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都市快轨交通》2011,24(2):1-2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选择牵引网供电制式,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靠、节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政府领导、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关注的行业热点。本刊在2010年第1期《热点研讨》栏目中报道了2009年12月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网供电制式技术研讨会"的情况,会后1年多的时间里,又有深圳地铁3号线直流1 500 V接触轨投入运营,还有几个城市也陆续选用了直流1 500 V接触轨方式供电。为了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工作委员会于2011年3月14—15日在深圳举办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网供电制式技术研讨会",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牵引网的技术特点、选用原则以及直流1 500 V接触轨的安全管理经验,并形成会议纪要。本期《特别报道》栏目全面刊登该会议纪要和专家论点,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正在向发展规模化、结构网络化、制式多样化、装备智能化和技术自主化方向发展。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应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进大铁公交化、市域铁路、城市地铁"三铁融合",形成多制式的轨道交通体系。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  相似文献   

3.
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发展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大趋势。在介绍既有制式分类和各种制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上,从概念、特征、优缺点、适用性等方面对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进行对比,明确我国目前轨道交通是以地铁为主的多样性发展结构,指出在制式选择过程中存在制式分类标准不统一、选择过程考虑不周等问题。建议对制式进行准确分类,完善不同制式技术标准,基于城市发展,合理、科学地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实现多制式轨道交通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多制式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的种类丰富,其中地铁系统制式比重较大。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多制式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多制式发展的线路统计、特色线路、主要优势等,认为还存在制式分类方法不完善、地铁占比过大、各种制式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制式选择欠科学、运营维护复杂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分类方法和标准、因地制宜做好制式选择、重视不同制式良好衔接、重视技术自主化问题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耗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主要运营成本之一,分析电耗指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益改善措施的制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工作的深化与优化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对2015—2017年间国内27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的电耗指标按不同制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各城市地铁线网的电耗指标按不同车型线路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地铁线路的敷设方式、客运周转量、线路负荷强度、线路满载率等因素对电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秉承"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在内地率先实施"轨道+物业"开发运营模式,首次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经验输出到国际市场,积极倡导以有形资产支撑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基于深圳经验,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于2017年4月18—20日举办  相似文献   

7.
搜集2002-2016年(统计至3月)地铁施工事故246起,从时间、事故类型、施工工法、发生位置、站台形式、死伤人数等8个方面分析、描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的总数呈上升趋势,但每千米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每年1月、5月、7月、11月,每天0:00-1:00、8:00-11:00和15:00-18:00地铁施工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坍塌是地铁施工项目中发生最频繁的事故类型,占43%;明挖法施工数占地铁施工事故的31%;盾构法施工数占区间工程施工事故的62%;火灾爆炸是区间工程施工中较常发生的事故,而在车站_工程中发生较少.最后,结合长三角地区主要特点,从技术、管理、政策3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铁3号线牵引供电授流制式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深圳地铁3号线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进行工程适应性分析,包括技术性能、工程投资和运营维护费用;阐述全线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在设计、建设、运营和社会方面的主要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制式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发展已逐渐多元化,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分类方法中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范围不明确、线路命名方式缺乏代表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需制定一套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分类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以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制式的技术原理为核心,遵循指标独立性、惯性和包容性等原则,提出了基于驱动方式、车辆支承方式、导向方式和轨道类型4项分类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分类法。该方法规范了现阶段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分类标准和命名方式,并为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创新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鉴于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但由于地铁项目投资巨大,工期长,而且运营、维护成本也很高,地铁不可能满足中国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故而必然会转向采用投资较少的其他轨道交通制式.为此,介绍了欧洲大都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重点阐述了德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种制式系统,包括区域线、市域线、地铁、轻轨等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各方面情况,以供中国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德国与我国机车车辆用螺栓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DIN25201《铁路车辆及其部件的设计准则螺栓连接》对紧固件的风险等级分级、设计、防松和安装等要求,并与我国目前铁路用螺栓紧固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列举我国机车车辆用螺栓在应用上的一些成绩和存在的差距,推广先进的紧固件应用理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简述与列车通信网络有关的一些计算机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现场总线的情况,重点叙述列车通信网络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铁路轨枕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轨枕的主要功能和分类方法加以论述,同时简述我国铁路轨枕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铁路轨枕及城市轨道交通轨枕的发展历程;总结轨枕分类方法;介绍木枕、混凝土枕及城轨交通用特殊轨枕的主要特点,并调查研究了各类轨枕在设计、制造、使用、养护维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提供了先进国家适用于高速铁路轨枕的发展动态,以及我国已运营4年的秦沈客运专线用轨道板和正处于设计招标阶段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用轨道板等信息。研究结论:我国铁路轨枕及城市轨道交通轨枕的发展应遵循:增加混凝土枕类型以满足不同铺设条件的需要;提高混凝土枕的使用寿命,并开发研制轨枕新品种,适应我国铁路高速、重载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组建网站常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开发网站的实际工作中,对网站的运行平台,Web服务器和响应的开发工具记性了研究,对所采用的开发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比较,,结合网站的开发实践,给出了组建网站所使用的技术及网站的Web服务器配置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论述在岩溶发育区盾构施工需考虑突水、地表塌陷、岩溶顶板塌陷、盾构机体下垂等风险。在运营期间,车辆振动可能引发地表塌陷、管片下方溶土洞坍塌,导致车辆运行存在风险。广州地铁在岩溶发育区的多条线路采用盾构施工,大多于2010年底投入运营。结合岩溶发育区盾构工程实践,总结、思考广州地铁在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介绍地铁区间隧道发生的罕见接触网短路事故:由于短路电流,造成盾构隧道管片螺栓烧熔,产生高温引起管片破损,使止水条变形漏水.为确保运营隧道的安全,对受损管片钢筋及混凝土进行检测及鉴定分析,并对该区间管片受损段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管片的修复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17.
结合青藏线《新建铁路涵洞辅助设计软件》和宝兰二线《增建二线铁路涵洞接长CAD》开发应用中的经验,提出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基于ARX做铁路涵洞CAD二次开发的方法,并对开发流程、ARX的原理、MFC的应用、数据库、32位的动态链接库等技术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既有防空转防滑行系统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大量实践调研,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新型防空转防滑行系统。新系统能实时检测各轮对黏着状态,自动控制达到最大牵引力,在大秦线SS4改型机车的运行考核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远程认证拨号使用服务的服务器的功能和应用,并且提出了一种运用面向对象和多线程的技术,对远程认证拨号使用服务的服务器功能进行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ternet个人主页服务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阐述了使用HTTP服务器Apache 1.3实现个人主页服务的方法,并提出了在个人主页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