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8月13日,郑万高铁郑州东至邓州东段正式开始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和检测确认列车同步上线检测,标志着河南段线路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据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联调联试的目的是在新线工程静态验收合格后,通过综合检测列车和检测确认列车,以动态检测对各系统及相关系统间接口、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和验证牵引供电、  相似文献   

2.
经营业态     
大西客专在陕西境内展开联调联试 据《人民铁道》报道,日前,西安铁路局各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登上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试验列车,对陕西境内线路设备进行联调联试。这意味着中西部又一条高速铁路将投入运营。西安局成立了大西客专联调联试领导小组,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加强设备静态验收、动态检测、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开通前动态验收的关键环节,采用综合检测列车对高速铁路各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测试、调试和优化,是一项过程复杂、需要各部门综合协调的系统试验。由于新线建设初期参与单位多,施工有缺陷,试验周期短、任务重,因此确保联调联试期间的安全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汉十、郑万高铁同步联调联试工作中积累的安全管理经验,探讨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做好联调联试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10月5日,首列综合检测车55201次从京张高铁新建昌平站开出,开启了京张高铁联调联试工作。据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联调联试工作由运营单位组织,铁科院实施检测,建设单位和集成单位共同参与完成。联调联试是为确保动车组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在高速铁路开通前进行的严格试验检测和调整优化。在新线工程静态验收合格后,通过综合检测列车动态  相似文献   

5.
正5月16日,和谐号综合检测列车承担宝兰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任务。随着当日联调联试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宝兰高铁进入开通倒计时。据西安铁路局介绍,此次宝兰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区段为宝鸡南至天水南区间。联调联试项目主要包括轨道、路基、桥梁、列车空气动力学响应等共计12种专业检测和多个项目。此次联调联试的重点之一是逐级提速,联调联试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正在进行联调联试的喀(左)赤(峰)高铁完成了逐级提速试验。在前期逐级提速联调联试的基础上,试验列车跑出了时速275公里的试验目标速度值,实现了联调联试阶段性目标。逐级提速试验是根据联调联试试验大纲要求,联调联试期间安排综合检测列车在线路上逐步提升运行试验速度,直至按线路设计速度110%的标准进行最高测试速度运行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盒测试技术的CTCS-3级列控系统联调联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CTCS-3级列控系统是高速列车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检验列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需求,在系统集成工作完成后,应在动态条件下,对系统设计方案、总体功能需求和系统接口关系与安全性等进行联调联试。CTCS-3级列控系统联调联试属于典型的黑盒测试,武广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联调联试以黑盒测试技术为基础,将测试模型、测试案例、测试数据、缺陷管理与试验环境充分结合,促进了列控系统联调联试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刊首语     
<正>2008年以来,为满足高速铁路建设发展需要,我国开展了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技术研究。通过京津城际铁路的联调联试工程实践,形成了以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及运行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高速铁路动态验收模式,初步建立了中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经过10余年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我国已建立了符合高速铁路建设特点的联调联试成套技术体系。动态检测项目涵盖了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客服、综合接地、噪声  相似文献   

9.
阐释城轨铁路联调联试的意义和相关流程,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沙特麦加城轨铁路联调联试平台的搭建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对城轨铁路联调联试中的限界检查、轨道不平顺动态检测、动力学性能测试、弓网受流性能测试、信号系统测试等关键测试技术以及接口管理、现场协调、文档管理、计划安排和安全管理等关键管控技术进行详细梳理与归纳提炼,系统总结城轨铁路联调联试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新建高速铁路线路开通运营前的联调联试,是采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各类基础设施进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缺陷进行整改,直至各系统以及整体满足高速运行及动态验收要求的全过程。动车组动力学专业在联调联试中,通过连续测量测力轮对以及不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不同速度级下的轮轨力及振动加速度信号,在去除零点漂移和滤波后,计算得到各项平稳性及稳定性指标。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平稳性指标等动力学参数均关系到动车组运行安全、轮轨系统磨耗以及乘坐舒适度,因此,动力学测试保证着联调联试全过程的安全底线。介绍高速铁路联调联试中所使用的动力学测试平台及其未来无人值守方向的发展趋势,分析可知旋转遥测技术是未来轮轨力测试的首选方案。依托动力学测试平台在钢轨缺陷诊断及联调联试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实例,充分证明采用动力学指标阈值对各类短波不平顺及钢轨波磨进行判断准确有效,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动态检测是铁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程序,中老铁路动态检测首次将我国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标准应用到海外160 km/h的客货共线项目中.通过开展方案定制化设计确定了检测项目、评价标准、测试列车及速度;提炼了轨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系统、信号系统、振动噪声与电磁环境等关键检测技术,突出系统间的匹配关系,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信息窗     
据新华社上海2月20日电20日起,从枣庄西至上海虹桥的645 km京沪高铁上海段开始进行联调联试,调试项目将包括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验和时速400 km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试验等。  相似文献   

13.
弓网系统作为高速铁路的重要子系统之一,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接触网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接触网质量如何评价,如何从检测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如何整治,结合沪杭高速铁路联调联试阶段接触网的静、动态检测情况,就弓网性能评价、静动态检测数据、各种缺陷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缺陷整治方案进行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接触网联调联试阶段质量整治方案,为其他客运专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联调联试是在正线施工未完成、以及附属工程剩余工程量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的,介绍列车在工程线上开行350 km/h的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标准和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了联调联试列车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5.
合武铁路湖北段联调联试试验的试验组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的联调联试需要铁路局、客专公司和各参建单位共同协作进行,在1个月之内完成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工作.主要就合武铁路湖北段联调联试及检测试验组织经验进行探讨,供新建客运专线联调联试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京沪高铁线路设备质量应严格坚持以”静态检查验收,保动态平稳运行”的基本原则,其中曲线作为联调联试前期静态精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精调质量对后期列车的运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影响,静态精调质量必须坚持“高标定位”。而联调联试期间是根据轨道动态检测、人工添乘情况对轨道个别晃车处所进行几何尺寸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动车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动态精调是对轨道状态和精度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过程,使轨道精度全面达到高速行车条件。然而,随着列车荷栽的不断冲击和线路基础的自然沉降等因素,曲线病害也不断的出现,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害,需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的工程竣工后动态验收中重要环节,主要由机务系统负责执行,其核心关键与突破难点是逐级提速测试。由于新建线路的不确定性、线路坡道、外部环境等综合影响,负责逐级提速测试的机务系统面临着巨大考验及挑战。结合京雄城际线板西疏解线联、京沪高铁德禹特大桥等联调联试相关案例,从线路、供电、动力学等角度进行论述,对高铁联调联试过程中的逐级提速测试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为新建线路联调联试的稳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近年来高速铁路联调联试获取的大量检测数据,开展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牵引回流分配指标的研究。确定牵引变电所地网回流比例和贯通地线回流比例2个考核参数,对其以往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适用于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牵引回流质量的判定依据,填补了联调联试中变电所牵引回流领域判定依据的空白,为综合接地系统的联调联试、动态验收和工程整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据中国江西网报道,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首次从贵州贵阳开至湖南新晃,最高时速达到330 km,超过此前最高时速300 km。这意味着沪昆高铁贵州至湖南段全线联调联试成功。此次动车联调联试取得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营业线周期性检测、新线联调联试、科研性综合试验和其他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使用中发现CRH2A(2C)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电磁兼容问题较为突出,对检测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电磁兼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给出对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