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地处寒冷地区的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2 0 0 0年及哈尔滨市 1989年至 2 0 0 0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 ,研究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分布规律 ,找出寒冷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分布的特点 ,以期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改善寒冷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减少事故次数和损失  相似文献   

2.
动态重力模型法在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时 ,首先分析了各种方法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采用动态重力模型法 ,建立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在此基础上 ,运用哈尔滨市 1996~ 2 0 0 0年的一千多起交叉口交通事故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在已有道路、交通及交通事故资料的情况下 ,利用动态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安全度的评价 ,能够既准确又方便地找出事故多发地点 (地段 ) ,研究成果对于交叉口方案的合理评价和优化设计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避免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建立了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人因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指标,决策层共15个指标. 为了统一各评价指标的度量标准,分别采用隶属度和无量纲化函数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各属性值变换到[0, 1]范围内. 再将处理结果作为学习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最后以典型交通事故现场有关参数的实测值输入三层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0.5584,安全性等级为一般. 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合理,评价结果客观  相似文献   

4.
为更加准确地描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结合粒子群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理论,提出一种粒子群算法(Ps0)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并用相应的数据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PS()ISVM)NNNNNNN,能较好地契合道路交通事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避免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建立了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人因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指标,决策层共15个指标. 为了统一各评价指标的度量标准,分别采用隶属度和无量纲化函数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各属性值变换到[0, 1]范围内. 再将处理结果作为学习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最后以典型交通事故现场有关参数的实测值输入三层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0.5584,安全性等级为一般. 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合理,评价结果客观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性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及防范对策,对浙江省10条高速公路隧道进行了调研,收集交通事故599次,抛锚5 280次.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形态分布、交通事故的车型构成与原因以及隧道百万车公里交通事故率等.研究了交通事故率与隧道交通量,追尾、火灾、翻车、撞壁事故率与隧道交通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交通事故率与隧道交通量、追尾事故率与隧道交通量关系的拟合公式以及隧道交通事故的防范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避免特大、重大等恶性交通事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和交通事故现状,根据对交通事故的特征分析,从影响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因素着手,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确定了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利用粗糙集理论从交通事故历史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道路交通事故决策表属性约简算法,得出了道路交通事故决策规则表.计算结果表明:文中所建数学模型科学合理,算法高效可行.为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智能分析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事故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当前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说明了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技术的重要性.在对比两种传统的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灰色模型在交通事故预测中的优越性,并构建GM(1,1)对道路交通事故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证明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交通事故成因与交通事故变化趋势,构建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警模型,确定预警级别及预警处置,在此基础上选择南京典型城市道路的交通事故数据对预警模型进行验证,其目的是在城市道路发生交通事故后快速判断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并根据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采取科学的救援措施,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