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养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契合之处。依托大学语文课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探究二者融合的教育教学路径,实现课程改革、文化传承、育人成效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各界已取得共识。在探寻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时,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基石,只有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产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生性力量。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只有引导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要素,才能使其自觉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匮乏现状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摒弃发达国家走过并且正在走的以物质消耗和占有为考量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尽快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富裕、全面小康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应首先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综合素质,树立适度消费的新观念;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技术依存度;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从生产、消费源头乃至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控制资源的消耗,走非物质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渗透了哲学、道德伦理等内容,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致。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弘扬传统文化,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高职院校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学好语言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红色精神经历了从区域到全国、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改革发展的社会主流相适应相吻合。努力使红色精神不脱于时代浪潮在大众间影响、传承,充分发挥红色精神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作用。在目前传承红色精神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必须要有一个由红色精神塑造的内心精神家园,塑造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将红色精神根植于时代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指引。针对一些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缺失和非理性化的现状,应通过促进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宪法认同,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性化、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高铁”已经走进了社会生活。从硬件上说,“高铁”人性化的设施确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软件上说,服务同样也要提升档次,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铁路企业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特点,分析自身的各种文化要素,明确铁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总结、设计出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的目标,并不懈追求,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意识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更新文化改革理念导向;完善发展机制,加强文化改革内部动力;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文化改革外部活力;共享发展成果,增强文化改革整体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整体文化实力的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学校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培基固本、立德铸魂的工程。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剪纸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例,介绍了剪纸文化育人机制的建立、实践路径及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内涵,创新育人机制和实践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古时代的先民们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民族进步思想。它所体现出的民族创新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社会目标王永昌撰文认为,作为比以往社会形态更高类型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价值意义,乃是构建起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社会结构和组合状态,从而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更加符合人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但就操作方面讲,社会主义并无...  相似文献   

15.
针对介西线孝南站向万安站发车时,发车进路偶发性发送错误低频信息,造成机车信号显示升级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形势,如何保证路风长期稳定,是当前铁路运输企业提升自我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课题之一。为此,阐述了西安西站通过治理源头,畅通投诉渠道,严格责任考核,全方位构建特有的人性化服务品牌,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经济的文化内蕴邹广文撰文指出,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实施,决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从社会发展的目标衡量,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这样我们的实践才是...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物质化为基础和考量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五千年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由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在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过程中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得千疮百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以及地球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如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化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非物质化要求人类改变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唯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遵从以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为基础、提倡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保障、精神、文化享受为导向的非物质化取向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的索取与消耗低于地球的承载极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地球生物圈的良件循环——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展示改革开放35年我国建筑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建设者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弘扬广大建设者艰苦奋斗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会同13家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国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即使在当下,新的艺术语言与高科技发展给现代设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的设计依然不能忽视或者摆脱传统文化。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中,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知、理解和认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在与现代设计语言、设计理念的交汇中,在传承文化与时尚元素的融合中,使设计作品散发出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神韵,最终在对民间艺术学以致用的基础上,为设计创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