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晓光  周舟 《长安科技》2005,11(4):17-22
本文基于对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的大量轿车惯性参数试验结果,采用了归一化处理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在处理后的样本空间中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轿车惯性参数分布的统计概率。文章中还对上述统计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2—2011年间刊载在期刊上的有关公路桥梁加固的研究论文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合作度、机构分布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公路桥梁加固维修论文的变化规律,推动我国公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与匹配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台车用柴油机的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系统水流和热流分布台架试验,利用流体系统仿真分析软件对整个冷却系统工作循环过程、热平衡状态和冷却系统匹配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并依据试验得到的相关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对影响其冷却性能的一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指出该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4.
张荦 《公路交通科技》2013,(12):249-251
正确理解和预测人类的出行行为模式,对于解释一些交通现象,实施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出行需求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现在已有的针对空间出行行为的动力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不同层面对人类出行行为进行分析。得到交通出行在整体层面服从幂律分布,在单一交通工具和单一个体层面并不呈现幂律分布特性的结论,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连续宽箱梁受力性能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研究连续箱梁混凝土开裂后的内力重分布和翼缘有效分布宽度的变化规律,制作了钢筋混凝土(RC)连续宽箱梁模型,并对加载至混凝土开裂这一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均布荷载作用下连续箱梁各控制截面应力及应变分布规律、翼缘有效分布宽度、挠度和抗裂性能变化情况。基于换算截面法,运用变分原理对开裂混凝土连续箱梁的剪力滞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与规范方法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考虑弹性支座的影响,对连续箱梁的内力重分布与变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流动显形法对典型增压柴油机气缸盖进行水流分布试验 ,得到冷却水在缸盖中的二维流场。并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改进 ,既减小阻力又加大了流量并且提高了流速 ,使缸盖得以充分冷却。  相似文献   

7.
对一简支梁桥由于梁体(片)刚度退化而对结构跨中横向分布状态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一些初步意见,并结合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论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非冗余数据库分布设计和冗余数据库分布设计对微机网络系统运行速度的影响,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三种数据库分布设计方法,并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和对数据库结构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于采用EGR技术路线的多缸柴油机,EGR在各缸均匀分布可以确保燃烧质量,降低裸机排放。建立了某六缸国ⅣEGR柴油机进气管三维模型,采用一维和三维模拟软件相结合,对EGR在进气管内的分布进行了流动机理的模拟分析,评估了EGR各种导入方案以及进气管相关零部件结构设计对EGR和空气混合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CFD稳态计算,研究了4种节气门位置对EGR和空气混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盘式制动器接触界面压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保吉  朱均 《汽车技术》1998,(11):5-7,34
采用边界元法对盘式制动器摩擦衬片与制动盘接触界面问题,动态压力分布进行了分析,运用柔度矩阵技术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考虑到摩擦接触过程的不可逆性,给出了增量加载过程求的一般格式。最后,地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对制动器设计和热分析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箱梁横梁起到连接腹板和支撑箱梁的作用。箱梁通过与其接触面上的剪应力来传递荷载,同时箱梁也是其边界的一部分。箱梁在横梁受弯上是否提供抗力以及其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如何分布?该文就这些问题来讨论箱梁横梁最佳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空间的有限元解答。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上海轨道交通某高架区间U形梁结构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原型梁的加载实验,验证U形梁结构的可靠性。结合U形梁的特点,介绍了施工中梁体混凝土、预制模具体系、预应力加载、U形梁运输、架设过程中难点及关键工艺,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产销量大的低配车型顶盖合拼的工艺优化,对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的上件工艺方案及其定位夹具优化,开发新一代中横梁、后横梁的定位夹具,将中横梁、前横梁等零件的定位方法模块化,形成一种整体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空心板的现浇施工法,在预制场地受限和搭支架困难的情况下,采用贝雷架拼装导梁架于桥跨中,然后在导梁上现浇空心板,再横移就位,移动导梁,逐孔现浇空心板.此法方便快捷,不受场地限制,也不需搭设支架.  相似文献   

15.
宋卓华  董立朋  陶连金  赵旭  张宇 《隧道建设》2020,40(12):1733-1741
平顶直墙地铁车站PBA工法施工可以采用管棚先行支护。针对PBA法暗挖平顶直墙地铁车站密布横向管棚结构,通过总结管棚“荷载-梁模型”中弹性地基梁、简支梁、固支梁3种简化方法及其计算原理,以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站工程为背景,采用上述3种模型计算管棚受力变形,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针对不同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进行受力变形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弹性地基梁模型计算弯矩和跨中挠度处于固支梁模型和简支梁模型计算结果之间,其中弹性地基梁模型和简支梁模型计算结果较符合实测数据;但简支梁模型和固支梁模型无法体现导洞侧壁处挠度,且无法体现地层参数的影响以及钢管壁厚对受力的影响。2)最大弯矩值出现在简支梁的跨中,建议在设计时以简支梁模型计算跨中弯矩进行包络,以保证施工安全。3)开挖跨度和覆土厚度(荷载)对弯矩和挠度影响较大,其中跨度影响最大。4)基床系数和钢管壁厚对管棚弯矩影响较小,但对减小挠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跨座式轻轨钢轨道梁静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上一钢轨道梁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离散模型,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该轨道梁在各个荷载工况下应力水平较低,远远小于屈服强度,轨道梁整体刚度大,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合理、安全,为此类桥梁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组合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的参数影响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梁强度、钢梁腹板厚度、钢梁腹板高度、钢梁上下翼缘厚度、栓钉直径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组合梁的抗弯极限承载力。其中钢梁强度由235 MPa提升至390 MPa时,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提升了43.7%,钢梁腹板厚由4 mm提升至16 mm时,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提升了40.9%,钢梁腹板高度由360 mm提升至660 mm,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提升了50.8%,钢梁翼缘厚度由6 mm提升至12 mm时,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提升了32.6%。相比之下,混凝土板厚度及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8.
以某大跨连续钢-混凝土组合梁为工程背景,对钢-UHPC组合梁和钢-C50混凝土组合梁进行整体和局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计算中,钢-UHPC组合梁的刚度略小于钢-C50混凝土组合梁,基本组合下钢-UHPC组合梁中钢梁应力比钢-C50混凝土组合梁下降约27%。局部有限元分析中,频遇组合下钢-C50混凝土组合梁的桥面板已开裂;钢-UHPC组合梁桥面板的最大拉应力作用范围比钢-C50混凝土组合梁小,仅出现在纵肋下缘,且最大拉应力小于UHPC材料的开裂应力。钢-UHPC组合梁可大幅降低结构自重,进一步减小钢梁截面,有望解决大跨度连续组合梁中桥面板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德国Kirow公司900t运梁台车为例,从研制要求、工作条件进行分析,阐述了拖梁、喂梁系统,驮梁小车以及自动驾驶系统等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0.
智能预应力梁的变位控制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活载与恒载比值高的情况,提出了在梁中使用随活载变化而变化的智能预应力方法,即根据梁承受的荷载情况,配置适当的伸缩机构,通过伸缩机构的顶升、回缩改变梁中的预应力大小,从而实现梁的变形始终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研究中以一根跨中挠度为控制目标的简支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分析,演示了智能预应力的工作过程,同时在研究中考虑了荷载移动速度,探讨了智能预应力系统的可控性,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控制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