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开展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深度调查、数据分析和安全缺陷治理的机制和方法不够完善,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事故车辆深度调查与安全缺陷治理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事故车辆深度调查与安全缺陷治理工作机制和方法的建议,并结合我国交通事故现状,提出加强对重点车辆调查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健全完善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长效机制,规范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工作,有效防范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党委的统一部署,以预防和减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风险防控,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源头隐患排查治理,创新加强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和宣传提示,严查严处重点车辆重点交通违法。同时,深化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推动相关行业和企业落实整改,努力维护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我国实行机动车交强险费率与道路交通事故以及酒驾违法行为挂钩机制,但与酒驾以外的其他影响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却并未挂钩。那么实行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双挂钩"机制是否有其必要性?国外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多年来,通过总结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及事故损害程度的原因,追踪调查发生事故的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违法信息,发现每起交通事故背后都不少于一个违法行为,每起重大交通事故背后  相似文献   

4.
蔡海  林淼  张新  胡林 《公路与汽运》2024,(1):1-10+16+161
为优化智能车辆感知视场,以中国交通事故深度调查(CIDAS)数据库中的事故案例为基础提取22种交叉口乘用车典型事故场景,在交叉口典型乘用车事故仿真场景中提取来车相对于主车的极限相对位置并将其转换为车辆安全通行下最小感知区域;为实现基于场景安全通行的智能车辆感知视场配置,建立场景安全通行需求的智能车辆感知视场配置框架并提出感知视场配置求解方法;在对感知元件进行功能建模后,使用视场配置方法求解场景安全通行下感知元件组合方案;最后使用感知区域覆盖率、目标有效感知率对该感知元件组合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搭载该感知元件组合方案的智能车辆在事故场景中可满足安全通行要求。  相似文献   

5.
汽车侧滑,是汽车行驶中的一种不安全因数。据统计,由于侧滑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0%左右。这是因为,当车辆在冰雪、泥泞或表面覆盖有其他杂物(如秸秆)的道路上行驶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侧滑。车辆产生侧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道路条件,二是车辆本身的结构,三是驾驶操作技术。如果把道路条件与车辆结构缺陷看作客观因素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6.
《汽车与安全》2005,(9):44-47
对已发生的大量交通事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研究车辆碰撞与人体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联系,作为事故再现的辅助性依据。国外的许多研究成果已表明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交通事故人体损伤的必要性,以此了解人体与车辆及道路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辅助再现事故发生的过程,探求预防和减少人体损伤的技术措施。国内对事故损伤的统计研究相对较少,尚需运用大量实际数据并结合交通事故再现分析加以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司机朋友在驾驶中往往会遇到汽车侧滑现象. 汽车侧滑,是汽车行驶中的一种不安全因素.据统计,由于侧滑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0%左右.这是因为,当车辆在冰雪、泥泞或表面覆盖有其它杂物(如秸秆)的道路上行驶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侧滑.车辆产生侧滑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道路条件,二是车辆本身的结构,三是驾驶操作技术.如果把道路条件与车辆结构缺陷看作客观因素的话,那么,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则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驾驶员不可能马上改变道路条件与汽车结构,但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驶操作水平,就能有效地防止车辆侧滑并遏制某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营运车辆重特大交通事故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营运车辆安全运输关联对象及其管理现状,引入反馈控制与风险平衡的原理分析事故预防的可行性以及反馈控制过程中的关联对象及其关系.提出深度交通事故调查分析、营运车辆运输系统安全状态的监测与记录、违法行为风险水平与技术手段的整合提升、反馈控制技术支撑平台的搭建等4个营运车辆安全运输反馈控制关键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运输省1991高级安全车辆计划的参与者,本田汽车公司最近发表了它的概念与技术相结合的ASV(高级安全车辆)三重唱。 本田公司选择了3个主题,每个主题由一辆特定的ASV来体现。用于选择这些主题的研究方法基于与日本特定的交通、道路和驾驶条件有关的交通事故资料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分为人的因素、车辆因素和环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的,为确定人、车、路及环境等众多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原则上应对机动车的安全性能进行检验,以确认事故车辆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机件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及是否具有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均有相应规定。事故车辆安全性能检验结果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分析交通事故成因的依据之一,同时也关系到事故车辆保险理赔。而制动性能是车辆安全性能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下面谈谈事故车辆制动性能的判断准则及其检验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汽车碰撞行人交通伤害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莉  杨济匡  李伟强  方海峰  赵智 《汽车工程》2005,27(1):44-46,27
旨在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损伤的发生特点、事故类型以及损伤机制,从而调查交通事故中行人、车辆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事故分析对行人的年龄分布、性别、损伤部位以及严重程度、车辆类型进行了研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了AIS、GCS分级。讨论了行人损伤的事故特点,提出了影响行人损伤的因素,讨论了车辆交通环境和道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路侧安全一直是高速公路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容易被忽视。常见的高速公路路侧安全隐患主要有哪些?又有哪些改进对策?高速公路路侧安全隐患有哪些国外研究表明,道路交通事故与人、车、路三因素的关系为:约95%的交通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约28%与道路因素有关;约8%与车辆因素有关;有的事故与其中两个或三个因素同时相关(图1)。通常,驾驶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车辆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道路设施的改善,营运车辆以其所具有的方便、快捷等优势而成为道路运输的主力军。在公路运输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道路运输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据公安部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入数位居世界前列,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以混合交通为主的国家,由于车辆保有量大,使用率高,客车与货车或客车与客车之间发生正面或追尾碰撞事故时有发生,而大、中型客车与货车的体积和质量相当,若发生碰撞,后果非常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表明,在各类事故中,营运车辆是构成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肇事主体,除驾驶人、道路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外,营运车辆的技术性能和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故障也是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加强营运车辆技术  相似文献   

14.
交通事故发生在通行车辆的道路上,来往通行的车辆,会给现场勘查人员或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安全造成威胁。发生二次事故。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做好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安全防护工作,以杜绝民警在勘查事故现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和避免连锁事故发生、保护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围观群众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15,(3):66-67
<正>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特种营运车辆的安全事故尤为性质严重,牵涉面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近年特种营运车辆频繁出现的危化品事故、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问题,为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及实现车辆行驶、监督管理数据资源的共享,根据《关于强制推广应用带有卫星定位功能的汽车行驶记录仪的通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研获得有关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属性:外部环境、当事人特征、事故状况和事故地点道路状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公路车辆类型繁多、驾驶员性别比例严重不平衡、道路状况差、驾驶员无驾照、车辆无牌照等是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突出特征,为今后的道路设计、安全管理与宣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唐建 《时代汽车》2023,(10):189-191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遇一辆肇事车辆存在多名当事人,但因缺乏视频资料且证人证言相互矛盾或无法询问的情况下无法明确谁是驾驶人,根据事故调查需要,交警部门需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明确谁是驾驶人,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是指根据案情,对与事故相关的现场、车辆、伤亡人员进行勘验后,依据勘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涉案者在事故发生时所处行为状态书面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交通事故车辆检验的重要性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它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它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事故检验指机动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后,鉴定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勘测,其目的在于找出车辆故障,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交通事故,运用道路安全调查与分析、因果分析图法、道路安全评价等方法,对交通事故进行剖析。通过对交通事故的驾驶员、车载道具、道路线形、道路环境、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各项影响因素做出评价,提出相应的预防性对策,为交通事故的减少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交警部门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主要依照路权原则、安全原则、先行原则等划分当事人在事故中的责任。笔者通过走访多年处理交通事故的老交警,总结出安全行车“四绝招”。会车不占线车辆相互交会时能否获得顺利通过与安全,与道路的宽窄、视线的好坏、车速的快慢以及车辆横向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