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地评价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对方便居民公交出行的科学评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选取了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线网密度等8个方便性评价指标和平均运送速度、乘客平均出行时耗等6个快捷性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便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Vague物元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模型,选取了2013年重庆主城区公共交通便捷性的主要指标对其进行了评价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基于Vague理想解的城市公共交通便捷性评价模型能够科学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2.
重庆作为“公交都市”建设试点城市,基于公交都市建设要求,为打造“公益公交、便捷公交、安全公交、智能公交、绿色公交”新局面,对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成为公交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运用TOPSIS方法设计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评价模型,对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目前主城区公共交通服务仍然存在不均等的现象,尤其是内环至绕城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域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确定的城市规划范围涉及的二环以外的3 216 km2形成的公共交通“真空地带”,并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共交通可达性是出行者、公交系统和土地利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在特定城市空间下公交需求量的大小.为科学有效评价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提出了2种可达性评价方法,分别是定量的可达性组合评价模型和定性的基于土地利用的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可达性,促进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机制的形成,为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形成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从政府、公交企业、出行者三方评价主体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三方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AHP)法的集成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公交决策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沙市现有公共交通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城市主体公交模式选择是构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工作内容,文章运用可拓理论,选择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5种主要模式:地铁、轻轨、BRT、使用公交专用道的常规公交和限制小汽车增加公交运力,遵循客观、易操作的原则,构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选择的可拓决策模型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并给出决策选择的具体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票价博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长志  陆化普 《公路工程》2009,34(1):49-51,66
票价是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竞争的关键因素.根据运营票价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需求与总交通需求的关系,并利用Logit模型描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不同方式的分担率,据此建立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营公司的利润函数模型.对离散和连续价格策略集情形分别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票价博弈模型,给出了均衡票价的求解算法.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乘客对公交服务的需求分析,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以时效、安全、可靠、便捷、舒适和经济为一级指标的多层次基于乘客感知的公交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3 012份调查问卷对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加权的满意度评价模型.结果显示,乘客对公交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8.2分,评价处于基本满意以上的乘客比例超过80%.被调查者对时效性满意度最低,该指标主要受乘客年龄、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3个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今后开展多元化和定量化的公交满意度评价,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常规公交作为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其运行特征是影响乘客出行方式选择以及公交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公交运行特征对于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公交GPS数据,对宁波市常规公交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和建议为提升宁波市常规公交运行效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出于对我国政府在城市公共交通财政投入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利用网络分析原理,提出票价优惠政策下的BRT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公共交通票价优惠政策和快速公交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基于网络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超级决策软件对评价模型进行计算;结合广州市2011年度公交票价优惠政策绩效评价实例结果表明:计算结论与市民满意度调查的分析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网络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技术经济特征,构建了二者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标准,对二者协调程度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提倡公交优先的大背景下,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建设已成为诸多城市有效解决交通问题的首要选择,合理有效地快速公交系统的实施方案亦是其中的关键。针对快速公交系统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基于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的快速公交系统评价体系,从系统的线路指标、车站指标和专用道指标3个方面阐述了评价体系中关键指标的计算方式和意义。通过某城市的BRT实例仿真分析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城市通过建立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而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及换乘服务范围又成为后轨道交通时期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西安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为背景,针对西安市后轨道交通时代的自行车换乘进行研究,并对西安市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进行了初步规划。着力实现西安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交通的无缝衔接,以提高城市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方便性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向道路交通参与者提供准确、及时的路径引导信息,针对西安市指路标志存在的版面形式不统一、设置位置混乱等问题,基于道路网络结构与等级、交叉口流量与性质,从信息选取、汉字高度、版面内容、支撑方式及点位设置等角度出发,提出了西安市城市道路指路标志系统化设计方法.以期使城市道路交通指路标志系统更加完善,以保障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对交通流的引导与路网的交通功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洪小春 《隧道建设》2022,42(12):2036-2047
为探究城市空间集约和土地高效利用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低碳效应,梳理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在构成要素、开发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一体化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发展阶段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与意义; 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的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发展、一体化的低碳效应、城市中心区发展和城市中心区开发5项准则层指标在内的22项指标的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评价方法体系。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2005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4个典〖JP2〗型阶段为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2.349、3.105、3.588和4.222,对应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别为较差、中、良和良。对照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渐进式一体化发展历程可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世界银行“为人和货的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石家庄市的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运行效率得到提高”的总目标,在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见实效”的原则,对石家庄市公交线网最为集中的中山路进行改造,实施公交优先试点。实践证明,公交优先的实施,提高了公交设计车辆的客运能力和通行能力,把使用个人交通工具的人有效地吸引到了公共交通上来,促使了石家庄市出行方式结构的良性转变,塑造了合理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论述了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工作目标及评价指标,同时对研究城市快速公共交通提出相应的原则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枢纽运行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信息诱导手段提升旅客的集散效率和枢纽的安全性已成为枢纽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表明,提升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掌握枢纽内部不同信息的发布效用。本文以SP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旅客对不同公共交通出行信息的重要性评价值与旅客对信息的关注度相联系,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类型旅客对信息关注度的分析方法。并从旅客对信息的关注度出发,对交通枢纽内部不同发布信息的效用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上海市静安寺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调查数据,对比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旅客对各类信息的关注度,并分析了该枢纽内部不同信息的发布效用。  相似文献   

18.
城乡公交站点的优化布设作为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公交乘客的出行时间成本。在分析城市公交站点布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公交经营者的费用成本和公交乘客的时间价值成本的概念,并以两者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建立起城乡公交站点的布设模型,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9.
从道路交通安全角度出发,结合陕西境内西宝高速K271+700~K312+345运营现状,依据系统性、独立性、简明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制定了适合此高速公路运营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此高速公路运营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评价提供了可量化的科学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