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义虎 《汽车工程》1991,13(1):48-56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微处理机自适应控制汽油机最佳点火正时的系统。该系统由一单板微处理机和一套全晶体管电子点火装置组成,反馈信号由汽油机转速传感器检取。汽油机稳定工况的台架试验和整车道路试验表明:用这种自适应控制点火系统与用机械分电器装置相比,汽油机的输出功率增大,油耗率下降,整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数字式点火模块自适应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了在常规汽油机上仅利用分电器输出的点火触发信号进行点火提前和点火能量自适应控制的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了自适应点火控制模块的软硬件设计,经道路和发动机台架试验证明该点火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车辆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韩英 《汽车技术》2000,(11):39-40
富康轿车TU32/K型发动机采用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该系统将点火信号发生器产生的点火信号传输到点火器进行放大、整形,以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路的通断,使点火线圈次级绕组中产生高压电,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介绍了点火信号发生器和电子点火器的结构原理与检修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利用检测汽油机转述单一参数来进行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并着重从实用角度出发,在保留原汽油机分电器的基础上,将微机自适应控制和原发动机分电器开环控制结合起来进行联合控制。当汽油机处理稳定转速和缓变速时,由微机进行自适应控制;发动机运行在急变速工况时,则由分电器单独控制。  相似文献   

5.
现代摩托车一般采用点燃式内燃机,需要用火花塞点燃压缩后的可燃气体才能做功。因此摩托车上面就有个专门用来点火的器件——点火器。 点火器是发动机工作的枢纽,它的结构和设计将决定发动机的工作效率。点火时间的准确度和输出高压火花强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启动性能、输出动力和单位燃油消耗量。 点火器分类方法较多,按照产生点火高压的方式分为有触点白金点火、电容放电点火(CDI),晶体管电感放电点火(PEI);按照点火时间输出控制方式分为固定提前角点火、机械控制提前角点火、电子模拟控制提前角点火、电子数字式控制提前角点火;按照使用电源分为磁电机交流点火和蓄电池直流点火。 现在国内摩托车用点火器是按上述分类工作方式组合设计的,虽然设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在市面比较常见的点火器只有下面几种: 采用直流、固定提前角的有触点白金点火器。代表使用车型:上海产XF250。 采用直流、机械控制提前角和有触点白金点火器。代表使用车型:长江750。 采用交流、电子模拟控制点火提前角点火的无触点电容放电点火器。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车型都使用此种点火器。 采用直流的、电子模拟控制点火提前角的晶体管电感放电点火器。代表使用车型:GS125。 摩托车点火器需要在合适的时候给发动机提供足够的点火能量和精确的点火时间。控制点火时间的技术越完善,点火器性能就越高。目前通行的电子模拟控制点火提前角的设计存在着控制不够精确的问题,使点火器性能无法发挥到极致。由电脑控制点火时间的数字点火器不仅解决了点火时间精确的问题,而且能提供超强的点火能量,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点火器性能得到根本改善,定会成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韩英 《汽车电器》2000,(6):10-12
奥迪100型2.6L轿车装备了电子控制汽车喷射式V6发动机,采用无分电器电子点火系统。介绍了该电子点火系统的检修方法。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子点火器是汽车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用点火信号发生器(传感器)代替断电器的触点,产生点火信号传给点火器,由点火器控制点火初级绕组的通断,达到点火控制要求。电子点火系统具有改善点火性能、提高点火时间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等优点。本文介绍霍尔效应式和磁感应式电子点火器的工作原理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汽油机点火提前角控制方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目前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常用控制方式及其优劣,提出将计算机开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相结合以解决自适应控制方式动态特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汽油机点火系统电子控制的核心问题是点火提前角电子控制,即点火正时。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增加点火提前角,即提前点火,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但是会增加HC、CO和NOx排放,并可能造成爆震。所以,现代电子控制发动机都对点火正时实行电子控制。而且,越来越多的汽车发动机开始采用无分电器点火系统。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两用燃料汽车在燃用不同燃料时,最佳点火提前角相差悬殊,采用自适应燃料点火器。可根据发动机使用燃料的不同而自动改变点火提前角。章介绍了单片机控制自适应燃料点火器的软、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氢燃料发动机及其起动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氢燃料发动机供气系统的特点,在汽油机的基础上设计了氢燃料电控进气系统的硬件和控制策略。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喷氢量、喷气定时、点火提前角等参数对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控制喷气脉宽和电子节气门的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发动机起动。起动工况较佳的喷气脉宽为7 000μs,点火提前角为10°CA,喷气定时为上止点后70°CA。  相似文献   

12.
选用AT89S52单片机,设计了轻骑踏板车GY6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并进行了系统调试,实现了各工况下电控系统对点火提前角及喷油脉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基本点火提前角的BP神经网络生成方法仿真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素云  胡宁  陈志恒  吴训成 《汽车工程》2006,28(7):634-635,642
对应用BP神经网络求取汽车ESA基本点火提前角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和评价。在分析考虑基本点火提前角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基本点火提前角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仿真得到的结果与插值法进行比较。从比较的结果可知,BP神经网络的控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线性插值法。  相似文献   

14.
电控车用汽油机的标定系统和标定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控发动机的控制参数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使用研制的电控发动机标定开发系统对发动机控制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工况点处,发动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随点火提前角和喷油脉宽等控制参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各控制参数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电控发动机最优控制参数应根据发动机特性、用户对发动机的要求以及法规的要求对控制参数进行多维优化。  相似文献   

15.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点火控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电控点火装置对发动机的点火控制包括点火提前角控制、通电时间控制和爆震控制3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它们的控制原理、控制方式、控制方法、控制电路。  相似文献   

16.
马波 《时代汽车》2021,(8):186-187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普遍得到了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汽车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欢迎,并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汽车内部的组成结构十分复杂,这其中发动机作为动力部件,则更为复杂。现如今汽车发动机基本上都采用了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其质量高低将决定汽车的性能和寿命。在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过程中,汽车发动机难免会遇到故障,尤其是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汽车则可能无法正常行驶。本文从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的概念、汽车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统的常见故障与原因分析以及汽车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对汽车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的诊断及排除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设计出基于爆震控制的煤层气发动机无分电器独立点火系统,该系统以爆震信号为实时反馈,采用开环和闭环相结合的控制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精确地控制点火提前角,使发动机性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车用汽油发动机空燃比及点火控制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振东  钱耀义 《汽车工程》1999,21(3):162-166
本文介绍了自行研制的CA488Q发动机空燃比及点火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空燃比及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方法,台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后CA448Q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怠速稳定性都较原化油器发动机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发动机临界爆震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青  金英爱  玄哲浩  李明  方瑛 《汽车工程》2003,25(6):547-549,556
对爆震的临界控制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点火提前角变化控制规律、基本点火提前角变化影响和各缸爆震差异性,以及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控制影响。爆震控制系统使发动机工作在轻微爆震或临界爆震状态下,追求最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试验研究表明,适宜的爆震控制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并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均质压燃(HCCI)应用到实际发动机上是当前HCCI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HCCI/SI复合燃烧模式是潜力巨大的出路之一。当发动机采用这种复合燃烧模式时,HCCI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发动机在HCCI和SI两种燃烧模式边界工况发生负荷变化时,需要进行两种燃烧模式的相互转换。实现两种燃烧模式的平稳转换需要对转换过程中影响转换平顺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控制。通过分析试验所得数据,本研究基于主节气门运动规律、点火提前角和供油规律3个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主动、协同的控制策略,实现了两种燃烧模式的平稳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