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卷首语     
光阴荏苒,沧桑巨变,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四十五个春秋,而今正处于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船舶设计通讯>创刊至今已37个年头,亦步亦趋.紧贴船舶行业发展的律动,与时代共舞.编辑部全体成员殚智竭力,辛勤耕耘,坚持用优秀的作品回馈广大读者.近年来,我们汇总整理了各类优秀船型的经典作品,出版了<烟大铁路轮渡渡船专辑>、<散货船专辑>、<工程船专辑>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设计信息和资料,得到了业内同仁的好评,同时为扩大业内技术交流、推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尽己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内河航运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应予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河航运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及其不足 内河航运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船舶运力额度管理方法>和<老旧船舶管理规定>.这三个政策对加强水路运输管理、提高船舶技术水平、促进水路运输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内河航运市场的规模与结构、运输组织方式、运价形成机制等已发生深刻变化,水运市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问题,迫切需要对其中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水运市场管理需要的规定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3.
1 引言 <船海工程>2002年第1期刊登了"<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首先,感谢"探讨"一文的作者对船舶规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没有船舶设计、造船、航运、船检及交通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船舶规范就难以发展和完善.同时感到有些问题需要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4.
1993年实施的<海商法>尚未引入物权的概念,但与船舶所有权、抵押权、留置权等有关的物权制度却得到清晰和明确的确立.随着<物权法>的实施,<物权法>中有关物权的法律制度与<海商法>中的船舶物权制度却有差异性规定,这无疑会对<海商法>下的船舶物权制度产生影响.其差异性规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着重从船舶所有权、抵押权、留置权等方面涉及的船舶定义、船舶法律特性、船舶物权内容、船舶物权登记对抗、船舶物权实现方式等分析<物权法>与<海商法>的不同规定.  相似文献   

5.
《船舶工程》2008,30(6)
<船舶工程>编辑部作为本次展会的积极参与者,在广州举行了<船舶工程>2008年终恳谈会,参与嘉宾由来自于造船行业内的50余名专家组成,会议重点回顾了<船舶工程>2008年的发展情况,编辑部主任宋新新还就今后的发展方向向到会嘉宾做了陈述.  相似文献   

6.
广东海事局近日发布实施<广东外商独资船厂建造中船舶抵押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拓宽广东辖区内船舶建造企业融资渠道.该<办法>规范了广东辖区内外资船厂建造中船舶抵押权登记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扶持广东造船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 引言 <港工技术>2003年第2期中刊载了魏恒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撰写的<集装箱码头、船舶及装卸桥等级划分研究>(下面简称<魏文>),详细叙述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概况,介绍了集装箱船舶、装卸桥及码头等级习惯划分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并推荐了适合<水运工程技术规范>上应用的等级划分标准.内容详实,颇为受益.笔者愿随之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和<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从事水路运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申领<水路运输许可证>,船舶必须持<船舶营业运输证>,方能从事运输,从而为保护合法营运,堵截非法运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香洲港区船舶载运危险品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品水上运输,涉及众多因素,如特殊的船舶与设备,装载危险品码头的条件与要求,危险品申报、受理与审批,现场监装监卸等.为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国际航运界制订了<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我国也颁布了<船舶装载危险货物管理规则>和<船舶载运外贸危险货物申报规定>等,船舶装载危险品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0.
《船舶工程》2009,31(5)
2009年8月20-22日, <船舶工程>编委会,理事会工作会议暨编辑出版年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船舶工程>编辑部和<热能动力工程>编辑部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为:"手拉手,携手走明天".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工程>主编闻雪友出席了会议并分别致词.  相似文献   

11.
船舶登记是国家对船舶实行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通过船舶登记保障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和我国<海商法>中对所有权和所有人的确认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经营人的确认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体运输船舶大量增加,由此引发许多新的问题.这值得海事部门的重视,也给船舶登记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李世信 《中国船检》2001,(12):41-43
一、IMO外交大会通过了<国际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1年10月1日至5日在其伦敦总部召开的外交大会,对46届环保会上形成的最终"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草案文本进行了逐条审议、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通过了新的<国际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以下四项决议作为大会的法定附件:1.尽早有效采用<国际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2.关于本组织有关<国际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公约>的后续工作的行动计划;3.关于船舶防污底系统的认可和试验方法;4.关于促进技术合作的纲领.  相似文献   

13.
交通部2004年第7号部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并于2004年8月1日起生效,1997年交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以下简称旧<规则>)同时失效.在实施新<规则>的过程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船舶最低配备船员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船舶所有人或者船员等相关人员如不了解这些新要求和变化,就可能发生一些违章,导致耽误船期或其它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1月1日,<港口法>、<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交通部2003年9号令)和<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交通部2003年10号令)同时生效,而1981年交通部颁布<船舶装载危险货物监督管理规则>([81]交港监字2060号)废止.这一部法律和两个交通部令(以下简称一法两令)调整了水上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带来了水上危险货物运输要求非常大的变化,给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带来了考验.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如不了解这些新要求和变化,还按照以前的方式来运输危险货物,就可能发生一些违章,导致耽误船期或其它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试就水上危险货物运输要求变化和对策作一些的探讨,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珠江水运》2001,(3):32-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船舶、海上设施和船运货物集装箱以及船用产品检验(以下称"船舶检验")工作的管理,提高船舶检验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以下称<船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67号)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主要职责和人员编制的批复>(中编办[1998]40号),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田金平 《中国水运》2003,(11):32-32
燃油系统是船舶生命力的保障,因此,对它的检验十分重要.1991年<内河钢船建造规范>和1999年<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对船舶燃油系统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笔者结合验船实践,浅谈内河货船燃油管路系统检验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船舶检验机构在船舶建造中船体检验的管理,防止在正常工况下船舶船体断裂及结构严重受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与海上设施检验条例>、<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和<船舶建造检验规程>,制定本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相似文献   

18.
船舶抵押权制度是顺应"物尽其用"经济规则的结果,为解决资金的融通问题,仿照不动产抵押之例而创设的抵押制度.我国<海商法>、<船舶登记条例>、<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均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规定的不一致,在实践中引起混乱.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丁培良 《中国水运》2002,(10):30-31
2001年3月,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燃油污染损害责任与赔偿外交大会在伦敦召开,会议通过了<燃油污染损害责任国际公约>(以下简称<燃油公约>),作出了关于责任限制、促进技术合作和对采取措施防止及减少油污损害者提供保护等三项大会决议.该公约将与<1969年责任公约>和<71基金公约>、<76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1996年有毒有害物质损害责任和赔偿公约>等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船舶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与赔偿的国际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中国海事局成立后,酝酿在海事系统内创办一本杂志,宣传我国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扩大中国海事的影响.由于当时天津海事局创办了<船舶安全与防污>(内部刊物),用来交流我国在港口国临督与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有一定的影响力.考虑到这种情况,1999年1月,部海事局委托天津海事局在原<船舶安全与防污>基础上筹备创办面向全国发行的刊物<中国海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