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该文总结和分析了BRT专用车道的主要病害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路面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最大剪应力区和抗车辙区范围,为路面抗车辙设计提供依据。根据BRT系统的运行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BRT专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和材料选择,并推荐了两种适合BRT运行特点的路面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2.
陈琦 《交通科技》2010,(3):84-86
目前国内建成通车的BRT在渠化严重的路口和车站段的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特别是国内普遍采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更为严重。为了更好地推广建设BRT,从设计的源头控制此类情况的发生,通过对BRT的运营特点及其对路面的影响以及对常见路面结构类型优缺点的分析,提出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乌鲁木齐市快速公交(BRT)1号线、2号线、3号线高峰时段上下客流现场调查,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客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BRT承担了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主要客流,其中1号线客流高于其他BRT线路,其客流量已超过运营能力,同时BRT存在换乘难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BRT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BRT专用道路面大部分采用沥青路面。在建设使用早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破坏。这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交通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BRT专用道路基路面的早期损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针对BRT专用道沥青路面出现的早期破坏进行分析,积累经验,为其他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首条BRT线路自开通运营以来,已给安宁到西站沿线以及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经过多年运营,道路车站站点路面出现车辙、路面推移、拥包、碎裂、坑槽等路面病害,严重影响BRT公交车的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亟待治理改善。通过对BRT站点路面病害的深入调查并分析原因,提出了可行的路面病害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西北路交通改善工程是由高架道路工程、地面道路工程及BRT4号线三部分组成。对该工程地面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部分指路标志作简要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路智军  刘勇 《驾驶园》2012,(12):48-51
他率领乌鲁木齐市公交团队,出色地经受住快速公交(BRT)在高寒地区运营的首个寒冬考验。在他的带领下,乌鲁木齐公交人为乌鲁木齐市成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就是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  相似文献   

8.
快速公交系统(BRT)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病害时受运营时间的限制,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性能指标及应用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对原材料和混合料的试验检测,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和路面结构层组成进行优化,可形成新型高耐久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寿命,同时满足BRT苛刻的深夜5小时施工并快速开放交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BRT建设影响因素多和模糊性的特点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方案进行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BRT方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然后计算影响因素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对评价指标的权重与隶属度进行模糊运算最终得到BRT设计方案的评价等级,为BRT建设多方案间的比选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通过实例研究证明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王晓辉 《交通科技》2009,(4):119-121
针对厦门市城市中心区无法设置BRT专用道的问题,分析了厦门高架BRT系统的特点及运营效果,研究了高架BRT系统建设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提出了高架BRT系统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快速公交(BRT)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公共交通作为一种新型的公交模式,因其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已被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从快速公共交通的特点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快速公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BRT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最后采用所介绍方法并结合实例对BRT实旌方案进行优选,计算结论与专家讨论分析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所介绍分析方法的切实可行性,为BRT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晓辉 《交通科技》2015,(2):136-139
引用住建部2011科技计划项目"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研究"中的模型和方法,以厦门BRT为例,对高架BRT系统通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将高架BRT和不同制式的地面BRT通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厦门BRT系统的建设运营经验,提出了提升高架BRT通行能力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外大部分BRT系统的设计特点,根据BRT系统中港湾式车站组的实际情况,结合线路发车频率,建立了BRT通道车辆排队概率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排队模型的线路优化调度模型。最后以广州市中山大道BRT系统中的站点为例对该调度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在Vissim软件中进行仿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排队,为BRT系统的优化调度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分析广州快速公交BRT无障碍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方便弱势群体安全出行,从微观层面,基于弱势群体出行需求和通用设计理念,对BRT过街设施、地铁与BRT间的无障碍通道、BRT站台进出口闸机及BRT登乘系统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人性化改进和设计,并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可能满意度法对改善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快速公交BRT系统关键技术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快速公交系统设计要素进行了总结,结合普通公交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性突出了BRT系统设计关键技术。此外,对工程实例盈港路BRT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以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BRT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广州市LPG城市客车进行BRT改造的主要内容以及BRT车的保障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其他城市推广应用BRT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BRT系统的运营速度与运营能力主要取决于BRT专用道的设置方式,如配合交叉口信号优先系统,BRT系统的服务水平将可以达到轻轨系统的服务水平。BRT专用道的设置可以避免BRT车辆与其他车辆的混合行驶,减少甚至消除了因BRT车辆与其他车辆产生冲突而带来的延误,提高了其运行效率。主要研究BRT专用道的布设形式,并对其交通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静 《交通科技》2009,(5):91-94
结合厦门的城市规模及经济水平、居民的出行方式、城市道路条件等自身条件,对厦门快速交通系统(BRT)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并介绍了厦门BRT一期工程情况。实践证明,厦门BRT定位准确,对改善出行条件、缓解交通拥堵及提高出行效率起到很大作用,为破解城市交通难问题做出了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BRT“大容量、安全、便捷、准时、舒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BRT站距影响乘客到达BRT 站点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这种影响对步行到站者的出行显得尤为明显。首先,对BRT走廊辐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以到站时间受站距影响较大的步行到站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步行到站者的平均到站时间,得到了步行到站平均时间同站距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增加站点数量造成的平均步行到站时间减少同BRT车辆运行时间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平衡为目标,建立了BRT走廊站距优化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标定方法。该模型对BRT 影响区进行细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为BRT实际设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现有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下BRT线路布设优化问题,对快速公交线路布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快速公交的发展特点,以乘客总出行时耗最小和车公里成本投入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快速公交布局优化的模型,并且给出了优化目标和相应约束条件的函数表达式。通过事例分析对BRT线路布设优化算法进行说明,从而得知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