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分析了新、老规范对于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的规定,研究了机动车道宽度计算理论、机动车道宽度对安全的影响及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改造实例,可为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设计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大小直接决定了道路宽度,关系城市建设发展。结合城市道路规范,对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取值进行了探讨,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机动车道宽度取值标准和国内交通流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波良可夫模型计算不同等级道路车辆的侧向摆动距离,结合车道上最具代表性的机动车辆车身宽度,计算得出不同等级道路、不同位置的推荐机动车道宽度。结果表明:适当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可在满足行车安全的同时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用地,提高慢行交通运行的通达性和安全性,推荐的车道宽度为城市道路建设中机动车道的合理选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道是公路横断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文中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参考国内城市道路机动车单车道宽度取值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国际上关于车道宽度的相关规定,对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城市化进程中部分高等级多车道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进行研究,确定合理的机动车道宽度,以指导兼顾城市道路功能的道路改造.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城市道路机动车车道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横断面宽度是道路全局性参数,机动车道是横断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该文对武汉市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进行了研究,选择合理的机动车车道宽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文聪 《上海公路》2023,(4):109-112+211
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模式有别于传统汽车,对道路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为深入研究自动驾驶条件下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宽度,从车辆外廓尺寸、车辆速度、车辆技术性能等角度,对传统车辆和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对比分析,判断适应自动驾驶车辆的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设计标准。研究表明,自动驾驶车辆的车距精确控制与车队化运行模式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节约空间,提升慢行舒适性。城市干路条件下,自动驾驶车辆的横向摆动大幅缩小,2.85~3.05 m的机动车道宽度即可满足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需求。研究成果可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使城市道路更好地满足宜居城市关于交通便捷有序、城市景观优美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合理的横断面布置可以缓解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形成节能环保型交通出行方式。针对于此,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行能力及道路红线宽度方面进行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标准研究:以机动车道一条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计算得出不同等级、不同车道的通行能力标准;以规范规定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行能力为基准,综合设施所处地位和服务水平,确定出不同等级、不同横断面下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行能力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流运行、交通安全、道路绿化等影响因素,确定出不同等级、不同断面形式下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从通行能力标准和最小红线宽度两方面为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提供了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原有道路进行改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城市道路改建设计时,针对现状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的利用,现状构筑物的补强、加固,合理削减道路与两侧高差,地下管线检查井与机动车道路面的连接及路基搭接等方面的针对性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不仅涉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而且与地下综合管线布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阐述了如何在满足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布置地下综合管线,探讨了道路横断面设计与综合管线布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对积雪地区道路横断面设计详细的考虑了积雪堆雪宽度的影响。本文根据日本道路构造法,详细的介绍了日本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并根据积雪地区除雪试验得到的经验公式,对堆雪宽度进行计算,从而对积雪地区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各部分尺寸进行合理设计。该方法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析理论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分析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弹性支承连续梁法,实例计算及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计算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与实测挠度值反算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基本吻合,对城市道路以三块板布置的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结构,一般以靠近机动车道内侧梁拱拱片的横向分布系数较大,并控制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方便道路设计者厘清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上的区别,对比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中平面线形设计参数。通过对比得知:公路规范和城道规范的设计参数在计算中计算公式相同,但部分变量取值不同;变量取值不同的原因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建设时追求的侧重点不相同,公路规范更侧重于安全、平顺、经济,城道规范更侧重于舒适、安全、环境协调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时需根据道路种类,依据侧重要点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13.
黄志刚  李玮  刘元亮 《公路》2022,67(1):134-138
空间杆系法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等效为空间杆系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其计算精度有赖于桥面板的有效宽度取值.结合试验结果及空间板壳法分析,研究了密布横梁体系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有效宽度,并对SF法分析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建议采用空间杆系法进行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分析时,对桥面板有效宽度取值可依《日本道桥示方书》规定.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饱和流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车流量与车头时距的函数关系,计算出不同车道宽度对应的饱和车头时距。在饱和车头时距与车道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车道宽度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给出了不同车道宽度的折减系数,为城市道路设计车道宽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承担交通流的直接空间载体,其设计水平的高低会对交通运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鉴于此,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分类,并从交通方式、景观绿化、土地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其对横断面优化设计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城市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横断面车道数优化计算方法;最后探讨了道路横断面宽度与建筑高度关系,以及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理念,并提出在满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交通量和空间性能的有机结合的城市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方法,以期为类似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弥补道路缓和曲线长度现行设计方法的不足,本文从多方面对道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取值进行了研究。针对城市道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规范取值局限性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计算方法及规范取值的侧重点,首次提出了满足汽车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考虑驾驶者操作反应时间、超高因素和视觉美观性等4种情况下城市道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1)考虑驾驶者操作反应时间条件下,计算结果与规范取值相适应;(2)考虑汽车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条件下,当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km/h时,计算结果与规范取值相适应,当设计车速大于50km/h时,计算结果略高于规范取值;(3)考虑超高因素条件下,计算结果为规范取值1.5~3.4倍;(4)考虑视觉美观性条件下,当R为不设超高半径,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km/h时,与规范取值相适用,当设计车速大于50km/h时,计算结果为规范取值1.3~2倍。研究结论:(1)当不涉及圆曲线超高情形下,着重考虑汽车离心加速度变化率、驾驶者操作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缓和曲线长度的影响,当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取值与规范取值一致,当设计车速大于5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取值比规范取值大5m;(2)当涉及超高因素条件下,应综合考虑汽车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考虑驾驶者操作反应时间、超高因素和视觉美观性等因素对缓和曲线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中关于行车道宽度定义进行探讨,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中一些经验,分析行车道宽度的计算模型。在保证道路交通功能,汽车安全舒适行驶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行车道宽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城市道路路面裂缝检测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双目视觉与数字化图像处理的自动化检测方法。用一对CCD工业相机同时采集道路表面裂缝,再对图像进行数字二值化处理以提取裂缝特征点,根据双目视觉理论计算特征点的坐标,由此计算路面裂缝的最大宽度和最大长度,从而实现对城市道路路面裂缝的快速自动化测量。计算结果表明:被测路面裂缝的最大宽度与最大长度测量误差分别控制在10%和1%以内,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且检测耗时大为缩短。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国家规范对道路建筑限界的要求,阐述了安全带宽度对道路建筑限界宽度的影响,安全带宽度在不同的路缘石高度下的具体位置。随后对道路建筑限界在道路平面半径小半等于250m时的路段加宽设计纳入道路建筑限界的范畴,通过不同规范对加宽值进行计算,并给出建议的计算方式和合理的加宽值,以便在城市道路红线调整困难的情况下,给出了灵活处理道路建筑限界的要求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问题及衔接线道路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并对城乡结合部衔接道路的布局规划思路与原则进行阐述,重点研究了机动车道横断面的合理过渡,给出衔接线道路近城端到远城端的典型横断面形式,并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