗分分析,并进行航道沉积物的沉降特性试验、流变特性试验以及泥沙起动试验等内容的研究,提出洋山港区航道的适航密度,并应用SILAS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系统成功获得了适航水深测量成果,在淤泥质港口的水深维护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适航水深在连云港港口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连云港港口回淤的现状,概述适航水深在连云港港口应用的必要性,通过适航水深的研究及初步应用,进一步提出适泊水深的观点。同时,为保证适航水深在连云港港口安全合理地应用,初步拟定《连云港港口适航水深应用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4.
浮泥的存在给淤泥质港口的水深维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经济压力,本文理论及现场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连云港港区浮泥的形成原因和分布情况,同时利用搜集到的船舶进港资料对适航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以期为连云港港区适航水深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水道港口》2015,(6):528-532
通过分析连云港的泥沙特性以及港口淤积现状,对连云港主航道的适航水深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室内的流变试验和船模阻力试验确定了适航重度值;同时利用双频测深仪、音叉密度计等仪器对连云港主航道开展了现场实船测量,分析了适航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船舶对浮泥的扰动情况,为连云港港区适航水深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主航道的适航淤泥重度值为12.2 k N/m~3;主航道、港池泊位浮泥分布较为均匀,适航厚度基本在10~15 cm范围内;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对浮泥产生了一定的扰动,船体尾部出现较为明显的浑浊带。  相似文献   

6.
适航淤泥重度的取值是港口适航资源与适航水深应用技术的关键。以连云港港为例,通过对连云港港底质淤泥进行现场采样分析,分别开展了淤泥流变性试验、船舶模型阻力试验与层流-紊流流态转换理论分析,对于适航资源应用最重要的参数——适航淤泥重度的取值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连云港港适航淤泥重度的取值结果,并提出了取值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津港适航水深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富强  孙建澎 《水道港口》2002,23(Z1):161-169
适航水深资源的开发 ,即利用淤泥质港口与航道的现行水深图图载水深 (高频测深 )以下浮泥层进行通航 ,这样既可增加航深 ,又可减少港口与航道的泥沙维护疏浚量 ,降低航深的维护费用 ,改善船舶的航行条件 ,它对延长天津港深水航道及泊位的维护疏浚周期、降低天津港泥沙的维护疏浚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首次提出了 :“适航备淤深度”的新概念 ,为全面开发天津港适航水深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揭示了天津港回淤浮泥重度从 10 .5kN/m3 密实到 13.0kN/m3 (适航水深下界面浮泥重度值 )大约需 4~ 5个月时间 ,提出了天津港适航、适泊水深下界面浮泥重度可取值 13.0kN/m3 ,为制定维护疏浚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大节省天津港的泥沙维护疏浚费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广州水运工种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最新成果-适航水深测量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浮泥层水深测量并将水深数据经整理后自动成适航水深图。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北槽深水浮泥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华  阮伟 《水运工程》2002,(10):98-102
依据2000年7-11月的实测资料,对北槽浮泥的发育状况,固结特性和适航容重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走航适航水深测量与适航水深图的编制。  相似文献   

10.
广州港南沙港区港池适航水深综合论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采用现场实测底质以及浮泥密度和高低频水深测量资料对比分析、港池回淤泥沙流变试验和船模阻力试验等方法,对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二期港池的泥沙特征、港区浮泥分布及适航水深重度值进行了论证研究,为指导南沙港区适航水深资源利用提供了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工建筑物前沿底部冲刷严重,将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威胁。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接岸结构西端区域进行了定期的水下地形测量,本文根据取得的实测数据资料,对洋山水域的水深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及分类拟合预测,并与现行规范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供洋山附近及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深遥感的长江口南支演变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口南支为研究区,对通过遥感影像反演出的1999年水下地形和该河段2002年实测水深,进行河道冲淤变化和沙体迁移分析。由分析结果结合近年长江河口来水来沙现状和南支河道特征、沙体迁移特征和水流特点,探讨长江口南支演变趋势及所需采取的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能够处理不对称自由面流动的改进的Dawson's方法来研究当船偏离航道航行时航道岸壁及水深对船舶所受的水动力的影响.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航道水深不是很浅时,本文提出的方法和计算程序可以给出比较满意的结果,同时还可以发现当船舶偏离中心航道航行时,船两侧湿表面压力以及水面变化也是不对称的,水深以及岸边距离都能影响船体所受水动力及船波.  相似文献   

14.
对《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中海港码头前沿设计水深计算公式的参数取值及适用范围提出不同见解,结合实际工程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脉冲法在排水板打设深度方面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室内试验:将排水板浸入水中不同长度,得到不同浸入长度条件下排水板的测量长度。将测量误差与浸入长度比较,得到测量误差变化的一般规律,指出影响测量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明汉  邹志利 《船舶力学》2012,16(6):617-631
文章给出一种简单有效的计算多船和多墩柱相互作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出发点是将船体剖面用具有等效矩形代替,并将其周围的流场划分为船底与水底之间的内场和船侧面的外场。内场速度势采用简单的解析解;外场速度势沿水深做傅立叶级数展开,并在船体水面周线上分布源汇。然后在内外场交界面上进行耦合匹配求解。对于求解墩柱可以等效于求解船体底间隙为零的情况。上面简单的方法对于多船和多墩柱的耦合计算是简单和有效的。通过给出数值算例,证明了本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并且研究了多船和港口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苗玉基  陈徐均  施杰  于伟 《船舶工程》2016,38(10):52-57
为了研究不同工作条件下无航速三体浮驳的水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根据势流理论和波浪的辐射/衍射理论对无航速三体浮驳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某三体浮驳为例应用水动力计算软件AQWA对其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水动力计算。分别求得了该三体浮驳在不同水深、不同吃水深度时的附加质量、附加阻尼、不同波向下的波浪激励力和幅值响应算子随波频的变化曲线,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对三体浮驳附加质量、附加阻尼、波浪激励力和幅值响应算子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波频时影响较为显著;水深大于20倍吃水深度后三体浮驳的水动力系数可按照无限水深进行近似计算。吃水深度对三体浮驳纵荡和横荡幅值响应算子几乎无影响,对垂荡和纵摇幅值响应算子的影响较小,对横摇和艏摇幅值响应算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框格结构固土的生态护岸是护岸工程的新趋势,框格固土能力是生态护岸建设成败的关键一环。介绍多宫格块体这种新型的生态护岸六角块体,并通过室内水槽试验研究块体空腔内部泥沙在波浪作用后的侵蚀深度。试验结果表明:斜坡堤上多宫格块体内部泥沙侵蚀深度符合沿堤从上到下先增后减的规律,同时泥沙侵蚀深度会随波高的增大而增大,斜坡堤不同位置以及单个块体不同部位泥沙侵蚀深度不同,改变块体空腔内填充的泥沙类型会影响侵蚀深度但不影响斜坡堤上侵蚀的整体规律。相比于框格栅栏板,多宫格块体具有更好的固沙效果,可以为植物护岸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复核设计图纸给定的水下地形,并为计量后期吹泥量,在水下地形测量中使用RTK及测深仪。介绍RTK与测深仪联合使用测量水下地形图(无验潮法)的原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说明RTK与测深仪联合使用测量水下地形图的方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张猛  孙玉环  郭胜  程剑 《机电设备》2020,37(1):31-35
大型船舶在深水抛锚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如丢锚、弃链、损坏锚机等。研究了船舶深水抛锚时的极限水深、出链长度和抛锚方法等,提出了大型船舶深水抛锚控制的关键因素,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