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冷器的布置优化是提升增压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手段。结合某SUV匹配汽油增压发动机的动力不足问题,分析进气阻力及中冷后进气温度的变化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台架试验对比2种中冷器布置方案引起的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置式中冷器相对顶置式在全速全负荷工况下中冷后进气温度降低17.4℃,发动机功率提升3%,扭矩提升5.2%。文章通过优化中冷器的布置为发动机性能提升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重发科技》2009,(2):45-46
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涡轮增压的车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为何会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的效率比一般发动机的自然进气更高。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副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小,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水冷中冷技术,能改善发动机瞬态响应,在发动机小型化趋势下,瞬态响应对于驾驶体验尤为重要。根据某传统风冷中冷发动机改制成水冷中冷器发动机,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与传统风冷中冷器进行对比,得出水冷中冷方案的优势与劣势。中冷器能力提升,有助于发动机功率扭矩能力提升,同时也对中冷后的温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车用空-空中冷器内部气体流动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混流式中冷器的概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 FD)方法和试验方法,对基准模型中冷器和复合混流式中冷器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将基准模型中冷器更换为优化结构中冷器,发动机的功率将增加1.54 kW.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南京依维柯汽车低排放发动机的喷油泵,喷油器,油管,废气涡轮增压器,活塞,中冷器等的技术应用和改进,经过大量试验和发动机十三工况试验表明,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的直喷增压和增压中冷发动机的排放性能达到欧洲I号法规的要求,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我国的低排放内燃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维双流模型对某SUV的空-空中冷器进行了内部流动换热研究,分析不同行驶工况下中冷器冷流与热流内部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有效预测了内部流场涡流的存在和局部高低温度区与压力区的分布。通过对比一维、三维、一维/三维仿真温度结果和试验验证表明:在3种仿真分析方法中,一维/三维联合仿真精度最高,三维与一维/三维温度分布结果较为接近,且三维仿真结果与试验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中冷器双流模型仿真的可行性,为发动机进气效率提高与中冷器内部换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LGW发动机采用的双涡轮增压系统特点如下:1.双涡轮增压器独立控制。2.中冷器集成设计,缩短进气管道长度,减少压力损失。3.钛铝合金制成的涡轮重量更轻,与普通涡轮相比减少51%的惯性损失,减少排气能量浪费。4.增压旁通阀、废气旁通阀均采用真空驱动。为了提高涡轮增压系统的冷却效率,LGW发动机采用了水冷式的中冷器,两个中冷器与进气歧管集  相似文献   

8.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端安装于发动机中冷器安装于发动机中冷器和空气滤清器之间,压端则位于后处理装置和排气歧管间。废气涡轮增压器作为回收发动机能量并用于压缩新鲜空气,同时为发动机提供更大的动力的重要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船等各个交通行业。  相似文献   

9.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欧Ⅲ排放实现后,发动机普遍采用增压中冷式满足发动机的进气流量、温度的要求~([1])。其中中冷温升是指在中冷器热侧出气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差值。一般发动机对中冷温升有一个上限值要求,中冷温升超过上限值时,会导致发动机限扭、动力性下降、排放超标等问题。本文从设计理论的角度对某轻卡车型中冷温升超标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通过优化整改彻底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介绍了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管路的特点,比较了硅橡胶与TEEE的性能特征。实验对比表明TEEE代替硅橡胶管应用于部分中冷器材料满足技术要求,开发应用轻质TEEE中冷器管路能够大幅度降低材料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根据插电式城市客车开发项目需求,采用散热器与中冷器并列布置的形式,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及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的匹配设计,并通过整车转鼓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确定了某增压中冷柴油机球铁曲轴毛坯材质和滚压工艺参数。弯曲疲劳试验及发动机台架试验表明,球铁曲轴用于该发动机是安全可靠的。确定了批量生产工艺流程,并实现了批量装机。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确定了某增压中冷柴油机球铁曲轴毛坯材质和滚压工艺参数。弯曲疲劳试验及发动机台架试验表明,球铁曲轴用于该发动机是安全可靠的。确定了批量生产工艺流程,并实现了批量装机。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确定了某增压中冷柴油机球铁曲轴毛坯材质和滚压工艺参数。弯曲疲劳试验及发动机台架试验表明,球铁曲轴用于该发动机是安全可靠的。确定了批量生产工艺流程,并实现了批量装机。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商用车提升中冷器冷却性能进行发动机舱内流场改善研究,应用FLUENT 软件对发动机舱进行温度场和流场分析,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同时在试验室进行方案的整车热管理验证试验。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增加中冷器前端导流板,可有效提升格栅出口冷却流量的利用效率,在在爬坡工况下提升流经中冷器风量90%,中冷器温升下降8. 2 ℃,进气中冷后温度降低至71 ℃。  相似文献   

19.
针对散热器芯子被杂物堵塞现象,通过更换密封条、优化中冷器状态的措施,解决了因冷却系统故障导致发动机高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用汽车技术》2006,(3):40-40
涡轮中冷增压是80年代后期在柴油机上广泛运用的新技术。此项技术装置由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组成。它利用排气中的剩余能量驱动涡轮增压器旋转,对空滤器中吸入的空气压缩增压.送入发动机进气管中,使进入气缸的空气总量增加。而装在涡轮增压器压气机下游的中冷器冷却并带走由于压缩空气和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加了进入燃烧室里的空气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