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正>在连云港港口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占有重要地位。以2008年统计数据看,公路集运量和疏运量分别达到1432.53万t和1208.88万t,占当年水路、铁路、公路3种运输方式的所占比重分别为22.61%和18.12%,与铁路集疏运基本相当。因此公路形式的集装箱运输在连云港综合运体系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为更好地服务港口发展,江苏省太仓市着力打造港口"七横四纵两联"公路网和"四横一纵"航道网,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根据《苏州港太仓港区集疏运规划(2010—2030)》,太仓港区集疏运网络将形成"七横四纵两联"的公路运输体系、"四横一纵"的航道运输体系以及太仓港区铁路支线的集疏运体系。2015年前,太仓港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的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在4个方面重新审视港口集疏运铁路发展的问题。从历史维度、国际维度、技术经济维度、现实维度认识运输结构调整战略实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立足于发展港口集疏运铁路的现实意义,认为加快发展港口集疏运铁路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从运输规模、发展重点、建设成效等3个方面提出港口集疏运铁路中长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港口集疏运铁路当前发展需要着力应对的问题。这些分析可为推进铁水联运发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汝熙玲 《水运管理》2011,33(11):18-19
为推动上海港口物流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论述我国港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上海港集疏运体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认为要建立完善的集疏运体系,首先要确定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目标,解决供需矛盾以及集疏运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长江航运发展,推动水路运输量的不断提升,对沿江港口的吞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武汉新港是长江流域重要港口、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本文以武汉新港为例,根据港口现状吞吐量的特点,结合港区腹地发展趋势,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经济调查分析方法,对集装箱、大宗货物的吞吐量进行预测,并进一步结合货种货类及各运输方式特点,对各运输方式集疏运量进行预测分析,为集疏运网络的规划布局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6.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在集疏运一体化、优化航运金融环境、建立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等方面。 形成综合集疏运体系: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对上海港集装箱的集疏运输系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偏重于公路运输的集装箱集疏运输方式已不能满足上海港发展的需求,优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将在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段政焰 《集装箱化》2014,25(5):22-27
从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集疏运方式来看,公路集疏运比例超过80%,水路集疏运比例次之,铁路集疏运比例只有1%左右。由此可见,在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体系中,集卡运输仍然占绝对优势,这给城市交通、公路运能、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带来巨大压力,港口集疏运对单一运输方式的过度依赖也削弱了港区后方综合运输系统的稳定性。[1]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对优化我国港口集疏运结构、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港作为一个腹地型的世界级国际集装箱吞吐港,90%以上的国际集装箱通过公路(特指汽车,以下同)、水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由腹地聚集到港口或由港口疏散到腹地,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在上海港口的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978年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上海港口至今经过了近30年的历程,集装箱年吞吐量由零起步发展到现今2000多万TEU,跻身于世界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第三位。伴随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攀升,上海港口国际集装箱集疏运体系逐步形成并发展。2005年上海港口完成集装箱集疏运运量3137.1万TEU。除去水路外贸集疏运运量155…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明确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第一位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集良好的港口条件、完善的港口设施、丰沛的国际物流、众多的国际航线航班、四通八达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发达的航运市场于一体,一般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文中通过分析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情况,并结合上海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和目标,提出如何通过信息化路径来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现现代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5日,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南京市组织召开了审查会,由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水规院)编制的《宿连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评审。宿连航道是宿连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进行合理补充,未来不但承担着苏北向沿海地区的水运物流,也将担负起连云港港口货物由外海向内陆集疏运的任务,建成后将成为苏鲁皖豫物资运输的重要黄金水道。航道推荐线路东起京杭运河和陆运河交叉口,西止连云港  相似文献   

12.
《航海》2008,(5):24-24
从“2008上海国际航运高级论坛”上获悉,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锁定”两个体系:以建成东北亚国际枢纽港为目标,着力完善以“水水中转”为主要内容的港口集疏运体系;着力建设以航运金融保险和航运服务资源集聚为主要内容的航运服务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发改委发表文章表示,将做大做强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继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的服务能力,启动编制重庆、武汉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上海、宁波舟山、南京、武汉、重庆等枢纽港口和马鞍山、九江等重点港口集疏运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 拓展港口腹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海铁联运经过长期的发展,基本上与公路运输、内河运输等共同形成了良好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拿大、美国等一些综合运输体系较发达的国家,内陆的大规模运输都靠铁路运输完成,并且港口的集疏运系统中,铁路运输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海铁联运却滞后于整个集装箱运输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红梅  张心领 《水运管理》2010,32(11):22-23,37
为不断提高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的能力,分析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的运行现状,提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中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货源地、铁路、港口、航运与煤炭用户之间的有效对接,以及煤炭物流信息实时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视和加强港口集疏运,发展集装箱运输张云鹏,肖西江一、加强集疏运管理是港口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港口装卸企业而言,其生产主要由航运和陆近两大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完成港口吞吐量的决定因素,航运工作质量好坏是衡量港口企业兴衰的晴雨表;而后者则是前...  相似文献   

17.
为完善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武汉市水路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探讨武汉水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水运发展策略:加强水运通道建设,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航道网络体系;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绿色高效现代港口体系;加强船舶运力革新,构建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的绿色运输装备体系;发展现代航运业务,构建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推进集疏运服务,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记者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获悉,为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天津市交通运输行业正推动一批海港、空港、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海空铁多种运输方式有效整合衔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铁路集疏运比例,缓解港城矛盾,减少港口污染,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打造欧亚大陆桥运输桥头堡。据市交通运输委负责人介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天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船检》2010,(2):84-84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表示.上海今年将进一步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外高桥港区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完善港口布局。同时.在进一步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方面.计划完成《航运经纪人发展政策研究课题》并提出相关政策方案,力争成果在上海先行试点。另外.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支持.加快突破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沪设立控股或独立邮轮公司开展业务的政策限制。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及自贸区建设新形势下,珠三角港口汽车滚装运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运输航线网络持续优化,集疏运条件不断完善,水、铁、陆联运等组织方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及自贸区建设新形势下,珠三角港口汽车滚装运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运输航线网络持续优化,集疏运条件不断完善,水、铁、陆联运等组织方式不断涌现。未来珠三角港口汽车滚装吞吐量还将稳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