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跃升,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之一。需要从提高服务水平、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突破跃升,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实现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文明、更可持续和更强支撑带动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交通运输要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目标,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路空协同立体交通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一些地区的实践已经展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加快推进路空协同立体交通的发展,对于我国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服务交通强国战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飞跃,建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交通运输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正式印发,则绘就了未来30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新时代交通运输的新使命,也是交通行业共同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4.
<正>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任务目标,也为交通运输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提出了规划指引。学在深处,谋在高处,干在实处。连月来,交通运输行业上下深入学习领会、宣传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中国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推进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人民交通》2021,(7):20-27
交通顺则百业兴.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利器、利国之基石、强国之先导,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科技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站在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新起点上,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的作用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确立了交通强国建设目标,为我国未来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发展,通过系统性转型支撑交通强国建设,既是交通运输发展应有逻辑,也是交通运输领域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按照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特点、规律以及交通运输引领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我国交通运输必须在优化提质基础设施、创新升级技术装备和更新迭代运输服务三个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并通过三措并举,协同推进向交通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7.
正强国之路,交通先行。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5G已成为"新基建"的重中之重。推动5G融入交通行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协同推进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智慧社会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要把我国从道路货物运输大国变成强国,就必须创新思维,着力打造智慧道路货物运输体系,实现弯道超车。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道路货物运输强国是交通强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用人类最新智慧结晶打造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要求包括: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字里行间体现了党中央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对我国交通大国的地位的充分肯定,强调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根本目的,并指明了建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一个行业来讲,也是如此。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作风建设,有利于提升行业软实力,树立交通好形象,凝心聚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强作风保障。长期以来,作风过硬一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优良传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并首次提出"要把交通强国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无不与其交通体系的建设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翁孟勇看来,"交通强国是支持、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12.
北斗建成、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对中国航天来说,2020 年是个丰收的年份.在这满满的收获之中,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无疑是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交通运输行业是北斗系统最大的民用用户之一,长期以来,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将北斗系统应用作为交通强国建设、数字交通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时期,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要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3.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设专业精良、创新奉献的人才队伍。本文以交通强国建设为背景,在精准把握当前交通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对目前交通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现状及短板进行了分析,结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要求,提出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助力新时代交通运输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进步与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新长征。必须要弘扬奋斗精神,保持奋斗姿态,为早日建成交通强国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人定胜天之执着,以四方通达之追求,以上天下海之无畏,以一往无前之坚决,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部可  相似文献   

15.
《人民交通》2020,(2):24-26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紧要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强调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交通先行观的定位。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地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次大会对我们所召开的“中国交通科技发展峰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民交通》2021,(7):10-19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刚刚通过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纲要》的起草过程中,交通运输部积极参与并积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纲要》印发之后,认真学习领会、积极抓好贯彻落实.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目标,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这是对当前交通运输领域实现交通自身的现代化,更着眼于保障国家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建设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人民交通》2021,(1):10-32
2020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从走新时代交通发展之路、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服务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推动构建全球交通命运共同体、中国交通的未来展望这六大方面做了完整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预计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举措。作为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共同构成指导交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适度超前,明确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及其主骨架的布局方案和建设任务,提出了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等任务。  相似文献   

20.
《人民交通》2021,(13):1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强国建设在天津市落实落地,市委书记李鸿忠要求安排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由我委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