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IPS是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其子系统包括联锁系统、驼峰自动化、调机自动化等。CIPS系统对与编组站管理相关的所有业务进行全面、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其中包括:接、发列车管理;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等一系列技术作业管理;接收调度所的班计划和阶段计划;接收邻站的到达列车确报,向路局和邻站发送出发列车确报;与邻站的接发列车线路闭塞信息交互等等。  相似文献   

2.
编组站到解系统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编组站到解系统列流到达特征,按照列流到达密度界定的1 d内货物列车到达繁忙期、空闲期和普通期3种时段,给出计算编组站到解系统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繁忙期到解系统的通过能力为驼峰高峰解体能力与到达场用于解体货物列车技术作业的股道数之和,空闲期到解系统的通过能力为衔接到达场各方向在空闲期内图定到达的解体货物列车数之和,普通期的通过能力仍沿用现有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机模拟,给出普通期到达解体货物列车待解时间、待检时间和空费系数的经验计算公式。以济南西编组站下行到解系统通过能力计算为例,验证了所给出编组站到解系统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张军  王福旺  王驰 《铁道车辆》2005,43(12):40-43
在编组站站内安装车号自动识别设备,可以实现列车车辆到达、编组、始发全过程车号信息识别管理,而从,进一步缩短中时、停时,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双向编组站列车调度调整的优化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双向编组站调度优化问题,以解决到达列车接入系统和出发列车编组系统的实时调度调整。在分析双向编组站作业机理和规律的基础上,以列车的编成辆数、编组内容、接续时间、集结地点和作业能力为约束条件,以列车的走行距离、所产生的交换车数为综合优化目标,构造双向编组站列车调度调整的非线性优化模型。根据模型NP-Hard性和变量高度相关性的特点,建立基于网络流技术的遗传算法求解理论。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在假定0-1变量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将整数变量的确定归结为求解网络最小费用流问题。以郑州北编组站为背景,给出算法的实际求解过程。求解算例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到达列车和出发列车作业地点的实时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跃进 《铁道货运》2007,(11):18-20
编组站、区段站普遍存在列车密集到达现象,给货运检查员完成货运检查任务带来困难,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影响。结合南昌铁路局实际情况,对编组站、区段站货运检查员的责任和要求进行探讨,提出应对货物列车密集到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速干线上编组站到解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提速干线上编组站到解系统作业特点是到达列车流不均衡。运用排队论和随机过程理论,定量分析系统出现饱和状态的条件,即驼峰作业负荷达到临界负荷,输入流强度的增加,将导致到解系统在临界密集到达时间内进入饱和状态。临界负荷主要取决于到发线数量和驼峰作业时间变异系数。临界密集到达时间受到达流强度、变异系数、驼峰作业负荷等因素的影响。改善编组站到解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措施有:建立有效的生产作业保障机制,优化车流组织方案,增加编组站设备数量等等。  相似文献   

7.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度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编组站实际作业过程为研究背景,基于编组站车流到达的不均衡性,将每一时段[ti-1,ti)的车流输入强度划分为3种不同的到达状态,结合对车流状态及编组站各系统能力的分析,得出编组站系统作业能力的协调度计算公式,最后,根据某编组站的实际车流量,计算出该编组站车流密集到达状态下的系统协调度。实例计算分析表明:所得出的协调度计算结果能够反映出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的薄弱环节,为提高编组站整体作业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驼峰解体效率关系到编组站运输组织的畅通及各项技术指标的完成,是编组站技术作业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以南京东站为例,归纳了影响编组站驼峰解体效率的三个因素:单位时间内到达列车数、单位时间内出发列车数及取送调车次数。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与驼峰解体车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此提出了加强编组站驼峰解体作业效率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大型钢铁企业编组站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作业、任务、调度组织机构、列车种类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钢铁企业编组站与铁路干线编组站的同异性,提出了钢铁企业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的系统功能,根据系统功能,将其软件结构划分成运输计划管理、预确报收集与处理、到达作业管理、现车管理、决策支持等八个子系统,并对各子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对系统硬件网络结构,提出可选用结构简单、可靠、传输距离远、负载重且实时性强的局域网,如千兆以太网组网方案,并给出系统网络结构图,对企业编组站的列车信息、车辆信息、股道信息、车场信息、作业信息、作业处理过程进行了数学描述,这对研制一个通用的钢铁企业编组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确报管理信息系统——TMIS系列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英文名缩写TMIS)是铁道部为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确报管理信息系统是TMIS的一个分系统。确报是一种报表,是“列车编组顺序表”的简称,又称“运统一”。通常,一车货物从装车地出发,要经过多次解体与编组才能到达目的地。确报记载每次货运列车的组成情况,由货运列车始发站、区段站及编组站编制。确报信息由列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编组站解体能力影响因素的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编组站到解系统仿真属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对所有有关实体状态变化过程的模拟。实体包括编组站固定设备实体、技术作业实体和临时实体。根据实体状态在编组站到解系统各项作业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实体又可以分为二元状态实体、矢量状态实体和多元状态实体等3类。可以将同类实体的状态及其他相关属性构建为行矩阵,不同类别实体之间的作业关系构建为二维矩阵,使整个编组站到解系统仿真过程用数个矩阵的循环运算表示。仿真结果表明,到达场股道数量对驼峰解体能力的发挥存在1个阈值,当低于阈值时,充分利用驼峰解体能力和提高编组站整体解体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股道数量;到达场股道、列检组和驼峰调机的数量变化对解体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1个相对较为合理的取值范围,可以通过综合各种因素仿真确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图解法的编组站能力综合系统的设计内容,确定系统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提出基于列流的编组站运营工作模拟分析模型.通过综合系统模拟,可用于分析不同的列流结构和编组站设备对编组站驼峰运用、牵出线调机,到发线占用及车辆停留时间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编组站各项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编组站作业特点,基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的运营环境,利用SAM系统的作业过程数据,对编组站的到发线接发车能力、调车场解编能力、咽喉通过能力以及最终能力的查定计算方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提速干线编组站出发子系统内部匹配与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提速干线编组站货物列车到发时刻不均衡运营特征,根据编组站作业特点和要求,运用排队论和随机过程理论,对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临界密集出发时间进行计算分析。认为出发子系统允许的接车延误概率应控制在0.12以内;当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在繁忙时间达0.85以上时,出发场的到发线应在10股以上。提高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的措施包括:提高无调比、适当增加出发场到发线数量、降低编组调车机车的作业负荷、减小出发时间间隔不均衡系数。给出一定出发强度下的临界密集发车时间计算式,便于指导运输组织工作。改善出发子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包括:合理配置列检组数、转线接车延误率控制在10%以内、密集到发期间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不能超过90%、降低衔接区间发车时间间隔变异系数、连续高密集发车时间不能超过临界发车时间、适当增加分类线及到发线数量、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平衡双向系统作业负荷、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15.
LAIS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系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介绍了LAIS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系统的系统组成、系统主要功能、系统信息流程,以及该系统在中国铁路的应用情况,系统实现了对在途列车运行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测,车载安全设备的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有利于调度指挥,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列车综合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上海轨道变通3号线列车技术参数、列车编组等概况.描述了列车综合管理系统的结构,分为列车级和单元级两级列车监控系统.介绍了监控信息的分类及信息数据结构,并分析了监控信息的三种功能:故障/安全监控功能,非安全性监控功能,所有列车故障和非正常状态的收集、记录、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17.
车流分析的目的在于对车站到发的车流实行动态监测、掌握车流变化的规律,车流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是要把这项重要的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转变为计算机操作模式.通过在铁路局建立数据仓库,与确报系统连接,用电子地图实现多车流去向的划分,最终实现各编组站、区段站和主要货运站车流分析计算机自动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以往客车编组表及车底周转图的生成采用人工整理与绘制的现状,研究和开发客车编组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主要由基本字典管理模块、客车编组表生成模块、客车对数表生成模块及指标计算与信息查询模块组成。通过对Borland的VCL库中的相关基类进行继承和派生,实现客车编组表网格化数据库管理及车底周转图生成与图形操作。其中系统所提供的车底周转图自动生成及人工屏幕调整的功能彻底解决了多重客车套跑的车底周转图勾画难点。  相似文献   

19.
车号识别技术在编组站牵出线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组站牵出线安装车号自动识别系统,通过与现车管理系统的结合,实现车列牵出转场时自动抄车号和自动核对现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采用分段运营模式,广兰路站以东为4节编组列车运营,以西为8节编组列车运营。在早晚高峰期间,广兰路下行站台调整为4节编组列车折返及8节编组列车通过的交替运营模式。由于原有的列车自动调整系统无法满足如此复杂的折返运营模式,故导致广兰路站下行站台产生了进路触发"慢"、列车晚点到达唐镇上行站台等问题。通过分析广兰路站的复杂站型以及列车自动调整系统中进路触发机制,针对进路触发机制中相关参数、发车表示器点亮时间和区间运行时分进行了优化,有效解决了广兰路站的相关问题,确保了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