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基于Labview和CompactRIO平台开发了一套混合动力汽车CAN接口车载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通过CAN网络可采集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参数.介绍了混合动力系统结构、CAN网络结构、虚拟仪器及采集系统构架.通过整车转毂试验对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采集的数据完全符合实际运行工况,可满足混合动力汽车车载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影响混合动力系统轴系振动的电机主要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对混合动力系统轴系处于机电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电机发电和助推2种不同模式下系统轴系耦合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探讨,与发动机模式进行对比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并就电磁参数对轴系振动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根据热场理论及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辆用电力电缆的特性、具体结构和参数,按照传输直流和交流电流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了电缆根据温升计算载流量的数学模型,并对主要的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辆用电力电缆品种及规格进行计算,分析电缆载流量的影响因素,取得温升和载流量关系曲线,并对直流和交流传输下的载流量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文章在大量数据采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数据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为核心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可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组各项参数同时进行采集,并应用CAN总线实现了采集模块与处理模块的通信,最后通过串口与LabVIEW接口通信,实现数据的读取,试验表明,此系统能准确地采集各个电压信号,工作迅速可靠,为电池管理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路面厚度、模量、加载速度等因素对FWD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特性的影响,该文基于有限元原理建立沥青路面动力特性模型,并通过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建模型的精度,最后对FWD作用下的沥青路面弯沉及应力等动力特性及路面厚度、模量、加载速度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同结构层厚度及加载速度下面层、基层和底基层各自的应力变化情况以及路面弯沉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结构层厚度、设计参数(模量等)、加载速度等因素的变化对沥青路面动力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根据路面结构的应力及变形特点进行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同时对分析路面损坏的原因及采取何种预防措施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用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和传统多挡变速器的并联混合动力构型选择,采用基于杠杆法以挡位设计规则、动力特性规则、工作模式规则、可制造性规则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对混合动力系统构型进行分析和筛选,并确定了构型方案和该方法的筛选流程。其次针对整车的设计目标,对发动机、电机的参数进行了选择,并运用GT-SUITE软件搭建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Pareto前沿对变速器参数进行了优选,最终在确定混合动力构型的基础上,优选确定了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参数,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采用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和传统多挡变速器的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一种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进行动力传动方案设计,对电动机、内燃机进行参数计算,对动力性和能量回收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城市-郊区工况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混合动力汽车,满足行驶动力性的要求下,大幅减小内燃机后备功率,燃油经济性明显提高,同时进行制动与内燃机后备功率的能量回收,能量利用率优异,为混合动力汽车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款搭载三缸发动机和双电机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结合整车动力系统的结构原理,建立了多自由度的整车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利用AMESim软件,进行了系统在不同模式和典型工况下的固有特性和激励响应分析。通过模型和系统参数的输入,分析了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失效案例部件处的扭振影响。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扭转振动部件参数的优化。该论文不仅为扭振导致的失效问题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可为混合动力车辆动力系统的扭转振动设计提供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汪茵 《时代汽车》2023,(14):147-149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燃油汽车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混合动力汽车在汽车市场中不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销售份额。发动机启动是混合动力汽车双驱动系统运行的关键,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过程中的相关参数数据进行研究调整能够有效的提高发动机启动效率。因此本文将通过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过程、阻力矩特性、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仿真模型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点火提前角的控制原理,通过试验研究了起动过程中不同冷却水温度下混合动力发动机点火提前角的修正对HC排放、催化剂起燃特性以及转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基于催化剂起燃特性的点火提前角修正值进行了重新标定。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控制和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Advisor软件中并联混合动力客车仿真模型,建立插电式并联双离合器混合动力客车仿真模型,并对发动机、电机、传动系和电池等进行参数匹配;分析电力辅助控制策略,利用正交设计对其控制参数进行优选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动力系统主要参数及整车控制策略设计合理,满足整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2.
Plug-in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SAT前向仿真软件,建立了双离合器式并联PHEV仿真模型.在确定了PHEV整车性能约束条件并对动力总成主要部件进行了成本分析之后,对不同伞电力续驶哩程和动力电池类型的PHEV动力总成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动力电池设计容量对整车成本影响最大,而它主要取决于所要求的全电力续驶里程;随着所要求的全电力续驶里程的增大,所需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升高,而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则降低.  相似文献   

13.
详细分析了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和轮边式4种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对影响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整体性能的蓄能器、液压泵/马达、多动力源匹配以及能量控制策略等4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调研了液压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的国内外现状,展望了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试验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基于混合动力汽车有串联、并联和混联等多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提出以模块化设计思想来搭建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试验台的方法,从而达到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尽量小的改动适应不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结构形式组合需要的目标。根据研究需要,首先完成了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试验台并联形式的建设,并利用该试验台对所研制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进行了初步调试,验证了该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和并联电动助力型控制策略。同时,所完成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和电机台架试验也充分证明了试验台模块化设计思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首先基于电机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耗能制动状态和回馈制动状态;然后根据电机矢量控制原理,对控制电流指令进行解析,并经试验数据的验证;接着计算得到永磁同步电机最优回馈转矩曲线,并据此提出一种制动回馈能量最优的串联制动控制策略。最后针对某P4并联混合动力商用车,仿真分析了在C?WTVC、CHTC?TT循环工况和试验采集到的某段省道工况下,并联制动和所提出的串联最优制动控制策略下的百公里油耗和制动回收能量。结果表明,与并联制动控制相比,基于电机最优回馈转矩曲线的串联制动控制策略可降低油耗,并回收更多的制动能量,实现制动回收能量和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一汽自主开发的CA6100SH8并联混合动力客车为例,简要介绍其总成构型方案和控制系统原理;详细论述了混合动力客车的各种工作模式和各种模式的输入条件、输出结果,以及各种模式中发动机、电机之间的功率分配算法。最后基于离线仿真和整车试验验证了上述工作模式和功率分配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李岩 《汽车电器》2013,(12):21-26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形式有多种,但最常用的是依据动力结构进行划分,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本文针对这3种结构形式和工作特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不同混合动力电动轿车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俊智  王丽芳 《汽车工程》2002,24(4):290-293
设计了同在离合器前与发动机的动力耦合的ISA并联、电机在离合器后变速器前与发动机的动力耦合的一般并联、类似于Prius的混联三种HEV方案。对这三种方案和原轿车的最高车速、原地起步加速特性等动力性指标和基于ECE+EUDC的100km油耗和续驶里程等能量经济性指标及排施行性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得到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满足常规车辆测试指标的前提下,混合动力汽车能更好地体现节能减排的优势。根据动力总成结构特点和布置方式的不同,介绍了混合动力汽车(HEV)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3种类型的工作原理,比较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4种常用的整车性能评价测试方法及试验内容。从整车和部件的角度出发,列举了混合动力汽车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性能评价测试指标。指出混合动力汽车在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测试时,应先满足常规性能要求,然后对排放和燃油经济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ology to optimize the sizing of the energy and power components in a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from the driving mission (which includes driving cycles, a specified acceleration and autonomy requirements). The fuel cell and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associated (battery or/and ultra capacitor) design parameters are the numbers of series and parallel branches respectively Nsi and Npi. They are set so as to minimize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at includes mass, cost, fulfilling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respect the technological constraints of each power component through a penalty function. The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a judicious combination of Matlab-Simulink® for the global simulation and a dedicated software tool Pro@Design®. Both are well suited to treat inverse problem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 application for a fuel cell/battery powertrain illu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