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刘勇 《中国水运》2003,(5):42-43
各国的海事法以其特有的法律制度促进了世界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然而,由于各国海事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海事法律关系又具有涉外性,因此,围绕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常常发生许多法律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海上运输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海事冲突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海事信息     
《中国船检》2001,(9):22-33
  相似文献   

4.
5.
1983年4月19日,航行在印度洋东部海域的LXK轮货舱起火,全体船员生命垂危。YL轮从欧洲满载返航途经印度洋,两轮相距90海里,接到上级搜救指令后,YL轮全船紧急动员.明确分工.不畏艰险,承担起救助难船的重任。经5个小时的全速航行和搜索,YL轮抵达难船附近海域。此时的LXK轮已失去动力,浮在海面上任由烈火肆虐,由于火势凶猛,船员无力自救,  相似文献   

6.
7.
8.
浅析影响海上救助时间和速度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快速反应能力,搜救方式,海洋气象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海难救助时间与速度的因素,探讨海难救助中缩短救助时间,提高救助速度,获取最佳救助效果的方法,提出供参考的建立立体搜救体系的理由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海事救助的规定和海事救助系统。分析了搜救通讯手段,通讯的发展对搜救的影响,相关法律法规,搜救通讯的发展与需求及我国海事搜救通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海事黑盒子     
  相似文献   

11.
唐黎标 《航海》2003,(3):25-27
1882年,荷兰“司白脱勃”号货轮起航,满载着货物,缓缓驶向苏格兰。该船船长密朗斯比是一位经验丰富、性格刚毅的人,曾在大海上度过了半个世纪的生涯。几十名船员以荷兰人为主,还有一名意大利水手和若干英国血统的职员。当时,航海业是一项充满风险又有着巨额利润的职业,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在航行中出现事故,船破人亡并非罕见。“司白脱勃”号刚启程时,海面上风平浪静,船员们有的坚守岗位,有的则在甲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某船舶在中国广西北海港入航道搁浅后,盲目用车和用拖轮协助脱浅失败及成功的经验的教训,说明船舶在发生搁浅事故后不能急于求成,盲目采取措施,更不能盲目使用拖轮协助脱浅。  相似文献   

13.
海难事故救助打捞(简称救捞)是代表国家行使水上(海上)生命财产救助、抢险救灾和清除海上污染等职能的公益性专业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救捞系统勇于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共实施海难救助882次,救助遇险船舶2300多艘,有力地支援了水运建设,为国家的经济、航运和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也享有良好声誉.  相似文献   

14.
国内海事     
《中国船检》2004,(3):49-50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海难救助法律制度的分析,探讨了海事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明确了海难救助工作中海事机关的工作重点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加强海难救助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邓洪章 《船舶》2006,(4):1-5
该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海事救助的规定和海事救助系统,搜救通信手段,通信的发展对搜救的影响,主要法律法规,搜救通信的发展与需求,以及我国海事搜救通信的现状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大连船研》2002,(2):46-46
  相似文献   

18.
海难救助及其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廷中 《世界海运》2002,25(1):48-49
所谓海难救助(Salvage at sea),是指对海上遇险的财产,由外来力量对其施救或提供援助的法律行为.在各国的海商法中,均有海难救助制度,我国亦同.在海商法中,海难救助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某些制度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船舶优先权制度、海上保险制度、共同海损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进出广州港船舶的不断增加,广州港海事有上升的趋势(如表),本文试对广州港海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初夏的大连,海风轻拂,景色迷人,刚刚从SARS的困扰中走出的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大连。一度消沉的大连港呈现出南来北往的繁忙景色。2003年7月18日近13时,在大连港三码头16区停泊的“长兴岛”号客滚船前,游兴未尽的人们顶着前一天晚上开始的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