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某型车用柴油机气门间隙调整片存在的可靠性问题,开展气门间隙调整片的故障树分析,研究气门间隙调整片的失效机理,建立基于发动机耐久性考核试验剖面的气门间隙调整片可靠性模型,并对气门间隙调整片的既有可靠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研究气门间隙调整片的可靠性增长措施,运用可靠性模型对可靠性增长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气门间隙调整片的故障模式为接触疲劳破坏,通过采取优化结构和工艺参数、更换材料等可靠性增长措施,气门间隙调整片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在使用中需要经常地检查和调整气门间隙。一般是逐缸调整,需要多次转动曲轴,逐缸确定活塞位于压缩行程上止点的位置,这样费时费力,特别是对于多缸柴油机这样工作起来更为困难。下面介绍一种调整气门的新方法,用转动曲轴二次,可以调完全部气门。一、简述调整气门间隙必须使挺杆完全落下,即挺杆的下平面落到凸轮的基圆上,这样调整气门间隙才是准确的,所以凸轮外廓形状上的基圆部分构成了气门间隙可以调整的部分,简称可调带。  相似文献   

3.
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单缸简易调整法、双排不进调整法等。这些方法对有些发动机的气门间隙的调整就不太准确 ,影响了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为准确地确定气门间隙的调整顺序 ,正确地调整间隙 ,下面介绍一相位确定气门的调整顺序的方法 ,简称相位调整法。1 调整原理图 1 气门间隙变化的三种状态凸轮面上对应的气门间隙的变化可分为三个状态 (图 1 ) :气门间隙最大状态 (可调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变化状态 (不可调 )、气门间隙最小状态 (无间隙 ,不可调 )。气门间障变化状态是一个过渡状态 ,约为 5 0°左右 ,因此避免在气门开启前 …  相似文献   

4.
基于摩擦磨损理论和柴油机的燃烧理论,分析了供油提前角、供油量、气门间隙、喷油压力等调整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并且提醒广大机械设备的使用者和维修人员,应重视对调整参数的检查与调整,以便保持柴油机的整机性能。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工作时,气门在高温作用下受热膨胀而伸长,冷却时又恢复原状,因此必须保证适当的气门间隙,否则气门无法正常密封。气门间隙过大,会使气门迟开早闭,气门开度减小,导致开启时间太短,在进气冲程中无法吸入足够的新鲜空气而使柴油机功率不足;若气门间隙过小,会使气门早开晚闭,在压缩冲程中不能及时关闭,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工作时,由于汽门处在高温下工作,气门等机件因受热膨胀而伸长,所以,必须在气门冷态时预留一定的气门间隙,以保证在气门受热膨胀伸长时,仍能使气门与气门座紧密配合。由于气门长时间的工作,改变了原来的气门间隙。所以,当听到气门有“嗒嗒”的异响时,应检查并调整气门间隙。 在调整气门间隙时,必须按厂家规定的数值去调整,并且使气门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气门间隙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工作时,听到气门有"嗒嗒"的清脆异响,应检查并调整气门间隙. 在调整发动机气门间隙时,必须按照生产厂家规定的数值去调整,并且使气门在完全关闭的状态下进行.调整气门间隙的位置:侧置式发动机在挺杆上,顶置式发动机在摇臂上.常见的气门调整方法有逐缸调整法、二次调整法、表达式调整法等.但由于发动机种类繁多,进、排气门排列顺序各不相同,用以上方法调整气门间隙,有不便记忆和繁琐之感.而且如果不知道发动机的点火顺序(或喷油顺序),调整起来将更加麻烦.现介绍针对2种不同情况下调整气门间隙的方法及技巧.  相似文献   

8.
王军 《汽车运输》2000,26(7):32-33
本文分析了影响大修柴油机功率恢复的因素,指出在柴油机大修中应对活塞与气缸套的间隙、曲轴回转半径、压缩室高度、气门的密封性与气门凹陷度、供油提前角及磨合运转等方面给予注意,并介绍了维修、检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对汽车发动机配气系统进行检查、维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驾修人员,对于气门间隙的调整,只注意调整间隙过大的气门,而忽视了对间隙过小气门的调整。气门间隙过大,不但会产生气门摇臂与气门脚之间的撞击噪声,影响摇臂与气门的使用寿命,还会使配气机构的进、排气提前角向后推移。同时由于间隙过大又影响了进、排气门的开度。致使该缸的进气不充分或排气不彻底。但是,理论和实践证明,气门间隙过小的危害,往往  相似文献   

10.
潘志强 《汽车技术》2000,(12):40-42
丰田皇冠2JZ-GE发动机为水冷直列6缸4气门电控直喷式发动机,其气门由顶置双凸轮轴直接驱动。由于其气门升程比摇臂式气门低,所以气门间隙的调整比较困难。结合图例介绍了气门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