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跨度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家伟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5):86-88,94
研究目的:大跨度隧道洞口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围岩完整性差,易出现塌方,对隧道施工进度和质量影响较大,本文结合大丽线禾洛山隧道出口段塌方的处理,对复杂地形地质情况下大跨度隧道洞口段的施工进行总结。 研究方法:针对禾洛山隧道出口段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塌方情况,采用工程类比、数据分析和优化方案的方法,确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并对围岩、结构变形等进行了量测和分析,对主要结构进行了必要的检算。 研究结果:针对禾洛山隧道出口段具体的地形、地质以及塌方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结论:大跨度隧道洞口段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软弱,有效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顺利通过洞口段是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本工程采用大管栅、小导管注浆联合超前支付、预留核心土开挖塌体的处理方法,使塌方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处理,保证了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解决了隧道施工进洞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禾洛山隧道富水地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隧道穿越富水地层时,极易发生涌水、突水事件,造成隧道塌方,支护变形等质量事故,严重影响隧道正常施工,并给人身设备安全造成巨大安全隐患。为保证正常施工,最大程度地减少富水隧道施工中造成的工程投入和人员伤亡,迫切需要解决这方面的施工技术难题。研究结论:隧道穿越富水地层时,必须做好地表宏观地质预报和施工中的预报工作。隧道开挖中,集中股状型涌水采取了掌子面和掌子面后方同时进行超前引水措施,开挖支护采取正台阶法预留核心土施工,超前支护使用3排超前小导管。片状型涌水采用掌子面超前引水措施,掌子面出现凝灰岩的按照三台阶法开挖支护,上台阶预留核心土,超前支护使用2排小导管。没有出现凝灰岩的按照正台阶法施工,上台阶预留核心土,超前支护使用3排小导管。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龙(岩)长(汀)高速公路十二排右线隧道在开挖、初期支护后发生52m长大塌方事故及其处理为例。介绍了隧道产生塌方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处理方法的要点是在塌方体两端设型钢拱架支撑加固,穿越塌方区时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塌方体、三台阶分部开挖的施工方法。该方法为隧道工程施工中防止和处理塌方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岗城隧道位于陕西省横山县,为一单洞双线隧道,全长4 575 m.施工中发生突泥塌方,涌泥约1 000 m3,塌方处隧道埋深94 m,地表最大沉降5.137 m,针对突泥塌方段的特点,对于岩层加固进行了"大管棚+上半断面超前预注浆"法、夯管法和冻结法的比选,推荐采用"大管棚+上半断面超前预注浆"法施工.研究结论:(1) 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方案选定合理;(2) 岗城隧道涌泥涌砂塌方地段的超前支护注浆加固是治理塌方涌泥有效的方法.(3) 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证明了做好地质超前预报是安全施工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瓦斯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地质灾害,因瓦斯异常涌出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而造成隧道塌方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对含有高瓦斯的隧道塌方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后期施工顺利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都汶高速公路紫坪铺隧道塌方段的施工,对高瓦斯隧道塌方段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论:高瓦斯隧道塌方段综合治理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本工程实施三阶段治理方案:(1)地质探测预报初步确定坍塌段的长度、高度及围岩情况;(2)进行坍塌范围内的瓦斯治理;(3)进行初期支护拆换及塌方处理。采用超前钻孔探测裂隙瓦斯情况进行瓦斯治理、75+51长短自进式锚杆(注浆)进行超前支护、预注浆稳固塌体、台阶分部法开挖塌体,短进尺掘进、喷射混凝土封闭新开挖面、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紧跟的处理方法,使塌方段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处理,保证了隧道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问题常常是影响长大隧道施工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大尖山隧道前期勘察资料的分析研究,详述了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该隧址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开挖后可能产生围岩失稳、断层破碎带塌方、涌水突泥、洞口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在重点分析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基础上,针对各地质灾害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红柳林至神木西支线铁路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隧道施工中,隧道塌方是常见施工风险,对隧道塌方进行处理、规范和防范,是隧道施工和配合施工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分析隧道常见塌方的机理与原因,针对隧道洞口、洞内不同塌方情况,提出相应处理措施。隧道塌方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全面详尽了解隧道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充分认识围岩特性、各种不良地质发展趋势、不利因素间的联系及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就能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对可能出现的塌方采取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方法,就可把不利围岩段容易引发塌方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为我国在建铁路项目中最长的单洞双线合修山岭隧道,工程地质具有"四极三高"的显著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壳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地质瞬息多变,多个隧道均处于严重大变形段落,拱顶塌方、初支侵限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现场施工进度,安全风险极高。以6#横洞工区软硬不均围岩为例,通过采用"三台阶八步开挖法"施工,有效地控制了拱顶沉降、侧向收敛等变形,节省材料、循环工时缩短、降低施工及管理成本,开挖空间小、作业面多,施工安全有保障,对类似长大隧道软硬不均围岩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陵矶穿越长江水下软硬不均地层隧道修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陵矶穿越长江隧道全长2 756.379 m,根据地层不均匀的地质条件,为节省投资并确保水下施工的安全,在长江南岸以及长江主河道以下地质条件复杂、断层破碎带密集的地段采用盾构法施工,施工长度2 011.379 m;在长江北岸隧道穿越地质条件较好、埋深较大的河床段采用矿山法施工,施工长度745 m;竖井上部软弱地层采用沉井法施工、下部硬岩采用钻爆法施工。盾构法施工中,选择泥水加压复合式盾构机,并选择复合式刀盘。在低水压地段采用泥水平衡模式,在高水压地段采用加气模式掘进,并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及时调整掘进参数。施工中通过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及堵水注浆等不同注浆方法充填衬砌背后空隙保证防水效果。矿山法施工中,采用红外探水和超前钻探等方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全断面帷幕注浆及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微震动爆破开挖减小对围岩的扰动等防突涌水施工技术。在施工全过程中,运用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进行信息化施工,确保了优质、安全、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武广客运专线金沙州隧道是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控制工程之一。由于金沙洲隧道开挖断面大,工期紧,地质条件复杂,迫切需要选择合理的斜井转正洞施工方法这对于保证隧道安全快速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现场监测表明,采用大包法进行斜井转正洞施工,围岩与支护结构安全可靠,保证了工期,施工质量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铁路越岭段工程艰巨,且直接影响线路走向、工程投资和施工安全等重大问题,往往有多个方案进行比选。越岭段线路高程大、隧道埋深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仅靠大面积区域地质调绘和钻探等地质手段很难查清方案地质问题。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发挥物探技术在铁路越岭隧道选线中的作用是我们铁路勘探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集通线越岭段勘探为例,研究物探技术在铁路隧道选线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论:物探技术能够查明隧道断层等不良地质构造、岩性分界、地下水发育情况,为隧道围岩分级提供依据;科学指导钻孔布设并大量减少钻探数量;大大地降低勘测成本,缩短勘测周期,提高勘测质量。物探技术在铁路越岭隧道选线中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12.
西南某新建铁路地热水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西南新建某铁路穿越横断山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隧道工程受地热影响显著。本文认真总结线路经过区域地热水的分布、地质、地貌特征,分析影响线路的11处地热泉点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特征,对线路走向进行探讨,为类似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工程勘察提供参考。研究结论:本区地热泉点属于欧亚板块板内地热带,以断裂型为主;地热泉水易出露于断裂带、构造复合部位、岩脉侵入带与围岩蚀变带,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岩浆岩与变质岩中出露的泉点温度较高,出露于沉积岩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则偏低;热储层主要为前震旦系、震旦系、三叠系的可溶岩及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岩;保温盖层为导水性、导热性较差变质岩、碎屑岩及松散沉积层;影响线路较大的11处地热泉水起源于大气降水,经断裂带循环、加温后,向河谷或沟谷排泄。目前推荐CIVK线路方案受地热影响小,但有值得进一步优化之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黔桂线所经地区地形、地质极其复杂,根据新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结合沿线复杂地形、地质情况,在可研、初步设计等阶段,对一些重点方案重新进行了综合地质选线.如金城江~纳朝段线路方案比选,纳朝至大山绕避采空区线路方案比选等,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工作的回顾和总结,能对不良地质地区,特别是岩溶、软土等地区扩能改造的选线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研究结论:经过大面积、多方案比选研究,并在岩溶、软土等地区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如绕避采空区,绕避软土地区等,改善了线路条件,消除了施工、运营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及邻区发育分布有大量的可溶岩,随着中西部高速铁路建设的加大,大量的铁路不可避免的穿越岩溶发育区,岩溶问题给该区域的高速铁路选线及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根据多条已建成和在建的岩溶山区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探讨这些地区高速铁路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拟定以地形地貌、气候和高铁主要岩溶问题为主控因素的分区原则,构建高原岩溶区、斜坡过渡带岩溶区、岩溶化平原区等3大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区;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水系统特征为控制因素的分区原则,细分为17个高铁岩溶工程地质亚区。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分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针对西南及邻区不同的岩溶工程地质分区特点,制定相应的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方案,以查明铁路建设遇到的复杂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拟定相应的工程措施,规避铁路建设的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15.
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20世纪末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向山区延伸,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建设中出现了众多高边坡和滑坡问题,施工开挖后发生了许多边坡变形,既增大了工程投资,又延误了工期,甚至破坏已有工程设施.因此,高边坡工程成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结论:从我国岩土工程高边坡的复杂性及学科的发展角度出发,应...  相似文献   

16.
成兰铁路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质选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成兰铁路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缝合带附近,"5.12"汶川8.0级强震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地形地质条件呈现出典型的"四极三高"特征。通过认真分析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结合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研究,开展地质选线研究,对拟建的地形地质条件相似的川藏、滇藏等铁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成兰铁路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活动断裂、高烈度地震、滑坡、崩塌、错落、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采空区等构成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地质选线定线原则为:线路应短距离、大角度以简单工程类型通过活动断裂,与活动断裂带傍行地段,应选择位于断层下盘(被动盘)并尽量远离断层;尽量绕避性质复杂、不易处理、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应绕避大型采空区。选取了地质条件具有优势的西线方案、经雎水场方案、岷江左岸长隧方案。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综合分析研究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在秦岭山区方案研究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及不良地质等地质条件,确定地质条件较好的线路位置.研究结论:铁路客运专线在秦岭山区的地质选线,应查明方案研究范围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及不良地质等地质条件,分析各方案的在平面和坡度方面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对西成客运专线在秦岭山区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表明,CK方案地质条件较好,且方案在平面位置和坡度方面能很好地适应该区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阳安铁路增建第二线山区地质选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我国山区铁路的大量修建,山区铁路地质选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阳安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增建第二线项目,该项目进行地质选线对于降低后期勘察设计难度、减少投资、降低后期维护费用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针对既有河谷线地段,增建第二线线路穿越区域性大断裂等工程地质问题,采取何种地质选线的技术原则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本次地质选线过程中,综合采用遥感解译、地质调绘、钻探、试验等勘探方法,查清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2)对线位比选起决定性作用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线路通过断层应以大角度、简单工程通过,其余不良地质应以绕避为主;(3)在充分总结汲取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地质选线、定线原则;(4)通过对阳平关至响水、西乡至石泉、石泉至池河三段线路方案的比选,得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对拟建兰渝铁路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兰渝铁路兰州至广元段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沿线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不良地质极其发育,同时桥隧等重点工程集中."5·12汶川大地震"危害最严重的北川、映秀、青川、灌县(都江堰)、江油等,均分别位于兰渝铁路通过的青川大断裂(F8)、北川映秀深断裂(F9)、广元江油灌县大断裂带(F10)上.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震灾害对拟建兰渝铁路工程设置的影响.研究结论:根据地震后现场调查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地震对线路附近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大型、较大型的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体在短期内的影响甚微;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较大;地震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影响深远,加剧了原本就非常发育的泥石流的爆发;地震引发的崩坍和危岩落石现象较为普遍,对兰渝铁路的工程安全影响较大,设计中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防护.并提出了针对兰渝铁路线路选线、路基工程、桥梁工程和隧道明洞工程设计的建议,为兰渝铁路的下一步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析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简要介绍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隧道坍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总结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施工的一些体会。研究方法:通过对洞口不良地质段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不同的施工方法并简要介绍其施工技术特点,同时对隧道坍塌的危害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研究结果:在隧道洞口施工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现场地质条件,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可能突发的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研究结论:山区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有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