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骨造釉细胞瘤罕见,本文报告二例,均发生在胫骨。二例均为成人,病程2~4年,X线查检可见骨皮质被破坏,有一例瘤组织伸入周围软组织。临床诊断不清。本瘤的病理特点是上皮岛位于结缔组织中,与颌骨的造釉细胞瘤相似,本瘤实质有下列主要形式:1.基底细胞癌样结构;2.腺样结构;3.大小不一的管状结构;4.鳞状上皮化生。对本瘤的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支持由上皮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 骨内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国内外共报道过47例,恶性的只有国内周志道报告过1例。我院收治过2例胫骨内神经鞘瘤,其中有1例恶性的,现分别报道如下:例一:男性,52岁,农民,住院号:134870,于1981年5月11日以“胫骨纤维肉瘤继发性贫血”之诊断收住院。  相似文献   

3.
用单光子吸收骨矿分析仪测量了220例健康女性右侧尺、桡骨中、远1/3交界处骨矿量。并拍摄其右侧尺、桡骨正位X光片。结果显示:①绝经女性尺、桡骨骨矿量与年龄和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尤以60~69岁间及绝经15年以上为显著。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增加,尺、桡骨出现远侧段直至全长范围的骨皮质分层,并伴有骨端囊状骨质吸收。②女性骨矿量下降24%以上或尺、桡骨骨皮质分层指数为Ⅲ°以下时,预示可能会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4.
<正> 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也称钙化上皮瘤,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这种肿瘤多为单发,多发者实属少见.在临床上遇见1例多发性毛母质瘤,特报告如下:患者:奚某,女,23岁,以“发现右前臂及左膝外侧痛性结节半年之主诉,于88年2月22日就诊于我院.半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其右前臂及左膝关节外侧有两处黑色痛性结节,当时体检内科情况正常,仅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化镓 (GaCl3 )对Walker2 5 6癌骨侵袭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抽取SD大鼠的Walker 2 5 6癌腹水瘤 ,在大鼠右后肢胫骨内侧上 1/ 3处旁肌肉内接种 ,造成癌骨侵袭大鼠模型 ,从X线、生化、病理等方面 ,观察GaCl3 对Walker2 5 6癌骨侵袭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X线上显示GaCl3 对大鼠骨溶解有抑制作用 ;同时能显著降低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的活性 ;镜下观察能减轻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论 GaCl3 对Walker2 5 6癌骨侵袭大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男性,58岁,陕西周至人,社员。1976年3月10日以左外耳道内有“硬块”年余就诊。一年前左侧外耳道曾生长一骨质样物,在某医院被“拔下”。一年后又长出。不疼不痒,听力好。检查:左外耳道外段有“鸡爪”样新生物,黑灰色,质硬如骨,弯曲呈弓状,末端尖  相似文献   

7.
1.本文报告14例膝部骨巨细胞瘤,行肿瘤整块切除翻转骨瓣植骨术治疗。10例经过2年8月~14年随访,除1例复发死亡外,其余9例均获骨性愈合。1例术后轻痛,8例关节稳定不痛,且恢复了一般轻体力劳动。 2.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肿瘤切除、翻转骨瓣的截取、植骨和内固定等方面提出了改进。 3.如果肿瘤已侵犯骨端,范围在6.5×4.5公分左右,病理为Ⅰ~Ⅱ级者,以整块切除为宜。肿瘤切除后所遗留巨大骨缺损的填补,使用翻转骨瓣植骨术比人工膝关节效果为优,对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饲料加氟喂养大鼠的氟骨症X线表现。方法 用健康 40d龄SD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低营养组和富营养组 ,两个实验组大鼠饮含F-4 0mg·L-1单蒸水 ,实验期为 17.5个月 ,检测血氟、尿氟、骨氟及尿羟脯氨酸 (hypro)含量 ,取左髂骨、股骨及胫腓骨拍钼钯片 ,在解剖显微镜下比较观察。 结果 低营养组 (16例 )髂骨及胫骨均有氟骨症X线表现 ,1例比较轻微。富营养组 (10例 )髂骨及胫骨X线表现 :5例骨结构接近正常 ,1例氟骨症可疑 ,4例为氟骨症。实验组血清F-、尿F-、骨F-和尿Hypro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低营养饲料加重了氟骨症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对豚鼠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 1 8只实验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两组动物 1 1 牙周制备高 3~ 5mm ,宽 2mm的骨缺损区 ,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浸有TGF β1 的明胶海绵块 ,对照组只填入明胶海绵块。术后 1周、2周、3周、1月、3月、6月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①实验组 :术后 1周 ,骨缺损区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可见牙槽骨变性坏死 ;术后 2周炎性渗出明显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 ,可见骨样及少量骨组织 ;术后 1月见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 ,钙化程度加强 ;术后 3~ 6月 ,缺损区完全由新骨充填 ,并逐渐改建成骨小梁不断增多的正常骨组织。②对照组 :术后 1周骨缺损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术后 2周见炎性渗出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胞血管生长活跃 ;术后 1~ 6月见骨缺损区周围新骨生成逐渐增多 ,但缺损主要以纤维结缔组织充填。同实验组形成鲜明对照。结论 TGF β1 可诱导牙槽骨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患者临床基本治疗,其余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球囊介入治疗或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采用血管彩超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流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的踝肱指数(ABI)及治疗前后患者患肢足部皮温、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足部溃疡面愈合情况,对比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45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7月(4~10月)。胫骨横向搬移技术及球囊介入疗法的术后患足ABI、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足部皮温改变及疼痛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胫骨横向搬移术术后皮温及术后ABI略优于球囊介入治疗(P<0.05),在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者疗效相近(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及球囊介入治疗相比于常规基础治疗,均能重建糖尿病足的下肢血供,缓解疼痛的同时促进溃疡面愈合。胫骨横向搬移术的术后皮温及术后ABI优于球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常规径路是经胸骨正中纵形劈开。但此入路在小儿术后早期往往出现胸廓的“鸡胸”样改变。我们观察了两组病例,对照组84例术后发生鸡胸11例,占13%。防治组42例无1例发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着重讨论术后并发“鸡胸”的防治方法。两组病例术前均无鸡胸畸形,对照组手术操作程序同成人无异。而防治组则强调: 1.正中劈开胸骨,尽量保护骨膜和皮下血运,适度地采用电凝和骨腊止血。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 ,54岁 ,以右下肢跛行 1年就诊于骨科。 1年前 ,无明显原因右下肢发麻 ,小腿外侧疼痛不适 ,无红肿。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 ,站立及活动时疼痛加重 ,平卧或坐位时减轻。左下肢活动如常。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并且患肢发凉、怕冷、皮肤干燥 ,夜间出现疼痛。大小便正常。近 1 0年来经常有腰背部放射性疼痛 ,以弯腰时明显。无外伤史。否认高血压病史。骨科查体 :神志清楚 ,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脊柱呈生理性弯曲 ,无侧凸及后凸畸形 ,腰 4~骶 1 棘突压痛 ( ) ,叩击痛 ( ) ,椎旁压痛 ( -) ,双下肢无畸形 ,肌力 级 ,肌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 PCD)对患有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上伴有真空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7例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伴真空征的患者,对其采用PCD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中出血及住院总时间。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JOA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状况的改善。同时,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并统计椎间隙截面骨水泥分布率。结果 27例行PCD手术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1.85)d,手术时间单节段(32.3±4.51)min、双节段(53.6±12.17)min、三节段(74.4±6.33)min、四节段(90.0±10.36)min,术中出血量(6.11±4.97)mL,较传统椎间融合术有明显降低。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的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脊椎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影像学方面,术后患者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改善,同时操作节段椎间隙中切面骨水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在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DAI后30min组、DAI后6h组、DAI后12h组、DAI后24h组、DAI后7d组,每组各6只。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DAI模型。在预定时间点取大脑皮质、脑干进行HE染色、银染及PAR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阳性细胞计数法进行半定量统计,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光镜下银染可见大鼠DAI后脑皮质及脑干存在轴突回缩球,HE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神经细胞核固缩、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间隙增大。上述形态改变在DAI后12h至24h达到高峰。PARP-1在正常对照组脑皮质、脑干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有少量阳性表达。在DAI组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以胞核阳性表达为主,同时存在胞质阳性表达。DAI后30min时脑皮质及脑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12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到7d时脑皮质阳性细胞数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脑干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RP-1在DAI后皮质与脑干呈明显规律性表达;其变化规律与皮质和脑干的结构变化呈同步性动态改变;PARP-1可能在DA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成釉细胞纤维瘤是包含外胚叶和外胚间叶成分的混合性牙源性肿瘤。1981年由Kruse首先报道,该肿瘤仅占全部牙源性肿瘤的2.5%。我院遇见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病理改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女性,20岁。左上颌部包块2年,半年来逐渐增大无痛感。体检:左面部隆起,有一3cm×3cm×2cm大小包块,致使面部不对称。包块上界达眶下孔,下界为牙槽骨,内界在口内|1~8牙齿之间,左鼻唇沟消失,后外侧界与左颧骨平齐。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3牙向腭侧错位仅牙冠萌出。X线检查:左上颌窦窦腔明显扩大,内壁菲薄向鼻腔内突,致左鼻气道变窄,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显微CT(Micro-CT)技术观察和分析小鼠骨关节炎模型中软骨下骨微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野生型小鼠12只,随机均分为内侧半月板-胫骨韧带切断术组(DMM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8周,取两组动物术侧全膝关节置于Micro-CT仪器中进行扫描,应用三维重建处理和分析软件对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全部及其外、中、内1/3三个亚区域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组织骨密度(TMD)进行检测,并行膝关节的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M实验组小鼠在Micro-CT成像和组织学染色上均出现软骨下骨骨小梁增宽、致密、排列紊乱不均匀等表现,关节内侧缘可见骨赘形成;在全部亚区域的Tb.Th、外1/3亚区域的BV/TV与TMD、中1/3亚区域的BV/TV、Tb.Th与TMD、内1/3亚区域的Tb.Th均升高,而在全部亚区域的Tb.N、外1/3亚区域的Tb.Sp、中1/3亚区域的Tb.N与Tb.Sp、内1/3亚区域的BV/TV与Tb.N均降低。结论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的胫骨软骨下骨多个亚区域进行微结构的Micro-CT测量分析可获得小鼠模型更加全面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 杨某,女,43岁,医生,住院号236525,以左锁骨部肿大隐痛7年。明显增大1年入院。患者7年前发现左锁骨靠近胸骨处较右侧肿大隐痛,后肿块渐增大如鸡蛋大小。检查:左锁骨近胸骨段有4×6×2cm~3突起,有轻压痛,血象:白细胞:5×10~9/L,中性:0.7,淋巴细胞:0.28,单核细胞:0.01。嗜酸细胞:0.01.ESR:11mm/h.AKP:2.0μmol·s~(-1)/L.x—Ray示:左锁骨近胸骨段膨大,皮质增厚,无骨膜  相似文献   

19.
<正> 神经鞘瘤临床常见,但四肢多发性神经鞘瘤十分罕见.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陈某,男,42岁。住院号204495。以左手示指、足跟及右腿窝包块三年余主诉于1987年1月22日入院。其中左手示指包块曾在外院手术,内容为“豆渣”样,诊断为“粉瘤”。术后半年复发。3包块均疼且向远侧放射。查体:全身情况良好。左手示指近节桡侧包块0.5×0.5×0.5cm~3,并可见一手术疤痕;左足跟内侧半球状囊性包块2.5×2.5×0.5cm~3;右腘窝半球状囊性包块1×1×1cm~3。上述3包块均固定,有压痛并向远侧放射.不影响患肢关节活动。初诊右腘窝囊肿,左示指神经鞘瘤,左足跟腱鞘囊肿。局麻下行3包块切除,术中见右窝及左足跟包块分别与腓总神经及胫后神经有关,左手示指包块毗邻不清。病理报告均为神经鞘瘤(病理切片号870684).术后伤口Ⅰ~甲愈合.1年余后随访无复发,患肢、指感觉良好,功能无障碍.一般认为神经纤维瘤可为多发,而神经鞘瘤多为单发。曾有报道五官科见有口咽部多发神经鞘瘤,而在四肢神经干上罕见有多发神经鞘瘤,因而临床上易误诊,本例即如此。尽管病理学上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都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基托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 ,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方法 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基托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 ,计算基托、黏膜、皮质骨的应力值并与自然基牙作对比分析。结果 基托在基牙周围有明显应力集中 ;双侧磨牙区牙槽嵴顶处的黏膜应力值相对较大 ;皮质骨主要承受压应力 ,在基牙周围有明显应力集中。结论 基托在基牙处易折裂 ;基牙周围皮质骨受力较大 ,易发生骨吸收 ;桩核对义齿基托及黏膜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 ,对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