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有毒气体及粉尘的产生对施工人员的健康会构成威胁,因此降低粉尘浓度成为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基于油竹山隧道各施工阶段隧道内的空气质量现场测试数据,分析了长大隧道的施工通风效果。结果显示,第一、二阶段隧道施工通风具有良好效果,而第三阶段粉尘浓度超标。根据现场测试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隧道内干式除尘机与压入式通风、巷道式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措施,此措施可有效降低粉尘含量,保证隧道内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出口区中间段施工通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出口区中间段施工中利用现有秦岭特长铁路隧道作风源和巷道的通风方式及解决不同施工阶段主要通风矛盾的措施,对长大隧道巷道式通风技术提出了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铁力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123-126
文章以秦岭隧道Ⅱ线平导成功的施工通风实例,详细介绍了特长隧道钻爆法施工中有关通风的方案确定原则、长管路降组防漏措施、管理技术以及实际运作的经验等内容.该隧道的施工通风在我国隧道修建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其压入式管道通风距离创造了中国企业的新纪录.在秦岭隧道建成后,国内修建的许多长大隧道的施工通风借鉴了秦岭隧道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板桃隧道施工过程中通风系统的总体布局、设备选型及其安装、管理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对风机、风管安装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作了介绍.隧道施工过程中通风状况良好,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了施工进度,经济效果明显,可为类似隧道施工通风借鉴.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隧道进口段施工通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竖井、斜井、巷道式施工通风方案的分析比较,证明在东秦岭隧道进口段采用斜井式通风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文章叙述了斜井通风系统的设计计算以及隧道正洞与平导的通风布局.  相似文献   

6.
巷道式通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中,利用平行导坑做为长大隧道的辅助坑道的情况日益普遍,平行相邻隧道的修建亦不时出现.针对此类双洞条件,经济合理地设计与有效地实施施工通风方案,无疑可以提高隧道施工水平.而传统的及改良的巷道式通风仍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如风机布置数量多、功率大,经常移拆风机,风流方向不易控制,存在污风循环,以及难以解决多工作面施工通风等问题.本章结合工程实例,对有平行导坑的长大隧道及平行相邻长隧道的施工通风技术的改进、完善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长大铁路隧道施工中机械通风的必要性,文章结合广通至大理铁路祥云隧道施工通风,对施工通风的风量、风压计算及设备选型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且在隧道现场施工通风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乌鞘岭特长铁路隧道施工通风方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乌鞘岭特长铁路隧道在工期要求、辅助坑道数量及其布置形式上有其自身特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依据这些特点,并考虑到实际中所遇到的其他因素,经过对施工通风方案的研究、比选,确定出了最佳的通风系统.整个研究过程,揭示出了该隧道施工组织中需考虑及注意的问题,并体现出该隧道在施工组织及施工通风协调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瓦斯隧道通风控制系统是利用自动瓦斯监测系统对隧道内施工环境进行监测和对通风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在实时检测隧道内CH4、CO、风速、温度等参数的基础上,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地面监控室的计算机,计算机再以检测到的环境参数为依据,对瓦斯隧道内通风状况进行动态分析与预警,为实时掌握瓦斯隧道通风安全状况提供技术手段,提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有效地进行.文章以兰渝铁路梅岭关隧道为例,介绍了瓦斯隧道的施工通风方案、通风系统检测、通风安全预警以及瓦斯监测系统的的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威胁着洞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文章在调研国内外隧道施工除尘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干式除尘机的除尘机理,探讨了干式除尘机的除尘工艺和除尘效果;并指出施工中通过在隧道内掌子面前方30 m粉尘浓度较高部位设置干式除尘机,针对爆破、喷射混凝土等工序进行集中除尘,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增设通风系统不仅可以将隧道内CO等有害气体排出洞外,同时除尘机开机运行2 min后,粉尘浓度由75 mg/m3下降至3 mg/m3,即采用联合干式除尘机和射流通风机除尘,可以成功解决长大隧道施工中粉尘浓度超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