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永存 《航海》2005,(5):8-12
郑和下西洋研究热点中的“宝船之谜”,至今纷争莫属。在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之际,厦门福船作坊复制“郑和宝船”模型一艘,在上海举办的“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参展。这艘由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和福船作坊洪玉生技师共同研制的船模,重现了“郑和宝船”的雄姿与风采,为破解“郑和宝船之谜”揭示了一种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于3月26日至28日在厦门召开的郑和宝船模型审定会,通过了由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制作的宝船模型。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制作郑和宝船的模型,是根据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下达的任务,由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协作,  相似文献   

3.
史籍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中长四十四丈尺,阔一十八丈的大型宝船,其体势巍然,巨大无比是可信的。从宝船船型特征出发作船舶技术分析后认为,历史上曾辉煌的宝船确实存在不少技术缺陷,郑和宝船是空前绝后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航海先驱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有多大?这是航海史和造船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欣闻《航海》杂志开辟专栏讨论,这是个好主意,必将活跃学术争鸣的气氛。今试投一短文,与同行们共酌。·船队规模与宝船尺度·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浩浩荡荡  相似文献   

6.
韦振华 《珠江水运》2006,(Z1):143-145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海活动,也是一次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国人对海洋意识的觉醒,重视发展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7.
《航海》2005,(4):F002-F002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航海壮举,永载世界航海科技发展的史册。郑和七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各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成为航海史上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郑和“宝船”的大小问题,目前学术界、航海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本刊现发表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副主任丘克辉同志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考》一文作为引子。对“宝船”的大小问题,欢迎大家来稿进一步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外交、经济、外贸、文化、宗教、军事、航海、天文、地理、民俗、建筑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业绩,同时作者从郑和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是印度洋的首批探险者;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最后实现,拥有郑和的一份功劳;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航海活动;郑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五个方面,首次系统地论证了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拥有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郑和”,他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丰功伟绩,代表中华文化对世界航海文明伟大的贡献,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肯定与认同。所以,他也是“世界的郑和”。今年是明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各地都将举办一连串庆祝活动,以迎接这一光荣的世纪大庆典。我们重温郑和历史,回顾历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