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专用车行业将迎采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所谓前所未有,是因为在今后五年时间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建设对专用汽车的需求将促使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在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工艺水平、品种和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长足发展,卡车专用化水平将从“十五”期末的40%提高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专用汽车创新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用汽车广泛用于社会的各领域,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明显。21世纪,创新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专用汽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底盘、高新技术的专用功能装置和新材料,向绿色环保、节能、专用性更强和多功能方向发展,并通过软科学研究,把握专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和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推进专用汽车开发、研制与生产经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专用汽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推行高新技术化是促进我国专用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提出了加快我国专用汽车高新技术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初期,我国专用汽车生产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新特点,专用汽车产量,品种和企业数增长迅速,主机厂的专用汽车产量比例超过专用车厂家,专用功能强,技术难度大和附加值高的专用汽车新产品不断涌现,专用车产品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但目前其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从其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专用汽车生产正向高层次,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方向迅猛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最后,对发展专用汽车生产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韩林 《汽车情报》2006,(25):6-9
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在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汽车工业优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将受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国际竞争压力。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我国面临着加速工业化和紧跟知识经济潮流的双重任务,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促使一批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成长起来,其中高技术产业是竞争的焦点和难点。在新的国际产业格局中,我国专用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瞄准国内外市场,把拥有核心技术、掌握关键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迅速提高专用汽车的水平和档次,主动抢占国际专用汽车高新技术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近几年来,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产量占载货汽车总产量的40%左右,有接近5000个产品品种,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国专用汽车产品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用汽车产品相比已基本  相似文献   

7.
专用汽车进口市场 1.专用汽车进口规模殛构成 随着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逐渐发展,国内自主研发实力的不断加大,普通专用汽车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然而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成为专用汽车进口的一大趋势,专用汽车进口市场正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专用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管是管理部门、政策法规,还是专用汽车产品本身,最直接的表现是专用汽车产品的技术和品种均有了很大地提高,重中轻卡车比例也正在向5:2:3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优势     
一提起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很多人都摇头。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产品档次、研发水平,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相比之下,有一个例外。我国的专用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相当的优势,一批像广东富华、上海申毅、山东青特、力王机械、扬洲海沃等企业脱颖而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的企业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专用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培文 《专用汽车》2006,(7):25-27,34
从专用汽车行业的产品特点、技术研发和工艺装备等层面分析了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同时预测了“十一五”期间重点产品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从专用汽车企业一元化与多元化发展战略、外包化发展战略等高度深刻分析了专用汽车企业应该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的企业发展战略。在市场竞争并不充分的今天,专用汽车企业要努力把握发展机遇,完成技术、资本、营销体系建设的积累,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具有优势产品而获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晓鸣 《专用汽车》2013,(10):56-57
随州是我国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是湖北省“武汉一随州-襄阳一十堰”专用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2007年底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以来.随州专用汽车产业产值从69亿元增加到近300亿元.去年底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复审,同时,科技部授予随州“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两个授牌相得益彰,体现了专用汽车产业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轻量化早就成为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主题,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引导行业、企业不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减轻整车自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专用汽车轻量化的进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预期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进入2008年,面对新的形势,加速轻量化进程越发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专用汽车未来10年发展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产品发展预测对制订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结合1990年以来我国专用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10年市场需求状况,运用专用汽车发展趋势预测的数学模型,对我国2000 ̄2010年各类专用汽车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对专用汽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2006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的第11个五年规划即将实施。“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大起大落,然而就在以中国轿车市场为代表的市场波动之中,商用车市场却悄然显现出巨大的商机,其中以专用汽车市场的产销两旺、稳步增长为主要代表。近年,专用汽车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正在逐年涌现,在“十一五”期间,专用汽车市场仍将面临着巨大发展契机,有真正驶上发展的“快车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等级公路及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开发等战略以及奥运工程、世博会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专用汽车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我国专用车的市场份额只占全部载货车的30%左右,与发达国家专用车65%以上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具有无限上升潜力。预计到2005年底,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主要存在产品技术水平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降专用汽车出口地理方向过于狭窄等问题。入世后,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在具有价格优势的同时,将面临着有利于专用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市场容量扩大的机遇以及专用汽车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困难等危机。因此,入世后专用汽车行业应该实行加强政府对专用汽车行业的宏观、规范化管理,组建战略联盟,形成专用汽车行业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强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利用WTO规则和国了贸易惯例,促进我国专用汽车打入国际市场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发现不足 与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相同,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虽然随州公告内专用汽车企业有16家,产业集中度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单个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与中集车辆集团等专用汽车企业相比较,只能算是“小兄弟”。企业规模小的直接后果就是产业资源过于分散,造成资源浪费;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企业积累少,个头难以长大,直接导致研发不足,资金紧张,不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与优化。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越来越严格的标准法规之下,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和治理之下,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产品的合规化、合法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行业的竞争格局向实力强的企业发展和倾斜。这些可喜的新变化最直接的表象是,我国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用汽车产品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大有赶超之势,我国冷藏车产品就极具代表性。2000年,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产品种类不足千个,各个专用汽车细分产品类别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模式即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专用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如今,轻量化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可以预见的是围绕专用车辆轻量化产生的结构设计、产品材料、工艺工装等方面的变革,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专用汽车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韩林 《汽车与配件》2007,(35):42-44
专用汽车发展现状及区域布局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目前专用汽车产量占载货汽车总产量的40%左右,接近5000个产品品种,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范围涉及交通、城建、环卫、市政、石油、化工、卫生医疗、银行、军工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专用汽车既有汽车的机动灵活。又具备各种专业特性,用途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