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在于换乘,枢纽的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效、快捷、便利的换乘条件,而对枢纽换乘效率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枢纽交通设施的布局及客流组织方式。利用传统四阶段法建立枢纽换乘量的预测模型,对厦门(新)站枢纽的换乘量进行预测,并在厦门(新)站枢纽现有规划设施布局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换乘组织方案,同时建立评价指标对枢纽的客流组织进行评价,得到厦门(新)站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为研究对象,作者讨论了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对客运系统的影响,城市形态及其发展规划与铁路客运站选址的相互关系,铁路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方式、换乘关系及协调发展;提出了未来三十年成都铁路客运系统车站的分工布局、客货线路在枢纽内的走向及疏解原则,同时提出近期新成都站的建设方案以及市内各种交通运输系统与之协调共谋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面对沿江高铁和福银高铁十字交汇这一战略机遇,武汉市新一轮高铁枢纽选址布局成为争论的焦点。延续一线一站、分散布局的传统模式,还是实现高铁与机场的强强联合进而打造辐射中部的强大空铁联运枢纽,成为关乎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基于武汉市区域竞争态势、城市定位及国家战略,剖析武汉市铁路枢纽现状及拟定选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总结国内外高铁枢纽布局体现的空铁联运、选址中心化、铁路枢纽互联互通三个发展趋势,提出将沿江高铁和福银高铁引入天河国际机场的方案,借鉴上海虹桥枢纽模式打造空铁联运一体化枢纽。最后,重点阐述了武汉市高铁枢纽规划和铁路总图优化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规划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引入既有枢纽客运站的布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高速铁路的特点、运输组织模式、枢纽内客运站分工、旅客换乘需求以及运营管理体制、引入线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分析,论述了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铁路枢纽客运站方案与城市位置、性质、规模及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并对引入方式与既有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适应中国高速铁路引入既有枢纽客运站布局的比选类型和建议。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正广州"五主三辅"客运站之一、拟承接广州火车站普速铁路功能的白云站规划有了新的进展:近口,广州市规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白云站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显示,未来广州火车站将成为广州高铁枢纽,白云站将主要办理枢纽各方向普客始发终到及通过作业。未来白云站将引入7条地铁线路。白云站位于广州中心城区西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鹰潭铁路枢纽地理位置及现状的分析,在杭长(杭州-长沙)客专引入后,指出枢纽急待解决的问题。充分结合拟建工程,根据对预测运量及组织运输的分析,对枢纽总图规划进行研究,提出三个可选方案,优化比选后认为在城市北侧设新站的方案为最佳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7.
索明亮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32-135
沿江高速铁路作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国家干线,是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优化南京铁路枢纽,提升服务功能,在分析枢纽现状设施设备基础上,提出沿江高速铁路引入南京铁路枢纽新建第三主客站站址方案研究,经综合比选得出最佳站址方案,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详细的站位方案研究,合理确定最优车站方案,对提升南京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铁路资讯     
《轨道交通》2011,(12):22-23
2015年北京再新建两火车站 全面迈入高铁时代 今后5年,北京将重点增强铁路枢纽能力,实施丰台站改扩建,建设新火站和新北京东站,与现有北京站、南站、西站、北站形成7个主要铁路客运枢纽格局。建成北京站至西站地下直径线,增强两个主要客运站的调度能力。到2015年,北京铁路枢纽年旅客发送量超过1.8亿人次,年货物到发量达到9200万吨。  相似文献   

9.
依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及柳州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预测的枢纽内客货运量增长的需求,在分析柳州铁路枢纽现状的基础上,考虑设计运输能力的适应性、工程投资情况、引入线路的技术特征及已有铁路的设备状况等因素,研究了规划年度引入枢纽各线路的方案和枢纽内客货运布局方案,以及规划年度柳州铁路枢纽布局。  相似文献   

10.
铁路集装箱枢纽运输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集装箱结点站的中转作业方式.提出了结点站所在枢纽范围内集装箱运输的3种输送方案.方案Ⅰ用普通集装箱列车送入结点站;方案Ⅱ用摘挂列车送入结点站改编,普通货车再用小运转列车向编组站输送;方案Ⅲ用摘挂列车送入编组站改编后,再由小运转列车挂运到结点站.为比较上述3个方案,根据运输组织等相关理论建立了运输消耗的数学模型.方案Ⅰ作业消耗量最少,集装箱使用效率最高,但实施困难.因此,方案Ⅰ作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方案Ⅱ或Ⅲ作为结点站建设时期的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潍坊汽车客运站为例,分析了汽车客运站的客流特征,根据客运站客流变化规律,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经平均绝对百分误差检验预测误差小于10,属于高精度预测.同时进行了实际客运量预测,为汽车客运站合理安排组织运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交车内站立乘客面积是影响公共交通乘车阶段乘客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将使乘客感受由不满意转变为满意的公交车站立乘客面积的临界值定义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本文旨在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首先,在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客流调查及问卷调查;然后,基于调查所获数据,采用有序 Logistic回归建立了乘客满意度与站立乘客面积的模型;最后,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图形化分析,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即保证乘客满意的最小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为 0.25 m2/人.本文研究成果为公共交通乘车阶段的乘客满意度评价、舒适性评价提供量化依据,为公交车额定载客量的核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是评价列车开行方案编制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文总结基于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特点,构建了基于列车开行方案的列车服务网. 通过分析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确定了网络阻抗的计算方法,配流过程中尽量减少短途客流对长途客流乘车选择的影响. 结合铁路旅客运输组织特点,建立了以旅客换乘次数限制、OD客流量限制、列车能力限制为约束条件的客流分配模型. 模型求解时,利用罚函数将多约束模型转化为标准的用户平衡模型,提出了能记录径路信息的基于F-W的改进算法. 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建设铁路旅客综合服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借鉴国外先进旅客服务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分析了铁路旅客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需求,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交车内站立乘客面积是影响公共交通乘车阶段乘客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将使乘客感受由不满意转变为满意的公交车站立乘客面积的临界值定义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本文旨在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首先,在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客流调查及问卷调查;然后,基于调查所获数据,采用有序 Logistic回归建立了乘客满意度与站立乘客面积的模型;最后,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图形化分析,提出临界站立乘客面积(即保证乘客满意的最小站立乘客面积)的建议值为 0.25 m2/人.本文研究成果为公共交通乘车阶段的乘客满意度评价、舒适性评价提供量化依据,为公交车额定载客量的核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道路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进行预测,可避免复杂的相关关系分析,解决由于原始数据离散带来的困难,得到高精度的预测结果.依此模型对山东省道路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进行了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铁路客运站应对客流高峰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人流引导和客运站规划方面进行解决.在人流引导方面,客运站应该做好提前客流预测、加强员工培训、协调其他运输部门以及加大先进设施的运用;在客运站规划方面,通过分析国外先进客运站实例,总结相应经验,为铁路客运站应对高峰客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吸取社会力模型中行人运动受到社会力支配的思想,综合考虑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面向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环境的乘客行为仿真模型.针对人群集散时行人之间的差异性,依据目标驱动力及行人与行人或障碍物之间的心理排斥力、挤压力、摩擦力,动态改变行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引入行人防止穿透决策规则,消除行人重叠现象.采取目标点局部极小化原则,设置辅助目标点,解决行人与环境之间动态避碰和绕行问题.以北京南站高架层为仿真对象,针对不同客流到达率对行人集散的影响进行计算机仿真并加以分析,从而对模型进行校核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客流高峰期需要对铁路运输能力进行重新分配、调整和加强.通过分析、总结高峰期客流的构成成分以及特性,比较客流高峰期与日常旅客运输组织的差异,从合理组织开行临时旅客列车、加强旅客售票组织,以及加强车站内部组织管理三方面来探讨客流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问题,为如何快速、有效地满足高峰期客流的出行需求、减轻高峰期铁路运输压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研究客运专线乘客满意度的评价问题,从客运专线的运输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出发,构建客运专线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相应的多层次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说明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