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满足全自动驾驶以及乘客对安全的要求,本文基于层次化的思想建立了站台门多智能体(Agent)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站台门不同部件对外部刺激的响应不同,采用反应型Agent建立了激光防护Agent模型,采用混合型Agent建立了门机Agent模型,并建立了站台门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对站台门的智能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关键装备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描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装备技术的构架图,指出了既有信号系统、车辆、综合监控、通信系统、站台门等关键装备为达到全自动驾驶而应在功能或性能方面提升,提出了全自动驾驶系统设计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全自动驾驶线路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已有多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处于建设阶段。在全自动驾驶系统 FAO 中,系统自动控制列车完成在终端站、回库站、临时下线站等需要进行上下客作业站台的清客确认,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全自动驾驶系统实际运营需求考虑,主要从系统架构、功能原理、控制方案等方面对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清客控制功能进行研究,提出一套满足全自动驾驶中清客控制管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全自动运行(FAO)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最高等级,站台门是全自动运行系统中与乘客直接接触的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目前全自动运行系统下站台门新增功能需求与实施方案尚无规范标准可循。通过对全自动运行系统下站台门运营场景需求分析,得出站台门在全自动运行系统下间隙异物探测、车辆与站台门故障对位隔离和多就地控制盘(PSL)控制功能需求;针对传统的车辆与站台门间隙异物探测方案进行全自动运行系统适用性分析与比选,提出全自动运行系统站台门间隙异物探测技术要求及发展方向;对实现列车门与滑动门故障对位隔离控制功能的信息传输通道和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此运营场景的客流引导播报方案提出新的思路。同时,确定了全自动运行系统下站台门PSL位置和数量的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5.
针对站台门控制系统在高风压、多种车型、高密度行车及自动驾驶情况下高频开关控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基于热备冗余控制原理及多种车型自适应控制原理,构建多种车型智能同步联动的站台门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站台门在160 km/h的列车风压作用下,一整侧滑动门开门同步误差≤0.2 s,且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该试验结果可为站台门控制系统在高速铁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迅速发展阶段,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全寿命周期的维修智能化检修水平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智能检修技术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载及轨旁智能检修系统、架大修智能厂房及全寿命周期基于可靠性的智能检修等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智能检修技术,提出了智能检修的关键技术和提升检修效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安装精度普遍不高、运行故障频出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专用测量仪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测量安装及精度控制技术。详细阐述了站台门底座、立柱、门机、门槛及滑动门的安装精度控制方法,并将该技术与传统的站台门安装技术的精度控制进行对比。从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三期的站台门施工效果可得到结论如下:该技术实现了站台门系统的快捷安装,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站台门的整体安装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车辆BIM技术在全寿命周期中实现的目标,BIM技术在车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应用范围和内容。利用系统框架图和流程图,对BIM技术在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车辆制造的质量控制、车辆运维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提出具体方案,为BIM技术在轨道交通车辆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彻底消除杂散电流的危害,提出架空接触网加专用回流轨方案.着重阐述了专用回流轨与限界、车辆、供电系统、轨道及站台门等专业的配合性设计.从建设投资和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专用回流轨的经济性分析.经论证,专用回流轨可有效降低杂散电流防护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发展,射频电子标签在生产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推动了物料管理方式的变革。本文以所在单位将RFID技术应用于铁路物料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实例,在介绍RFID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从铁路物料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主要构成、应用模型建立、经济效益同比等方面对RFID技术的应用及效益做综合分析,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得出铁路物料全寿命周期管理对于节约物料消耗、提升物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RFID技术的应用对于铁路物料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信号系统维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梳理铁路局大数据平台及信号大数据应用建设情况;提出大数据平台信号资源一级平台的解决方案;研究铁路局、电务段两级部署方案及技术架构,结合信息系统安全接入技术和数据录入技术,实现信号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铁司机在开车前无法独自完成曲线站台车门与屏蔽门间空隙异物检测而存在运营安全的隐患,提出一套地铁曲线站台空隙异物自动检测预警系统。通过在站台每扇屏蔽门上方安装微型摄像机来拍摄站台屏蔽门与车门间空隙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车门检测并确定车门在图像中的区域(即感兴趣区域),在乘客上下车完成后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异物检测,并在存在异物的情况下发出预警,提醒司机延迟开车。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准确检测出空隙中存在的异物,可以辅助列车司机完成开车前对地铁曲线站台空隙异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一部分,随着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因其自身数据富集的优势,使得以数据为驱动的交通管控技术被广泛应用。建立科学、智能、可扩展的大数据平台,是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资产有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保障。从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特点和线网指挥中心业务需求出发,以南京地铁为例,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平台架构,重点分析存在的难点及应对策略。从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仓库的物理架构设计和逻辑架构设计、应用系统支持、数据安全等几个方面,给出大数据平台的架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城际铁路及高速铁路的部分线路既有车型多样、运营模式复杂,其站台门系统无法实现与信号系统的联动控制,多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这给运营人员带来不便。为解决该问题,在分析研究站台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站台门的远程控制和状态监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优先级控制站台门开关及查看设备运行状态,满足运营需求,可在行业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铁路站台门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时出现结构强度减弱、运行故障率升高、甚至大面积“冻卡”等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自适应温度急剧变化的智能站台门系统设计方案:通过改变原有的门体承重结构材质,更新传动结构的形式和材质,使门体结构具备适应低温环境的能力;通过集成预热控制系统,实现站台门系统在常规与低温环境下自适应运行。已在实验室塔建了智能站台门系统并完成对该系统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克服极寒环境给站台门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满足站台门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全自动无人驾驶场景,提出远程唤醒、远程限制驾驶模式、自动洗车、蠕动模式、车门/站台门对位隔离以及计轴故障复位确认等新功能需求,可为后续线路的建设、信号系统设计以及运营指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全自动驾驶线路车辆基地安防系统的设计需求与智慧化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成都轨道交通 9 号线武青车辆基地的安防系统设计为例,对武青车辆基地全自动驾驶区与有人驾驶区的边界、全段区周界及段 内关键防控点,依据风险特点及智慧化感知需求进行精细化安防措施设计,通过场景图与设备状态及报警信息的 可视化、视频分析与异常事件监测的智能化、风险应对策略的自主化,实现安防平台的智慧化,辅以维保功能的 深入检测、专家系统及资产管理实现智慧运维,从面向用户的功能需求与面向运维的维保需求角度实现较为全面 智慧化的安防系统设计,做到有人和无人作业相互干扰的风险规避,满足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运行效率的需求, 并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牛道安 《铁道建筑》2020,(4):5-8,16
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是铁路安全运行的保障和科学指导线路养护维修的重要依据,对我国铁路发展和长期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铁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内联调联试阶段和运营阶段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对海量检测监测数据的分析运用。提出了基础设施检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如检测装备统型融合和智能化发展、检测数据管理和分析共享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多源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等,对完善我国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体系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工作中由要素众多、变化动态、关联密切等系统集成而带来的管理难题,构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系统模型,以描述多专业协同、外部需求满足、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静态截面最优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动态最优的系统目标;构建高铁系统与信息系统双螺旋融合促进模型,分析智能高铁系统管理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建立包含技术、数据、标准等维度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三维支撑技术体系,研究智能高铁系统底层支撑技术内容及技术体系内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系统管理在推进高铁系统横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无缝衔接、纵向管理界面全要素协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